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的善良,都带点锋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当你是你自己,世界才会记住你

你的好脾气,暴露了你的好欺负

在一家企业做行政助理的凯西最近很是糟心,上周五领导要开一个会,需要行政部准备一份材料,这本来是同事文文的工作,却央求凯西帮忙。凯西当时正忙得不可开交,她想拒绝文文,却实在说不出口,结果忙中出错,把上个月的会议资料发送给了领导。

领导把凯西叫过去一顿狠批,让她周末好好反省反省,想不清楚就离职走人。凯西真不明白,自己兢兢业业地为公司服务了六年,就因为这一个失误,几乎就要被炒鱿鱼。但她又不敢说那本来是同事的工作,自己只是代劳,否则不是出卖人家吗?

下班回家的路上,老公电话通知凯西去婆婆家聚餐。她匆匆赶到婆婆家,与以往一样,鸡鸭鱼肉已经买好,摆满了厨房,大家都坐在客厅里喝茶聊天,等她回来做饭。凯西二话没说就进了厨房,挽袖子洗手开始忙活。

开着水龙头哗哗洗菜的间隙,凯西听见婆婆在客厅里夸她:“咱家这个儿媳妇真是能干,一手好厨艺,每次有多少人做多少饭,特别有准儿,一点儿也不多,一点儿也不少……”

凯西的心情好了一点儿。

周一早上,夫妻俩起床后急急忙忙准备上班。老公起晚了,嫌凯西没有叫他,大发其火,把袜子扔到她身上。

闹钟明明响了好几次,是老公自己赖床。但是,凯西什么也没说,她好脾气地给老公递上衬衫、西装和公文包。老公下楼后,凯西发现他忘了带车钥匙,赶紧追到楼下去送。

按照惯例,凯西知道,晚上老公下班回来仍然会若无其事地跟她说话,不会有任何歉意,似乎早上的事情没有发生过。

其实,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婆家,凯西的口碑一向不错,大家都觉得她没脾气、没性格、善解人意、有求必应。但是凯西心里明白,自己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么快乐,在无休无止地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的内心,也不像表现出来得那么轻松。

想到一会儿到了公司,还得面对上司那张臭脸,凯西在出租车后座上默默地哭了。

你迁就人迁就事,你越来越懂事,可谁又懂得你这懂事背后的委屈?

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凯西这样的人,或许我们本身也是这样的人——过分友善。为人处世以取悦别人为目的,害怕别人的不满和差评,生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结果走进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应该跟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保持很好的感情和互动,对每个人都应该付出一些精力,最后成为一个“老好人”,累到吐血。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把这种心态称为“友善病”。他认为,这些善良的人,过分地害怕敌意,用取悦他人来获取认可和接纳,对身边的人有求必应,“希望感到被人需要”,但是自己却一生都有可能被焦虑、迷茫、羞耻感、负罪感、愤怒和痛苦所折磨。

就像凯西,虽然同事貌似都很认可她,但她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有时大家不想去食堂吃饭,叫外卖在工位上吃,每次吃完都是凯西默默地帮所有人收拾餐盒,用报纸包着扔到垃圾桶。其他人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凯西的服务,要么刷微信,要么看电脑,对她的举止视而不见,连声“谢谢”都不会说。

在家庭中,老公给凯西最不好的感觉就是,在这个家,她从未受到过尊重,老公处理任何事情,基本都不考虑她的感受。

这也是所有“老好人”容易遭遇的困境——被忽略、被无视、被当成空气,甚至踩一踩你也无所谓,反正你一贯姿态低。

这种“友善病”的形成原因,与原生家庭和个人经历有关。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不自信,在心理上不能悦纳、接受自己,就会格外重视外界的评价。这种性格特点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守不住自己的界限,有时感觉不舒服也不愿提出异议,更别提反抗了。

这种人其实挺可怜的。虽然大家都认可他们的善良,但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收获更多的是忽略和轻视,甚至是被利用。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形尤为明显。

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夫妻关系中心的负责人阿布斯说:“如果某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就很容易受人欺负。”阿布斯还建议,“‘老好人’要努力学习为自己说话,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会说‘我要’‘我想’。回应别人的需求时,不能以违背自身意愿为代价。”

善良是一种美德,是人类闪光的品质,但是我们有时可能会把这种品质理解得过于狭义。像凯西这种“老好人”式的善良,与真正意义上的“心地善良”是有区别的。她的善良有点儿过了,在人际关系中患有完美主义强迫症,但是连老天爷都说“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老天都不能使人人都满意,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奢求在每个人心中都拥有完美无缺的形象呢?

