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研究:《澳门理工学报》专栏文萃(2014~2017)(澳门理工学报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师改变(teacher change)与课程改革等密切相关,并构成了后者成功与否的重要动力因素。尹弘扬、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北京:《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点关注教师改变的状况,并及时调整政策的变化。教育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斗争与调整的历史过程,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吉丁斯:《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279~301页。是全球化、本地化、个体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意图,在推行过程中也必须考虑教师的个人情况,从而被视为一种治理运作的过程。黄晓星:《1997年后香港教育改革:政策执行与治理运作》,广州:《当代港澳研究》2012年第4期。

1970年代末,港英政府推行普遍义务教育,第一波教改浪潮强调内部效能(internal effectiveness),且为了迎接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和中等学校教育体系迅速扩张。1990年代开始,港英政府推行以“校本管理”等多方面措施的教育改革,强调以质量为本的教育,提高教育问责(accounta-bility)和教育效能。从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推行以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强调一种未来的效能。郑燕祥:《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291~292页、第295页。香港教育政策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或地区对于发展的愿景,以此重设新的教育目标,成为支持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香港的教育改革在1997年之后成为特区政府政策改革的重点,是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操斧”的重要领域,是“九七回归症候群”的一部分。曾荣光:《香港特区教育政策分析》,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1。王永平认为教育统筹局的目标“是在各个教育阶段提供‘优质教育’,使特区的年青人成为负责任和具独立思考能力的市民。”1997年担任首任教育统筹局局长。这些思路在第七号报告书极致呈现,并贯彻到教改的措施之中,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理念为始终,香港教改在课程改革、语文教育、支持学校、专业发展、收生机制、评核机制、增加教育机会等各方面开展。

香港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在与民众的不断征询过程中推进,教统局不断修正原先的方案,在调停过程中实现该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小学教师群体,以至于中小学教师群体在教改出台之后多次大规模上街游行示威。郑燕祥从“教育是否更有效能(目标达成性)”、“教师队伍是否更能发挥(适应性)”、“持份者对教育是否更满意、更团结(整合性)”及“教育施政是否更有认受性、一致性(维模性)”四个角度入手对香港教改进行反思,认为教育大量失效、“高分低能”无解决、语文政策失误,而教师群体越来越不务正业、工作条件恶劣等,教改越来越缺乏合法性。郑燕祥:《教改八年的成败》,香港:《明报论坛》2006年11月7~8日。

教师改变有自愿改变和抵制两种倾向:尹弘扬、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北京:《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一方面,香港中小学教师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等方式自愿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改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行动抵制部分改变,这种改变最终导致香港教改陷入困境。本文聚焦于教师改变的不同维度,对不同学校按照香港教育局依据学校资金来源的分类,中小学可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其中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各占学校总数的10%左右,大部分的学校属于津贴学校。在后文中提到的不同的类型学校请参考此注释。的58位中小学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和对77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入手分析在教改过程中的教师改变,以此作为分析香港教改的自下而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