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西夏历日文献中的二十四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它们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4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汉武帝太初改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此后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传统历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代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在黑水城出土西夏汉文文献和西夏文文献中都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西夏汉文文献显示,以往“节气简称气”的说法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原本称作“二十四气”,下分十二节与十二中。《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有这方面的记载,转录如下。[34]

二十四气

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终(中)。

[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

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中。

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

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中。

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

立秋七月节,秋处(处暑)七月中。

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

寒露月九节,霜降九月中。

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

大雪十一月节,冬至十一月中。

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

也就是说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远古先民认为宇宙万物都充满着气,气为生命之本,更是万物运动的源泉。天有天气,地有地气,四时寒暑也各有不同的风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尽管天气的冷热可以为人们明显地感知,但地气的萌动与变化却不易为人觉察,于是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学会了以候鸟骨骼制成的律管候气。正是基于对这种以地气验时的认识,古人自然地将记录时间的节令称为“气”。为与一年十二月为基础的历法体系相适应,气由最初的4个(二分二至),发展到十二个,每月有一“节气”与一“中气”。黑水城出土文献“二十四气”表明,宋元时期仍然有“节气”与“中气”之分。后世所谓“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这里指星命月),统称为二十四“节气”,恐失本义。也就是说,所谓“节气”一词,“古今词义”发生了转移,现在说的“节气”相当于最初的“气”。这种转移由来已久,最迟在南宋就已经发生了。南宋人陈著《本堂集》有诗曰:“二十四节气,来自混元前。老息他无分,新阳例有缘。从教寒又暑,惯得海为田。此理须看破,何妨日当年。”[35]这里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提法,表明其时已经将“节气”混同于“气”了。

西夏时期的历书中,也采用二十四节气注历,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夏译二十四节气名称。俄藏Инв.No.8085历日文献中有6个年头加注“二十四节气”。(1)如夏崇宗元德二年(1120年)上部表头第二行正月栏有数字“十四”,二月栏有数字“十五”,前者为正月中气“雨水”之日,后者为二月中气“春分”之日。(2)夏桓宗天庆四年(1197年)上部表头第二行正月栏有“十一立春”,“立春”为西夏文,意思是正月十一为立春节气。十二月栏“二十立春”,“立春”为西夏文,意思是本年十二月二十为立春节气。(3)夏桓宗天庆十一年(1204年)至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此四年分别用西夏文注明全年的二十四节气,有残缺。史金波先生从俄藏黑水城文献Инв.No.7926、Инв.No.8214中辑得一整套夏译“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本历书一致,转录如下表。[36]

夏汉对照二十四气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西夏的二十四节气显然来自中原地区,只是有几个节气的名称小有区别,如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西夏人称作“跪糹(虫惊)”。清明,指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西夏人称作“曲瞉(离丁)”,二字皆与火有关,有明亮的意思。小满,意思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西夏人称作“罽胔(草稠)”。芒种,“芒,是指有芒作物的收获,北方最常见的就是小麦;“种”指的是谷黍类作物的播种。芒种是一个既包含收获,又包含播种的节气,西夏人称作“籕脄(土耕)”,只保留了播种的含义。白露,西夏人称作“萶舿(露冷)”,即冷露。寒露,西夏人则称“跋蚹(寒霜)”。霜降,西夏人称作“艡竤(霜白)”,即白霜,等等。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西夏人对二十四节气的改称,多集中在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方面。天气现象中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西夏人分别改作“萶舿(露冷)”“跋蚹(寒霜)”“艡竤(霜白)”,意在更好地反映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反映物候现象的四个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全部做了改动。刻写于西夏乾祐十六年(1185年)的西夏文诗集《月月乐诗》,[37]对河西地区一年十二个月的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做了仔细描述。从中不难发现上述改动与《月月乐诗》中的内容多有相符之处。[38]如二月里“冬日寒冰春融化,种种入藏物已出”,与之相应,西夏人把惊蛰改作“跪糹(虫惊)”。三月里“东方山上鹃啼催植树,鹃啼树茂日光明”,与之相应,西夏人把清明改作“曲瞉(离丁)”。四月里“夏季来临草木稠”,与之相应,西夏人把小满改作“罽胔(草稠)”。此外,西夏人把芒种称作“土耕”,只保留了播种的含义而舍弃了收获的含义,这是因为农历五月银川平原春小麦尚未成熟的缘故。上述改动,是西夏人根据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因地制宜而对二十四节气加以发展的反映。尤其是把小满改作“草稠”,使西夏的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风格。