人生的一些“大坑”,有些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别人怎么对我们的权利都是我们自己赋予他们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一位好友说,爸爸(兄弟好几个,后辈人也很多)把独自照顾奶奶的责任交给了他,而奶奶也认为这很合理……他心平气和地说着,而我静了下来,身体上感应到了这个‘老好人’的喉头上涌动着一句话——滚!我打断他,替他说出这句话。这也的确是他想说但不敢说的话,而这句话一出来,他的气一下子顺了。”

人生那么短,别太委屈自己!放弃“老好人”的人设吧,让自己活得舒心、快乐,才能带给别人快乐和更多的帮助。一个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人,即使全身被贴满了“善良”的标签,也无法抚慰孤独的心灵。

王小波说:“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做一个善良的人很重要,做一个聪明的善良人更重要。

为什么我怕得罪人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一般都是要与人为善,不争执,少惹事,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

这当然没错,在人际交往中,“亲和”是最保险的原则。但是,“不得罪人”与“不敢得罪人”是两码事。一个从来都不得罪人的人,最终只能被贴上这三种标签:极其平庸、唯唯诺诺、没有立场。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看不起,要么被扣上一顶“世故圆滑”的帽子,人际关系绝不会如他们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好。

杰瑞就是一个试图从来都不得罪任何人的人。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感觉自己遭遇了职场冷暴力。

有一次,部门开会,杰瑞因为拜访客户而缺席了。同事们因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各执己见,有人提议说,不然过后听听杰瑞的意见吧,立刻就有人不屑地说:“他的意见听不听都一样。”

殊不知,此刻杰瑞正站在会议室门口,他刚从客户那儿回来,想来参加个会议的尾巴,恰好把同事的这句话收进了耳朵。他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确实,以往开会的时候,杰瑞不愿意去驳斥别人的想法,每次发言都尽量拖到最后,和和稀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没想到,因为这样,自己竟被当成了一个没有观点的人。

郁闷了几天之后,杰瑞释然了。他觉得,无论如何自己没有得罪过人,谁找他帮忙都热心帮助,从来都拿出最大的善意与人交往,所以也不会有谁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在职场中,棱角分明不是大忌吗?

没想到,还有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

不久之后,部门经理离职了,新的部门经理将要在两个部门主管之间产生。一时间硝烟弥漫,竞争激烈,大家纷纷站队,分成两派,力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杰瑞没有站进任何一队,综合分析之后,他认为两个主管都没有明显优势,无论支持谁都风险很大。虽然两个人私下都来拉拢过他,但他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果然,结果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正当内斗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空降了一个部门经理——两个主管都落选了。原来,公司总部认为,这样下去内耗太大,索性直接派了一个经理上任。

所有人都大感意外,只有杰瑞抚胸长叹,暗自庆幸。他认为,自己这次无比英明,没有支持任何一派,否则必将惹恼另外一派,把人得罪大了!

可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落选的两个主管都对他耿耿于怀,认为他不堪重用。从此,杰瑞就在办公室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派给他的工作是最棘手的,奖金是最少的,公司的聚餐、游玩都没人叫他,平时也没人搭理他,杰瑞仿佛办公室隐形人一样。

立场模糊的人,也许没有明显的敌人,却也失去了稳健的支持。这样下去,杰瑞觉得,自己离拎包走人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在职场中,衡量一个人能力的硬标准永远都是工作业绩,讨好别人并不是你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的,想要获得一定的成就,你就不要怕得罪人。越是怕得罪人,越是会有麻烦。敢于得罪人,才能赢得和谐的环境。

害怕得罪人的这种“友善”,会成为阻挡一个人持续成长、获得成功道路上的致命障碍。究其深层原因,一般有三个:

第一,有些人不愿意与别人产生情感冲突,希望可以得到所有人认可,哪怕是在一百个夸赞他的人中出现一个批评的声音,都会令他焦虑不安。

这世上,有些事情的重要性远远胜于别人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时刻以照顾别人的情绪为第一目标,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或许能够免于得罪任何人,但也必将得不到任何由衷的欣赏。一个从来都不违背别人意愿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就像杰瑞,小心翼翼地做人,并没有给他带来好人缘,相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魄力的平庸之辈。结果,他虽然没有得罪任何人,却也不被任何人欣赏和喜欢。

第二,有些人怕被别人打击报复,担心一旦得罪了人,自己无法承担后果。

确实,得罪这个词,常常与“报复”联系在一起。有些人有一个惯性思维,觉得得罪人之后可能会受到惩罚,后果很严重。在这种思维下,得罪人就变成了很可怕的一件事。

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与其活得战战兢兢,整天担忧得罪这个得罪那个,还不如努力修炼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能够应对“得罪人”的后果。在与人产生矛盾时,一味妥协不如接受现状,承认自己遇到了困境,并努力从中破茧而出,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试着这样做,你会发现,比起逃避,迎战的焦虑感也许更低。

