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泰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泰国是我国的友好近邻。自汉代以降,中泰两国始终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清朝时期,泰国称为“暹罗”“暹罗”是中国档案史籍中的称谓,元代周达观撰《真腊风土记》第一次称泰国地区国家为“暹罗”,1377年明太祖遣使往赐暹罗国王金印,印文曰“暹罗国王之印”,是为中国官方正式称泰国地区国家为“暹罗”之始。19世纪中叶前,泰族人自称为“泰”,称自己国家为“孟泰”,“孟”为王国之意,“泰”为自由之意,“孟泰”即“自由王国”。1856年4月5日曼谷王朝批准《暹英条约》时,首次用Siam(暹罗)名称代替“孟泰”。1939年6月23日暹罗改称“泰王国”,1945年9月8日复称为“暹罗”,1949年5月11日再次改为“泰王国”。本书讨论清代中泰关系,一般沿用中国档案史籍使用“暹罗”名称。,其历史经历了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后期、吞武里王朝(1767—1782)、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前期三个阶段,与中国关系一直密切。可以说,清朝与暹罗的密切交往,奠定了今天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