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以开放的视野拓展中国基金业发展新途径
从全球基金业的发展轨迹来看,不同基金市场的发展初期,往往会经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规模快速扩张期。而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将面临市场发展的动力如何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主导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进程,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经历了此前的快速扩张之后,中国基金业一直十分强调的规模外延式增长模式似乎遇到了瓶颈,一个典型的实例是,整个基金行业的份额近年来实际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也表明,其正处于从追求规模的外向扩张向更注重质量的内在提升而转变的重要关口。
从1998年第一只封闭式基金的成立算起,中国基金业的规范发展已有13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了每年47%的复合增长率,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62家,基金产品超过700只,基金资产净值接近2.5万亿元,持股市值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重超过10%。无论是管理资产的绝对数值,还是占股票市场的相对比例,中国基金业均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关系着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基金公司出现了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基金行业整体规模从2007年年底3.2万亿的高点缩水之后,近三年以来,一直未能延续之前的高速增长。这些都迫使我们去思考基金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模式。本轮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客观上为中国基金业放缓扩张脚步、审视发展质量提供了良好时机。当前,我们需要正视中国基金业存在的不足,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经验与教训,促使中国基金业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首先,基金投资理念应从注重短期业绩向长期价值投资回归。当前,基金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年度甚至更短期的投资业绩相对排名上。在这样的短期激励约束下,基金经理倾向于根据短期市场热点和趋势频繁操作,不利于形成中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这还会引发机构投资者追逐短期市场热点的“羊群效应”,加剧资本市场波动。基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需要秉持着眼于长远的价值投资理念进行投资,在为投资者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其次,基金业需要树立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基金业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投资者提供专业高效的投资管理服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最高宗旨。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逐步降低在完全固定管理费收取的模式下,基金管理公司因“旱涝保收”而出现重规模轻管理、重营销轻投资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频繁交易带来过高的交易成本对投资收益的侵蚀,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在适当交易以追求收益的同时,也重视指数基金等消极投资管理方式,以控制管理和交易成本。
再次,要继续加强基金产品和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前提下,基金管理公司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更需要注重创新,以差异化的产品和精细化的经营取胜。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产品类型的创新,如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水平的不同对基金产品进行分级,根据细分行业和投资主题设计专门的主题基金,为追求大盘长期收益的投资者提供各类指数基金,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多”的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等。此外,还要进行投资方式的创新。2010年三四月份,中国分别推出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这给基金进行多样化的产品创新、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可能。2010年7月,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专户理财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从而使基金开始可以采用对冲交易等灵活的投资方式。
当前,中国基金界正在讨论修订《基金法》,其中有不少修订建议认为,要逐步降低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准入条件,明确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权利,探索设立公司型基金,逐步改善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形成股权结构分散化、基金持有人有适当的发言权、建起内部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稳定并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经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促进整个基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要完善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以促进基金业的平稳规范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国基金业来说,加强监管、放松管制可以说是应当并行的两个政策主线。一方面,采取严格监管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强调“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等底线绝对不可触及,将日益壮大但透明度不够的私募基金纳入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放松对合理市场行为的过多管制,进一步释放市场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如在2010年实行的多通道审批制度,分别通过不同通道对偏股型、固定收益型、QDII、创新型和专户一对多5种产品进行审批,加快了产品发行节奏,有力地促进了基金业的创新活动。
由于中国基金业发展历史相对发达市场还比较短,在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市场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从1868年英国政府的“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发行算起,全球基金业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美国基金业在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历史的重重检验,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而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应对危机、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
《共同基金常识》10周年纪念版是美国基金界最为经典的专业著作,这部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既能深入历史,从历史数据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又能直面现实,更新了截至2009年的发展动态,不仅评述了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基金业的现状和问题,还预见性地剖析了未来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可能趋势。本书总结的投资理念和倡导的管理方法,对当今中国基金投资者和基金业尤其富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作者所推崇的指数化投资,有助于避免代价高昂的短期获利冲动;而消极的投资管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应地保护和提高投资者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水平;基金公司由基金持有人实际拥有和控制的“共同治理结构”,为中国未来设立公司型基金提供了实践参照。
巴曙松教授一直跟踪研究基金行业的发展,对中国基金业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很高兴地看到巴曙松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及时将《共同基金常识》这么一部颇具分量的美国基金业名著的最新版本翻译完成。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他山之石亦可攻玉。读罢译稿,我深感本书对美国基金业发展的种种灼见,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基金业所面临的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为中国基金业在提升发展质量的道路上树立了引人深思的路标。在此我也乐于将这本书推荐给广大的中国投资者,以及正在迈向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基金业。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