第三,常常是因为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有句话叫作“两座山走不到一块,两个人总会碰面”。有些人觉得,万一得罪的人以后还有利用价值,再见面的时候不好说话,这就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核心价值在于双赢、互利。如果自己对于他人而言,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即使脾气再好、性格再柔,对于人家来说,也未必有多大的交往价值。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完全不得罪人,我们总是有说“不”的时候,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有站队的时候,甚至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时候,这都有可能会得罪别人……

得罪人不等于冒犯人,得罪人也不等于不善良,而是为了保证我们在涉及原则问题的情况下,有尊严、敢发声、敢反驳。千万不要把怯懦、软弱、无原则,当成善良的同义词。一个人,可以既善良,也有独特的个性;可以既善良,也有泾渭分明的立场;可以既善良,也有敢于拒绝的勇气。

“斯德哥尔摩式”善良,其实是心魔作祟

情人节前夕,晓梦决定离开待了三年的北京,因为一段失败的爱情。

大学毕业后,男友选择到北京闯荡,她一个人留在了家乡。都说异地恋成功率不高,晓梦不信这个邪。刚开始,两个人每天都视频通话。但好景不长,渐渐地,晓梦发现总是联系不上男友,最长的一次两人竟然失联了一个月。她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不对劲,一横心,把工作辞了,收拾行装来北京找男友。见面的当天男友就跟晓梦摊了牌——他劈腿了。

男友提出分手,晓梦不同意。她一直很听男友的话,从来都不“作”,不刷存在感,不给男友添乱。在她的字典里,没有“骗人”两个字,所以也给了男友极大的信任,认为自己不骗别人,别人就不会骗她。她觉得,她与男友之间还是有感情的,他只是因为身在异乡,难以排遣孤独才会劈腿,只要自己来到他身边,好好陪伴他,早晚会感化得他浪子回头。

从此,晓梦就自说自话地开始用行动来“感化”男友了。男友不让她跟自己一起住,她就在附近租了房,有空就去帮男友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慢慢地,男友对她的存在也习惯了,有时候连打电话也不避她,她渐渐听出男友同时在跟两三个女孩交往,甚至都到了喊“老公”“老婆”的地步。

晓梦心里很痛苦,但她连问也不敢问。生怕一问,连“感化”男友的资格也没有了,甚至打扫房间时在枕头底下发现了女式内衣,也若无其事地放回去,假装没看见。

这样的状态竟然持续了三年。这三年里,为了维持生活,晓梦找了一份工作。她自己省吃俭用,为男友花钱却毫不吝啬,给他买了一衣柜的衣服,冰箱里也总是塞满好吃的。男友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半点回头的意思也没有。

有朋友劝晓梦,这样的男人不懂珍惜,不值得托付终身,但是晓梦听不进去。其间,有个男孩子追求晓梦,对她百般呵护,晓梦连看都不看,她眼里谁也没有,就对男友一片痴心。

突然有一天,男友对晓梦的态度亲切起来,说父母打来电话,有点儿急事需要用钱,问晓梦有没有钱。晓梦受宠若惊,马上把自己攒的2万块钱转给了男友。拿到钱之后,男友就在微信上拉黑了晓梦,还换了门锁。

朋友提醒晓梦事情蹊跷,认为她不该轻易给男友那么多钱。晓梦却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即使男友的父母将来成不了自己的公婆,毕竟也是同乡,有事应该帮一把。

几天后,晓梦从别人的手机里看见男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男友单膝跪地,在向一个女孩求婚,而她给他的钱,变成了女孩手指上明晃晃的戒指,一下就把晓梦的心晃碎了。

这回晓梦彻底死心了,与男友复合无望,她失去了留在这个城市的意义,她收拾好行装,黯然返乡。

即便是这样,晓梦并不怨恨男友,言语间,还都是男友的好。朋友怒其不争,说她可能是得了心理学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在感情上表现为“越对自己不好,越离不开”。在生活中,这个“不好”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伴侣冷漠、不关心人,或者有酗酒、赌博的恶习,或者生活能力弱、依赖心强,另一方则表现得宽容、隐忍,很心疼伴侣,认为对方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不能离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经营感情。所以,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看上去都特别善良,是公认的大好人,似乎他们总是习惯于为别人考虑,把自己的需求压缩到最低。

心理学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为了保命或者守住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人类的天性可能会让我们选择乖乖就范。

在遭遇绑架的时候,施虐者往往会采用威胁的方式,让人质相信只有听话才能活命。但是,我们被绑架的概率毕竟很低。除了生命威胁,情感威胁的杀伤力也不小。更可怕的是,这种情感上的威胁感,往往不是他人施加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比如,在晓梦的例子中,晓梦心中早已认定,除了男友,没人能带给自己爱情。所以,失去男友这件事就成了晓梦面临的最大威胁,她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男友的关系,生怕把一切搞砸。