研究表明夏宋历日之间,二十四节气具体日期之差要大于朔日之差。夏历的朔日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日,没有相差两日或两日以上者,详见下篇Инв.No.8085历日朔闰考部分。夏历的二十四节气之日与宋历或同,或前后相差一两日,详见中篇逐年历日的注释部分。这里选取俄藏Инв.No.8085历书中的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乙丑年历,略做说明(原有的西夏文已做了翻译,为表述方便,西夏文二十四节气直接用汉文二十四节气名称表示,括号中的汉字是根据历法知识推理出来的,□代表模糊不辨的字或无法推理的缺字)。

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残历上半年

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残历下半年

在二十四节气分布方面,上部表头第二行三月栏“□五谷雨”,宋历则为“廿五壬午谷雨”[39]。夏宋历日节气对比上,大致相同,如果有差别,也仅在一两日之内。“五”前的缺字要么是“十”,要么是“廿”,参照宋历“廿五谷雨”,只能补“廿”字。上部表头第二行十一月栏“□九小寒”,宋历则为“十九辛丑小寒”。同理,可补缺字“十”。夏历闰九月,只有一个节气“立冬”,那么中气“霜降”肯定被移到上一个月,即夏历九月有“寒露”和“霜降”。从宋历来看,第十个月“初一甲申霜降”,只需一日之差,“霜降”就分布在第九个月。从而导致宋历闰八月,而夏历闰九月。夏宋历日该年二十四节气分布方面的差异,见下表:

1025年夏宋历日二十四节气比对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双方在本年第九个月和第十个月的节气排布上有别。在第九个月,夏历有“寒露、霜降”,宋历只有“寒露”,缺中气。在第十个月,夏历只有“立冬”,缺中气,宋历有“霜降、立冬”。这样导致夏历闰九月,宋历则闰八月。此外,据残存日期,夏历十二月“五大寒、十八立春”,与宋历“初四丙辰大寒,十九辛未立春”不一致,“大寒”晚一天,立春早一天。

西夏历日中有些年历虽然没有涉及二十四节气,但闰月情况也透露出一些节气排布的信息。如夏崇宗大德元年(1135年),本年西夏闰正月,宋历则闰二月。宋历二月三十甲辰为春分,夏历应该是把春分放在了本年第三个月的朔日乙巳(宋历和夏历差别不大,朔日或节气一般只差一两天)。这样本年第二个月只有节气惊蛰而没有中气了,根据“无中置闰”的法则,因其在正月之后,所以要闰正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西夏王朝建立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其社会经济基础到西夏社会中期,也逐渐由以畜牧业为主发展到半农半牧,农牧并重。二十四节气引入西夏历日文献,正是农业在西夏社会得到发展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对西夏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面的,如冬至在西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据《隆平集》记载:“其俗旧止重冬至,自曩霄僭窃,乃更以四孟朔及其生辰相庆贺。”[40]又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于冬至行大朝会礼,“令蕃宰相押班,百官以次序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41]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汉文佚名诗集中有《冬至》一首:

变泰微微复一阳,从兹万物日时长。

淳推河汉珠星灿,桓论天衢璧月光。

帝室庆朝宾大殿,豪门贺寿拥高堂。

舅姑履袜争新献,鲁史书祥耀典章。[42]

其中“帝室庆朝宾大殿”,可以印证《西夏书事》所载不谬。此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从中可以看出,西夏冬至这一天十分热闹,皇室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朝会活动,大会文武百官。豪门大族则举家团聚,大摆酒宴,为高堂父母祈福求寿。沿用汉族的习惯,儿媳在冬至要向公婆献履贡袜,表示长久履祥纳福,等等。

八字算命术离不开二十四节气,而西夏也流行测八字,这方面的文献有俄藏黑水城出土Инв.No.5022《谨算》[43]和中国藏黑水城出土M21·005[F220:W2]《西夏乾祐二十四年(公元1193)生男命造》[44]。八字算命术在求出月干支的时候,就得了解命主出生当年的二十四节气排布情况,这是因为星命家的“月”不是从本月朔日算起的,而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节”算起的。以Инв.No.5022《谨算》为例,文献记载命主九月十七生,属虎,生辰八字为“年庚寅木,月丙戌土,日甲午金,时戊辰木”,占卜时此人三十七岁。这里面就暗含有该年节气分布的情况。命主出生的九月十七日,如果在九月节“寒露”前,就用八月的干支乙酉;如果在十月节“立冬”后,就得用十月的干支丁亥。文中“月丙戌土”,用的是九月的干支丙戌,表明九月十七日一定在该年的“寒露”后“立冬”前。这两件文献也可以看作西夏利用二十四节气的例证。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西夏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显例。西夏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中原地区,是对汉族传统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西夏在原有基础上因时因地对二十四节气加以发展和利用,为传统二十四节气增添了新的内容。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沿用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列入“名录”,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