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拾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下)

阅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七》,我的心情一开始是愉悦的: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赤水河畔的三珠树形似柏树,缀满珍宝。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听说的摇钱树吗?不过摇钱树上除了珠宝以外还停满小鸟儿,这一点又象是以前提到过的扶桑树。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的摇钱树,正好兼俱两种神树的特点。我相信历史和考古学家没有弄错,以扶桑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圣树情结,都铸造在三星堆高大的青铜神树上了。

丹穴山的凤凰翩翩起舞,女床山的青鸾余音绕梁。同样有圣树情结的我竟有鸾凤和鸣之感。原以为本诗的意境美轮美奂,然而诗人在最后又提到那丑陋无比的王母,令我感觉大煞风景、心情受损,不得不换读下一首。

《读山海经·其八》又是一首写长命百岁的诗: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人老了自然就会想延年益寿的事,这首诗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内容。峚山的丹木,员丘上的不死树都是使人“得灵长”的树木,再加上喝了就长生不老的赤泉,要想与天地齐寿真的有这么容易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所以徐福跑到海外去找不老仙方就再也不敢回来了,因为他根本就找不到。长命百岁只是人类的愿望而已,想想罢了。我想也许地球上的文明太低级了吧,人家外太空的高等级智慧生物或许可以“不死复不老”。

当我读了这组诗其九到其十三以后,我才体会到陶渊明真正的心思,失望的心情又开始变得喜悦。

《读山海经·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在这首诗中,逐日而亡的夸父和《读山海经·其十》中的精卫、刑天是一个类型,那就是永不言败。陶渊明要用两首诗来写壮志难酬,可见他最后归隐山林田园,不是向往这种生活,而是和夸父、精卫、刑天一样无法实现自己理想,不得不选择逃避。或者说,做不到他们那样矢志不渝,只有用诗来表达自己并不甘心。据说诗中的“邓林”就是桃林,不知道陶渊明塑造“桃花源”是否就是受此启发?

最后三首是精华,也更难读懂。

《读山海经·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钟山山神烛阴的儿子鼓和钦䲹一起杀死了一个叫祖江(葆江)的神。天帝为了处罚他们,将鼓变成鵕,钦䲹成为了鹗。都不是好鸟,鵕代表干旱,鹗预示有战乱。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叫窫窳的人首蛇身神也被巨猾杀死了,天帝在处罚这个凶手的同时也让窫窳复活成一个怪物,没想到它不珍惜复活的机会,竟和其他几个恶神出来作乱。

同时写两个凶杀案,陶渊明不仅是要描绘一个动乱的年代,还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一方面是指责天帝让一个恶神窫窳复活,而让屈死的祖江(葆江)永远都没有复活的机会,显然有失公允。另一方面天帝严惩了巨猾,但对鼓和钦䲹的处罚过轻。他们变成鸟儿后继续造恶,难道就因为鼓是“神二代”?

虽然世道险恶,老天爷也不是那么公正,但是陶渊明还是用“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来乞求上天惩罚恶人。面对太多的不公平,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能够做的只能是逃避,起码眼不见心不烦还是可以做到的。

《读山海经·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同样是“神二代”,尧的儿子丹朱也和鼓一样不争气。作为长子,他不仅胸无大志,还因嫉妒父亲传位于舜而联合三苗造反,最后被舜的军队所杀。丹朱化作鸱鴸,成了才德之士被流放的象征。陶渊明借鸱鴸的出现,暗指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象屈原一样不受重用。而君王们又没有插灌灌鸟(奇鸟)的羽毛,难免心智浑噩不清醒。

《读山海经·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这最后一首,陶渊明直接用舜帝和齐桓公进行对比,来表达对明君的声声呼唤。舜直接废了不顺良的共工和鲧,姜小白则不听管仲的忠言规劝,留用凶狠歹毒的易牙等人,最终为其所害。只是“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已经晚了!

最后三首诗写了天帝不公、为君不明、雅士受辱、奸人当道,给了我太多的启发。我虽非良臣,但对用人之道还是颇有心得。无非是想劝谏当局者礼贤下士,亲贤臣远小人。想不到陶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借用《山海经》里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没有灌灌鸟,只有鸱鴸鸟。没有管仲,只有共工。天下明君哪有那么常见?可能还有更加不能让人接受的事。“五帝”之一的舜,据《竹书纪年》记载,才是篡权的逆臣,而“鸱鴸鸟”丹朱则不仅是失去继承权的失败者,还要背负几千年的骂名。如果不是因为舜,丹朱也许会象騩山的耆童(颛顼之子)、泑山的蓐收(少昊之子)一样,做一个正面形象的“神二代”!

天帝就是这样不公平。读了《山海经》和《读山海经》,我没有沉迷于琅玕扶桑的奇幻和丹木赤水的诱惑,而是产生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身处朝代更迭的陶渊明,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文人,只可惜时代没有给他实现抱负的机会。他的“东篱族”、“桃花源”是自己寻找到的快乐,饱读文学作品再象他老人家那样创作,不正是我所找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