在其他朋友看来,晓梦和男友的关系很不平等。晓梦可能要花一百分的力气去讨好男友,才能换来男友一分的“回报”,甚至零回报。朋友劝晓梦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但是,“不能失去男友”变成了晓梦的心魔,她认定,得不到男友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自从男友提出分手,晓梦觉得自己的世界坍塌了,男友把那个“不可能拥有爱情”的威胁毫不留情地抛到她面前。晓梦万分痛苦,觉得自己别无出路,唯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挽回男友的心。殊不知,用讨好的方式维持一段关系,会让自己低人一等,给了别人伤害、背叛自己的机会。这样的相处模式会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这种心魔只是内心的认识失调,我们并不是没有“降魔”的办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症状的人,一般内心都比较脆弱、敏感。他们在情感上喜欢依赖他人,并且容易被感动。在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底线,一旦生活出现变故,内心就空洞了,不再拥有力量。这个时候,只能掩耳盗铃地安慰自己:起码我还拥有善良,我对得起任何人。

请问,你对得起你自己吗?你的善良,只是掩饰卑微的借口吧。

西方谚语说:“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善良,缺的是理智和克制。”善良当然没错,但这种脆弱的善良,不如坚强的克制。

不辨是非的善良,太愚蠢;失去立场的善良,太盲从。真正的善良应该是在理性的思考下做出的选择,要有自己独立理性的判断,既不过度也不盲目,是一种能深刻洞悉人性的能力。

过于感性的人往往缺乏这种能力,有句话叫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够跳出自身的迷局,以他人的视角客观地审视整件事情,也许会有新的想法。

如果喜欢写东西,不妨试试叙事疗法,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像写一个故事一样。然后,站在不同的视角去重构自己的故事,就会发现自己的认知中有偏差的地方。

这是一个以独立获取自由的时代,无论在经济上、情感上还是精神上。我们一般都比较注重经济独立,认识到情感独立的人,相对就少了很多。一个人在经济上独立不算彻底的独立,感情上也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智慧的善良会让人生熠熠生辉,如果“善良”成为一种桎梏,把人囚禁在无望的生活中无法自拔,那么趁早摒弃这种“善良”吧,这种所谓的善良,不过是心魔作祟。

希望所有被“斯德哥尔摩式”善良所困的朋友,都可以在死胡同里掉个头,走出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幸福空间。

我拿你当室友,你却拿我当傻子

京京、淑红、艾妮三个女孩子是合租室友。京京有个坏毛病,爱占小便宜,而且这个毛病还巧妙地隐藏在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外表下。

比如,有时候要出门,京京会走到淑红面前,假装不经意地说:“哎,没零钱了,借一块钱坐公交车呗!”淑红从钱包里掏出一块钱给她。一块钱那么少,京京自然不会记得还,淑红当然也不好意思要。但问题就在于,京京几乎每隔四五天就要问淑红借一次公交车费。

为什么京京从来都不管艾妮借钱呢?也不是没借过,头几次艾妮也借给她,后来就两手一摊,直接说也没有零钱。碰了几次钉子之后,京京发现艾妮不像淑红那么“傻”,就专挑淑红下手了。

如果仅仅是借公交车费也就算了,她们合租的房子里还经常会发生“悬案”。比如,淑红刚买的牛奶莫名其妙地就从冰箱里失踪了,新买的一盒面膜无缘无故就会少一片……

看着淑红碍于情面暗暗吃下哑巴亏,被占了便宜还经常被人说成傻子,艾妮总在一旁善意地提醒淑红:“你得学会反抗,很多人都是欺软怕硬的。”淑红总是瞪着惊恐的眼睛说:“可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艾妮无奈,京京却变本加厉。夏天来了,天气热,懒得做饭,京京经常提议:“走啊,我们去撸串。”艾妮眼一翻:“我胃不好,不吃那个。”京京就缠着淑红发嗲:“亲爱的,你就陪我去吧,一个人吃东西好无聊的!”

淑红几乎是被京京拖走的,每次看着淑红那可怜兮兮的样子,艾妮就暗暗叹气。回来后,艾妮偷偷问“谁埋单”,淑红总是嗫嚅着说“我”。

这种憋屈的日子过了差不多有一年,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淑红谈恋爱之后。

淑红的男朋友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女友有一个“吸血鬼”室友。提醒了几次未果,男友想出一个主意。他跟淑红打赌,如果大家一起吃饭,京京能有一次埋单,就算他输了,再也不干涉她们室友之间的事,否则,淑红就要听他的。

几天后,京京又邀请淑红撸串,这一次淑红的男朋友也跟着去了。他冷眼看着京京点了很多肉串,而淑红只点了几串土豆片。

吃完饭,男友拉起淑红就走,京京吃了一惊,急忙追上来说:“淑红,你还没付钱呢。”

淑红的男朋友说:“这次就AA(各自付钱)吧,你先付,回头我们把钱给你。”

京京说自己没带钱。

淑红的男朋友也大大咧咧地说:“现在谁还带钱啊,用手机支付吧。”

京京摸了摸兜说:“哎呀,刚好手机没电了。”

最后这顿饭还是淑红付的账,后来京京也没提过AA制的事,反而阴阳怪气地对淑红说:“你男朋友真的很精明啊,你小心被他卖了还帮他数钱呢!”

