第一节 杜家剅村形成与变迁
村落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由世居若干个姓氏户数,也就是几个聚落,几年或者几十年繁衍生息,才有村落雏形。同时,村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主要呈现两方面特征:姓氏增加或减少与姓氏占有土地面积增加或减少。不妨从这些方面,描绘出村落发展历史。
一 杜家剅村诞生阶段:插台而居
相传,元朝时期,“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主屯田,以资军饷”。〔1〕明代此处为兵士耕种屯田的地方。清代其由军屯改为民屯,屯田均属卫所统一管理。该句意思是说玉沙县〔2〕地广人稀,荒无人烟,当时为了增加税收,国家屯兵纨垸修堤,围垸造田,同时,鼓励百姓迁居此地开荒种粮。当时,吴叶山、欧阳贵、周则严〔3〕,共计九个姓氏,自江西等地而来,通过挽草为记和插志为标,单家独户,占有杜家剅所有土地,同时,三个聚落开始相互联系,形成最早村落雏形。
李良望回忆,以前,洪湖几百里绵延,荒无人烟,耕地广阔,先占先得。按照插志为标,挽草为记原则。意思是说用木头打一个木桩作为标记,或者用草挽一个记号,说明占为己有,属于他们的名份,别人不敢偷占。后面,沔阳县城官府进行土地登记,登上册子,以其姓氏取名。吴叶山、欧阳贵、周则严三个台子,由他们占有,后面,他们绝嗣或者迁到外地,将屋台卖给其他人占地建房。
〔1〕《元史》(第100卷),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558页。
〔2〕在元朝时期,洪湖市称为玉沙县。
〔3〕据说,以前屋台按照姓氏编成册名,也是姓氏驻地湾子或台子名称。
二 杜家剅村扩展阶段:插台而居和购台而居
杜家剅村诞生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村落姓氏和规模也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由于洪水或者战乱,以及寻求发展需要,原来9个姓氏搬迁离开,逐渐移居来新的姓氏。清朝时期,李氏3户、陆氏1户、杜氏2户、熊氏1户、黄氏1户,共8户,俗称八屋台,其先后搬到杜家剅开基立业。他们最早通过购买或者插占方式,将杜家剅村的屋台和水田占为己有。这时,不仅村落姓氏不断增加,而且村落所辖面积也逐渐扩大,不过,村落扩展并未停止。
李氏。李氏一族唐陇西一脉,乃唐宗室曹王明之后裔,发源于江西,明朝万历年间,李氏祖籍江西省筱塘村李氏公权一支,因赋税重迁到沔阳县李河村择地安家,清朝顺治年间,十三世祖大科公因沔阳县沙洋河泛滥,从李河村逃到杜家剅,把原来的田卖了,重新到沙口镇吴家新场吴氏买田地居住,生育振贵、振德和振伟三子。不久,洪湖水泛滥,官湖垸垸堤倒口,垸主命令李氏三户人做堤,因为人少溃口大,根本做不起堤,振贵逃跑,搬到府场镇落籍,振伟也搬到南安县花果垸落籍,只有振德留守,繁衍11代人,其后裔一支分在杜家剅繁衍,一支分到李家咀定居。
陆氏。清朝时期,陆氏比李氏晚来杜家剅,向叶氏买地安家立业,其后裔没有发人,几代单传,仅有一户,共繁衍了11代。《陆宦宗谱》记载,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之第四子托雷第七子阿里不哥后代,因避难于湖北省沔阳洲下新河乡,隐姓埋名,遂以排行为姓,故姓陆。后来,因洪灾逃荒至杜家剅。另一种说法为,陆奕是沔阳县陆氏始祖,他是阿里不哥后代的曾孙,在沔阳府任同知时,遇到红巾军起义攻占沔阳州,其奉命讨伐,失败自杀,其他子孙逃走,隐姓埋名,后面,因水灾逃荒至下新河乡转杜家剅落籍。
杜氏。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旨进行大移民,沔阳州一世祖杜凤从江西陵江府十字街大桥头入居沔阳县杜家垸子杜家横堤,其子嗣分别迁居至武汉市土山村,汉阳市龙王庙村、板桥村,嘉鱼县峡山村、监利县,以及沔阳县仙桃镇。清朝年间,居住在仙桃镇后裔杜老七担任沔阳县城钱粮先生,他告老以后,出钱向沙口镇吴家新场吴氏和杜家剅村陆氏购买屋台和田地,并盖房安家落籍,繁衍6代人。后来,杜老七和杜老六乐善好施,共同出钱出力组织村民修建石剅,进行水田排灌,因其名声大,铭记其功劳,就将石剅取名为杜家剅,久而久之,村落名字也就改成杜家剅。
