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视角:《澳门理工学报》专栏文萃(2015~2017)(澳门理工学报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打造名栏推动名刊建设

郭秀文

何谓名栏?根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定义,它“能够在某一学科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在队伍建设方面有较大进步;在促进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方面有明显成效”。名栏建设是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从2004年到现在,教育部先后分三批建设名栏60多个,对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由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期刊虽然没有名栏建设这一工程,但作为综合类期刊,如何办出特色,同样是大家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打造名栏推动名刊建设是不少学术期刊的战略选择。比如《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就因其“港澳研究”、“总编视角”和“名家专论”等栏目而备受学界关注。《学术研究》近年主要打造“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和“环境史”等几个栏目。笔者曾撰《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3日)一文,对《学术研究》环境史专栏做过介绍。这一栏目创办至今已近十年,十年辛苦不寻常,本栏目虽然离名栏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把它打造成名栏却是我们的目标。

环境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一门新的学科,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休斯的说法,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对从古至今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发生关联的研究,作为一种方法,是将生态学的原则运用于历史学”。它使历史学家的视野从对人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延伸到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史探寻,由此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自然史与社会史相关联的历史叙述模式。因而,环境史在人们一般所熟悉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与文化史之后,成为了历史编撰和叙述的新类型。环境史的出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学科上看,环境史家致力于研究长期以来历史研究中所忽视的环境问题或环境灾害、环境保护等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从现实上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人们在极大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人类的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迫使人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环境史的研究可以为世界各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因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与西方相比,我国环境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不仅从事研究的学者不多,而且成果较少,但这个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有感于此,我们从2006年起正式开辟了环境史专栏,迄今为止,发表文章已达到将近50篇。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王利华将“人类生态传统”视为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以此对环境史做出新的界定。至于如何研究环境史,梅雪芹认为,既不能“见人不见物”,也不能“见物不见人”。在介绍外国环境史研究专家情况方面,格非介绍了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马丁·麦乐西的观点。贾珺对英国学者伊恩·西蒙斯大尺度环境通史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特点进行阐述。包茂红介绍了巴西何塞·奥古斯特·帕杜阿研究拉美环境史的经验。在外国地区环境史研究方面,包茂红、崇明、陆祥分别对拉丁美洲、法国、日本的环境史研究状况做了介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对外国学者和国家地区环境史研究经验的译介对开拓我国的环境史学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环境史学科内部的分支方面,我们介绍过海洋亚洲环境史、岛屿太平洋环境史、环境政治史及环境灾难史等等。

二是环境史视阈下的世界文明。在宏观方面,俞金尧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全球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不断扩大生产和提高生产力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资源,造成更严重的污染。资本无限积累的趋势必然具有不顾一切地去消耗地球资源的冲动,而且不惜污染环境。过去五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证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微观方面,我们所刊发文章涉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瑙鲁,论述的对象包括大气污染、飓风、滥用抗生素、采矿活动、气候干旱等环境问题。比如,傅喆、寺西俊一对日本的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措施进行历史考察,唐纳德·休斯通过分析飓风对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的影响得出人“并不需要一味与自然相搏,与自然合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一结论。

三是环境史视阈下的中华文明。在这方面,我们共编发过两组文章,即2007年第12期的“生态历史与中华文明”一组7篇和2009年第10期的“地域环境变迁及其影响”一组5篇。这些文章有的从宏观上探讨问题,比如王川嘉研究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李传印、陈得媛研究中国古人的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从微观层面着手,高凯等人论述边关屯戍对汉代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王培华探讨元明清时期人们对兴修华北水利的争论,李莉、梁明武论述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变化,衷海燕探讨明清时期粵东山区的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周琼、李梅围绕云南清代中后期种植玉米、马铃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

由于我们所刊发的环境史文章对我国环境史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对其中的很多文章都进行了复印或转载。为了展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于2011年把2006~2010年这一专栏的论文汇编成《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一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经营这个栏目时,我们注意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了解学术动态,加强策划。环境史作为专门史学术语1999年才正式介绍到中国,我们2006年就创办这一栏目,成为我国最早创立环境史专栏的刊物之一。故而,王利华认为,《学术研究》在推动中国环境史研究起步方面,功不可没。二是体现高品位。我们所刊发的论文均经过精挑细选,基本上代表我国环境史研究的水平和最新动向。三是创建作者群。没有作者的支撑,一个栏目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目前我们的作者群有三部分人:外国著名学者、国内环境史的领军人物、史学新秀。

“环境史”专栏深受学术界的好评,我们今后打算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环境史学科发展,力争把环境史专栏打造成《学术研究》的一个学术品牌。在作者队伍上,我们将不断扩大作者范围,邀请海内外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撰稿,因为环境史本身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学者的参与,环境史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选题上,除了继续引进外国的成果外,我们将更加注重用环境史的理论来研究我国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而将中外环境史进行比较与汇通,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环境史学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郭秀文,《学术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泽生]

(本文原刊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