看着淑红满脸通红的样子,艾妮好笑地说:“不是你男朋友精明,是你太傻。”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类人:他们善良、单纯,就像淑红一样,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侵害他们利益的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说“不,我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

善良的人会忍气吞声,凡事以天下太平为主,但是一旦善良过度,就是善良的实质出了问题。过犹不及是个千古真理,善良过度的人绝对不会被认为是超级善良,而是有点儿傻。

你把别人当朋友,人家把你当钱包,这不是傻是什么?这种善良到傻的人,损失的不仅仅是钱,还有自己的社交价值。你能指望一个“傻”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吗?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这种“傻”,平时占你便宜,关键时刻让你垫背,当“背锅侠”。

我的一个朋友陈小姐,绝对是大家口中的“善”女郎,在办公室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大家的观念就是“有事就找陈小姐”,那有好事呢,会想到她吗?未必!大家会想:没事的,她是个愿意吃亏的人。

就因为陈小姐太善良,大家都认为她没有任何杀伤力,所以在工作上出现一个很大的失误之后,整个部门的同事心照不宣地把责任推到了她身上。被上司约谈辞退时,没有一个同事站出来为她说一句话。

陈小姐此时才反应过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老话儿,流传了千百年是有道理的。不要怪江湖险恶,只能怪自己太容易退让和妥协,强权和蛮横就是这么产生的。

人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当欺负人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发散了人性中的恶,去欺负人、搜刮人,甚至伤害人。如果你身上连一点儿盔甲都没有,拿什么抵御这些贪婪之徒伸出来的长矛呢?

善良很好,但要有度。千万别被泛滥的善良之心冲毁了原则,变成一个事事妥协迁就的傻人。善良不等于怂,更不等于傻。你坚守的善良真诚,也许在别人眼里就是“那人是个很怂的傻子”。毫无原则的善良不会让你越变越好,反而更容易被别人利用,最后自己苦不堪言,心力交瘁。

千万不要说,“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样子”。没有什么性格特质是永远不能变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被重新塑造的可能。以“天生”做借口,只是一种逃避心理,逃避挑战,逃避成长,不敢迎难而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有时候,做人凌厉一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善良,因为当善良被逼到死角寸步难行,“善”就不得不被“恶”同化。“麦兜之父”谢立文说过一句话:“小孩子一次一次被骗、被训练,结果就会成为大人,成为比较自私的人。善良其实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或者运气,才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大人物。”

谢立文和太太麦家碧一起创造出来的麦兜家族,被誉为是香港精神的代表,红遍了香港乃至全中国。在《麦兜响当当》这部动画电影里面,大学教授给麦兜做了智商测试,测试完写了一句话:他不是低能,他只是善良。

谢立文说:“这句话不仅讲了麦兜,也讲了所有中国人。善良是中国人一个很强的特质。很多时候,因为善良,会做很多有点儿蠢的决定。比如,麦兜不想打扰别人唱歌,所以不够胆举手去厕所。你经常做这样的事,别人就不会觉得你善良,而只会觉得你低能。那么,你就开始很委屈,到底下次要不要这么蠢,要不要再被人骗,要不要每次都先想别人。”

谢立文说自己也经常被骗,比如别人向他借钱,说给妈妈看病,其实那人的妈妈早就去世很多年了。谢立文认为,如果借钱给别人,没得还,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损失,但相比于自己因此开始不相信别人,这个损害更大。所以说,相对于被占点儿便宜而言,被打击了三观才是更严重的后果,你可能从此将不再善良,不敢善良。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带点锋芒,把善良交付给值得的人,把拒绝留给心机叵测的人。

你的善良和真诚是身上最亮的闪光点,要像对待最珍贵的珍宝一样呵护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置身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经常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成年人不可能指望每次都有别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要有一颗敢于面对的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不畏惧不回避,善良但不怯懦,就像钻石一样,既有璀璨的光芒,在人群中熠熠生辉,也有坚硬的质地,保护自己的善良不被人利用。

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胖虎定律”在冷笑

“胖虎定律”是一个很火的网络用语,那么胖虎是谁?80后肯定都不陌生,他是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里的一个“小反派”,总是欺负主角大雄。而“胖虎定律”出自另一部日本动漫《银魂》里的一段经典台词: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坏事,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其实他本质不坏”;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少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世界、对得起朋友、对得起恋人的事,只要做了一件比较龌龊的事,就会被认为“一直以来的善良都是装出来的吧”。这个现象被称作“胖虎定律”。因为胖虎平时经常欺负大雄,而某天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却让大家非常感动。反之,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做了一件坏事,就会受到谴责。

“胖虎定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恐怕也是它一出现就风靡网络的原因吧,因为大家看到胖虎这个人物都心生感慨。我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平时对某个人很好,或者坚持做一些好事,只要有一次不能令人满意,之前的付出都化为乌有,在别人心里的形象一落千丈,变成“一直以来的善良都是装出来的吧”。难过之余,我们难免会想,还不如像胖虎一样呢,活得倒轻松些!