黄氏和熊氏。据说,黄氏先祖黄玄公,自宋宅住江西饶州府余干县枯树大湾,红巾贼起,肆行猖獗,祖族等百余人尽室而逃,一逃于湖广德安府应山县,另一逃于汉阳府沔阳州汨江村。清朝年间,黄氏又因子孙多,自天门县迁到建宁县白口村,后因洪水泛滥,黄其昌携子女逃荒,乘船到沔阳县戴市乡杜家剅村,插志为标,向陆氏购买屋台建房立业,共繁衍5代人。同时,熊氏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来,接于湖广荆州府石首县小岳洲,因洪水泛滥,熊氏后裔逃荒至杜家剅,向陆氏购买屋台,彼时地皆荒芜,公也开基辟土,插志为标,遂居焉,后因此地作圹,移居,共繁衍5代人。
李良望老人回忆,李氏族谱记载,清朝时期,洪湖水泛滥,李氏水田附近垸堤倒口,垸主命令他们修堤,因势单力薄,无法修好垸堤,李氏振贵携家人逃到曹市镇定居。这时,熊氏和黄氏因水灾逃荒,分别乘船逃到杜家剅,插标抢占李氏振贵的水田,并向杜家剅陆氏购买屋台建房安家。
三 杜家剅村稳定阶段:施台而居和购台而居
清末民初,村落姓氏和人口仍有增加。因战祸或者水灾,有涂氏1户和夏氏1户迁徙到杜家剅,村落户数发展至10户。不久,再有万氏和舒氏、吴氏迁来,总计3户,这时,村庄总户数共计13户。直到民国末年,杜家剅姓氏才没有变化,各姓氏占有土地面积也没有变化,可见村落发展已经趋于稳定,村庄边界也就此明晰,北抵三岔河村,南抵螺蛳潭,东到龙潭河,西到西堤沟。
夏氏。本族迁鄂始祖,东夷公、东鲁公兄弟二人于1369年奉洪武皇帝诏令,由江西吉水县迁至湖北沔水北失散后,东夷公迁至汉川夏家塔村,而东鲁公迁徙到沔阳县沙口镇红心河村,再搬到沔阳县周家倒口,民国初年垸堤倒口,洪水将他家的屋台冲走,他就搬到陆家剅向杜家买台居住,并向杜氏购买田地,繁衍了4代人。
涂氏。元末明初,涂氏一世祖务义公因异地任职,自江西南昌府迁到湖北省监利县定居仓库垸。清末民初,其第三个儿子本任不满时弊而弃官迁往沔阳县戴市乡定居,之后,因战祸逃往杜家剅,向杜氏购买田地开基立业,已经繁衍4代人。
万氏和舒氏。万氏是李氏外嫁湖南省重阳县女儿后裔,丈夫去世,其母亲携带儿子和媳妇回娘家落籍,李氏娘家施舍陪嫁台和水田,供其建房和耕种生活,后转为杜家剅万洪远的义子,并改姓为万姓,共繁衍3代人。舒氏原籍为戴市镇卢敦村,因为闹水灾淹没房子和庄稼,逃荒投奔李氏娘家,落籍杜家剅,共繁衍3代人。
吴氏。吴氏祖籍安徽新安,唐朝时期,因乱世兵燹逃难,先祖自安徽迁移到江西南昌,元末明初,因红巾军之乱,四十一世祖天福公自江西落籍湖北省麻城县,生启泰、启春、启贤和启箴四子,清朝时期,洪水泛滥,启泰前往湖南,启春和启贤迁移到监利,启箴迁到沔阳县戴市镇螺滩村落籍。民国中期,洪湖水泛滥,导致垸堤倒口,将吴氏房子冲毁,其向杜氏购买屋台建房安家,繁衍3代人。
综上所述。杜家剅自诞生到发展,伴随着姓氏前来或者迁走过程。明清时期,杜家剅姓氏变迁频繁,祖籍多为江西省,后辗转迁入沔阳县等。迁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税收,促进地方发展,国家采取移民政策,比如江西填湖广;二是政权更迭,兵荒马乱,百姓为避难各自逃命,择良地而居;三是因生活困难,难以为继,比如早年丧夫,遗孀投靠娘家落籍,或者人多地少,鼓励子孙外迁,开拓事业,求得生存;四是为官外调任职,从而择地而居,开基立业;五是每年洪涝灾害频繁,百姓为了逃命,坐船逃荒,背井离乡,待洪水退后,择高地而居。同时,杜家剅不同姓氏之所以可以落籍,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出钱购买屋台和水田,从而建设房屋和耕种农田,落户当地,比如杜家剅,不仅杜姓、黄姓都是乡亲,而且最初,李氏3户买地居住,其他姓氏也是买地居住,最后变成邻居和乡亲。二是以插志为标或者挽草为记方式,进行异地开荒、守荒,或者利用发生洪灾、百姓逃离家园之际,趁机抢占别人土地,插志为标,落地生根。三是投靠亲戚朋友,比如娘家,通过娘家人给予其屋台和土地,进行落籍生存。杜家剅姓氏变迁情况见表1-1。
表1-1 杜家剅姓氏变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