与佛教有关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人一生虔诚,做尽善事,吃斋念佛,在即将成佛的时候犯了戒条,于是功亏一篑;而一位杀人无数的强盗,在某一刻顿悟之后,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

这岂不是很不公平?前者一生所做的善事要远远超过那位强盗,为什么只做了一件坏事就成不了佛?而手上沾满鲜血的强盗放下屠刀之后,所获得的回报就超过了前者一生的积累?

记得郭德纲曾在相声中说过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这句话出自明朝洪应明《菜根谭》:“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是非,要纵向地看、立体地看,眼光不能主观、片面。但是在生活中,人们很难做到纵向、立体,往往因为当下的一件小事就否定了一个人,因为别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颇有微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判断一个人善良与否的标准是从未犯过错,或者从未令人失望过,那这个标准岂不是太严苛了?恐怕全宇宙也难以有人能达标。

可惜的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不知更迭了多少朝代,这种心态却没有得到多少矫正。既然这种人性深处的属性纠正不了,我们是不是该在生活中多运用这种心理现象,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少走些弯路呢?

我很喜欢的一个女作家,有一次在公众号里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

她家有两辆车,其中一辆基本用不上,总在车库里停着。刚好丈夫的弟弟大学毕业,找了份工作离家很远,通勤困难,很想买一辆车。无奈职场新人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于是她决定把这辆车送给弟弟。刚毕业就能拥有一辆车,弟弟自然很兴奋,但她又提出不是白送,要出一万块钱把车“买”走。弟弟想了想,觉得也很值,这辆车七八成新,市场价也有十几万,就出了一万块,高高兴兴地把车开走了。

丈夫不解:“既然你决定送他,何必不把人情做到底,非又要卖给他?你也不缺这一万块钱。”她坦然回答:“如果一分钱不收地白送,别人会觉得这份人情来得太容易,以后稍有差池,满足不了亲戚的要求,人家就会觉得你变小气了,不如以前善良了。我自然不缺这点儿钱,这一万块,只不过是用来划个界限。”

这种做法,我觉得真是值得点赞。送一辆车,解了弟弟的燃眉之急,表达了亲戚之间的情分;收一万块钱,表明了一种态度:我从来就没有答应过送你一座玫瑰园——你心里也得“拎得清”。这个女作家,真是既善良又智慧,处理问题干脆利索,从一开始就把“胖虎定律”掐死了。

一段人际关系开了一个什么样的头儿,对这段关系日后的走势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在开始一段新关系或进入一个新团体之初,千万不要过度表现,急于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免得日后稍有懈怠,印象分就会锐减。比如,刚到一家公司入职,为了给老板一个好印象,天天早来晚走,加班到很晚。可是谁都有自己的私人生活,时间长了,必定撑不住。如果有一段时间,你按时上班,按时下班,领导就会觉得你不如之前努力了。新人刚到一个公司,勤奋是应该的,但千万别用力过猛,给自己留一点儿缓冲的空间,免得被人评价“刚来时看着还挺不错的,时间长了也不过如此”。

一个聪明的人,在与人交往之初,就为自己的人设做好了定位。在这个定位之下,各种表现肯定都是适度的,之后你每超常发挥一次,都会在别人心中多加一分。我们要明白,过于完美的人设是要付出代价的,日后会给自己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旦人设崩塌,就会陷入“胖虎定律”的陷阱,之前的付出都会白费。

就像很多明星,出道之初就以“玉女”“暖男”“好爸爸”“热心公益”等形象示人,这样的人设貌似很讨巧,却常常毁在绯闻、诈捐等传闻上。在“胖虎定律”的作用下,公众对完美人设的明星容忍度很低,稍有风吹草动,对他们事业的打击就是致命的。反而是一些开始就以“痞”著称,以“不羁”“叛逆”闻名的明星,倒让人觉得越来越靠谱,给人完全超出期待值的感觉。

我们中国画中有一种手法叫留白。留白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在人际关系中,也应当有些留白,给自己留点儿空间,才能进退自如。

古语有云:“弓不拉满,势不使尽,懂得事事有度,必有所益。”善良不是一剂猛药,缓释的效果肯定更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慢慢来,善良才能走得更远。

不懂拒绝的好心,只会让别人得寸进尺

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个半熟不熟的朋友,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介绍点儿私活儿干。说来也巧,正好我的一个老师运作新项目,请我推荐人选,这个项目非常符合我这个朋友的专业,我就介绍他们两人认识了。

过了几天,这个朋友又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初步达成协议,草签了合同。但是理工专业的他,项目的策划文案有点儿搞不定,让我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帮他改一改。我不好拒绝,打车去了他指定的咖啡馆,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弄好了文案。接下来的运行需要专业知识,跟我没什么关系了,我以为这回终于撇清了。

两个月后,再次接到电话,这个朋友说自己不小心把手弄伤了,暂时不能打字。之前那个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现在急需拿出一份总结报告,资料他都整理好了,问我能不能根据资料帮他把报告写完。我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因为当时我也在赶一份任务,匀不出时间干额外的活。

结果,他软磨硬泡,还把我的老师搬出来,说如果延期完不成任务,实在无法跟老师交代。这么一说,确实给我造成一定的压力,毕竟是我把他介绍给老师的,他如果不靠谱就显得我也不靠谱。他确实是个谈判高手,被说服后,我开始加班加点,在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再帮他写报告。每天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熬了三天之后,我把一张笑脸熬成了苦瓜脸,总算是完成了。

至此,这件事真的再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吧?别急,好戏还在后面。

项目完成后,按照合同规定,他应该拿到百分之七十的酬劳,剩下的部分要等到几个月后项目彻底结束才能付清。他再次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催一下他的酬金。我说:“这项工作我也没参与,也不知道你是跟谁交接的,具体什么情况,你自己问下,按正常流程走就好了,怎么全程都要我参与呢?”

他一再恳求,说:“你不是认识他们大boss(老板)吗,帮忙打个电话能省我好多劲儿,求求你了,求求你了……”我有一种被赖上了的感觉。为了尽快结束整件事情,我又帮他打了个电话。

收到钱后,他口口声声说我是个好人,帮了他的大忙。我开始觉悟,有些人真是不能帮,他们的依赖心太强,像个巨婴一样,把明明应该自己操心的事情都甩给别人,要知道别人并没有这个义务总是为你服务啊。

过了几个月,我都已经把这件事忘了,突然又接到他的电话。他很气愤地说项目的尾款到现在也没付给他,明显是恶意拖欠,我必须得为这件事负责,再帮他解决一下。我与老师通了电话。老师说,他的工作做得很糟糕,明显不是自己用心做的,好像是几个人一起弄的,拼凑痕迹很明显。如果不是看我的情面,按照合同规定,前期的款项都不会如数付给他的。

我心里有数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求这个求那个,让别人一部分一部分地帮他做完,他就在家坐等收钱。于是,我回复他一个短信,告诉他我也爱莫能助,就不再接他的电话了。从此,他就对我展开了夺命连环call(电话呼叫),无论是一大早还是大半夜,无论我是在开车还是在开会,随时都会打来电话。

最后,我退了群,把他拉进了黑名单。我听群里其他的朋友说,他在群里破口大骂,说我联合别人一起骗了他……

当你因为善良而感到委屈的时候,记得告诉自己一句话:“善良要留给那些有感恩之心的人,而不是那种将你的善意接受得理直气壮,得寸进尺顺杆往上爬的人。”

心理学中有个知名的概念,叫作“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儿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

这个概念源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让助手去拜访一些全职太太,请她们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家里的窗子上,有些被访者同意了。半个月之后,实验者再次登门,请求将一个又大又难看的大招牌放在庭院内。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被访者提出同样的请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人数比后者人数高三倍。

这就是因为一开始不会拒绝的人,后来便会越来越难以拒绝他人的过分要求。

当然,说“不”肯定比说“可以”难。说“可以”至少有一个人高兴,说“不”很可能两个人都尴尬。但是,说“可以”之前你一定得想一想,有时候避免了当下的尴尬,你必定得承受随之而来的为难,这份为难是你愿意承受的吗?比如在小品《有事您说话》里,在别人请求买火车票时,郭冬临说了“可以”,晚上就不得不穿上军大衣去车站通宵排队买票。结果呢,买了两张票以后,别人又要四张票……

有些时候,你经历了种种为难帮助了别人,人家却并不会因为你的好意而领情。结果,原本想维护的关系不但没有因此保住,反而快速消亡。

“会令你为难的人,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你。如果一件事,一开始就令你不舒服,那么,越早拒绝越好,拖到必须解决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只能断尾求生。”来自情感作家晚情老师的忠告,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记在心间。

愿每一段善良都有回响

妍妍是一个善良到伟大的姑娘,无论谁求她帮忙,只要能做到,她从来都不会拒绝。虽然妍妍对朋友非常热心,但她自己却不爱求人,从不轻易开口找人帮忙,怕给人家添麻烦。这样一个既善良又懂事的姑娘,应该有很多朋友吧?然而并不是!

有一次,妍妍因为一个小失误错失了一个大客户,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她心情很差,一个人走在路上,刚好路过一个同事居住的小区。这个同事以前失业兼失恋的时候,曾在妍妍家借住过一个月,妍妍每天给她做饭,陪她逛街,帮助她从低谷中走出来。

这一刻,妍妍突然很想找个人说说话。她打电话给这个同事,说自己心情低落,刚好路过她家楼下,能不能出来陪她吃个饭。没想到同事的态度很冷漠,说一会儿还要给狗洗澡,走不开。结果,妍妍自己在路边的长椅上哭了好久。

还有一次,妍妍要搬家,面对一屋子的东西,自己一个人打包确实很吃力。于是,她打电话给一个她自认为的好朋友,请她来帮帮忙。结果,那个朋友以“周末有补觉习惯”为理由拒绝了她。妍妍很失落,再也没有勇气打给第二个朋友。

如果不是因为和表姐的一次谈话,妍妍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表姐是学心理学的高才生,有一次妍妍跟表姐、表姐的闺蜜一起逛街。表姐的闺蜜看中一双高跟鞋,犹豫再三没有买,离开商场之后又后悔了,央求表姐跟她一起回去买。表姐很干脆地拒绝了,说这会儿正是堵车的时段,往返太浪费时间,要是闺蜜执意要买就自己去,她在街边的咖啡厅等着,可以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工作一会儿,这样时间就不算浪费掉了。闺蜜虽然有点儿不高兴,但还是嘟着嘴自己去商场了。

妍妍感到很诧异,不理解表姐为什么会拒绝闺蜜,再去一趟商场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换成自己一定会陪着朋友回去,毕竟都是朋友嘛!

表姐并不这么认为,“你可以善良,但不要卑微!”她觉得,有时候,你越是毕恭毕敬对待一个人,对方越是容易看不起你,甚至将你的恭维理解成懦弱,将你的虔诚蹂躏成理所当然,将你的付出视作顺其自然。所以,别一味地迁就别人委屈自己,被人牵着鼻子走。但凡你觉得不亏欠于人的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地直起腰身,坚定自己的立场。要知道,这世界上比被别人道德绑架更让人无奈的是自己绑架自己。

你向世界输出的是善意,别人却以为是怯意。妍妍茅塞顿开,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热心善良在别人眼里有可能是“卑微”!但是有一个问题,妍妍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善良总是没有回响呢?

做人要善良,这一点并没错!但你要知道,善良、理解和尊重应该留给真正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而对于那些将你的善良接受得理所应当且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小人来说,太过于善良就是缺心眼,就是怯懦。你可以沉默,你也可以弃权,但你必须要有态度。千万别用你的过分善良,让自己丢失了价值和尊严。

大家知道我们常见的迷彩服的由来吗?据说就是由蝴蝶报恩而得来的灵感。

二战时,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轰炸机轮番轰炸,眼看就要全城覆灭。在被困的军人里,有一个人叫施万维奇,战前是位昆虫学家,他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树枝上,就挥了挥手,希望把蝴蝶赶到安全的地方去。蝴蝶反复飞了几次都掉了下来,施万维奇明白蝴蝶受伤了,就将它带回军营,给它上药治疗。两天后,蝴蝶康复飞走了。

第三天早上,施万维奇和战友们发现,军营里飞来了大片大片的蝴蝶,在阳光下扑闪着五彩的翅膀,美丽耀眼。施万维奇研究昆虫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他突发灵感,如果利用这些蝴蝶做伪装,德军的飞机不就发现不了他们了吗?但是,如果想覆盖整个军事基地,这些蝴蝶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于是他想出了将黄、红、绿三种颜色涂在军事设施上的方法。这样,德军在飞机上远远看到的只是一片花草。

根据同样的原理,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发明了具有防御作用的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后来,施万维奇坚持将那次蝴蝶聚集的原因解释成蝴蝶为了报恩,号召同伴利用自身的色彩来为军事基地做掩护。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蝴蝶聚集的动机是不是报恩,但这个故事却令人心生温暖。如果我们每个接收到别人善意的人,都懂得投桃报李,让善良循环传递下去,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温暖美好的世界。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就算你暂时不能给予报答,也应该把这份关爱铭记于心,这就是感恩之心。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也就不懂得善良。对这样的人,你的善良交付出去,就像一片羽毛轻飘飘地落在地面上,连一丝声响都不会有。

如果你的善良总是没有回响,那就说明这份温暖没有给到对的人。对别人的善良无动于衷的人,活得冷漠自私,他们从来都不会反思:我能为别人做点儿什么,我能给这个社会回馈点儿什么?对这些“没有良心的人”,请收回你的帮助,为什么要用你的善良鼓励他在自私的路上越走越远呢?

记住,你珍惜我的同时,我会加倍对你好;但倘若你不珍惜我了,我也不会对你有所期待。因为我只想把我的真心、善良留给真正懂我、珍惜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