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分期

敦煌石窟的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一千多年。清朝至民国年间,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和补塑、补绘。世界上没有哪一处文化遗迹延续了这样长的时期,并且每个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保存下来。从石窟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我们把敦煌石窟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中外艺术融汇交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北朝时期,学术界往往把这一时期的艺术称为“早期艺术”。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经历较多的变化,朝代的更替,地方统治者的变化,常常免不了会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如北魏末至西魏初,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很快就为敦煌石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而北周时代新的理念,又使敦煌石窟重新恢复来自西域的风格。西域风格、中原风格就在这时代的变迁中逐步融合,从而形成了既不完全是西域式的,也与中原式有别的特色。

二、与中原艺术同步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时代由于中国有较长时期的统一,隋唐帝国的空前繁荣,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敦煌与中原的交流非常便利,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迎来了经济和文化艺术方面兴旺发达的时代。敦煌石窟不论是彩塑还是壁画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名作。隋唐时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涌现出的那些著名画家,如展子虔、阎立本、李思训、吴道子、张萱、周昉等等,他们的绘画风格都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找到。表明敦煌艺术与中原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尽管在安史之乱后,敦煌一度被吐蕃人统治,但在佛教和艺术方面的交流,并未断绝。由于长安洛阳一带隋唐时期营建的大大小小的寺院今天大多不存,使阎立本、李思训、吴道子等画家的重要作品无一流传下来,仅有极少数临摹本传世,因此,这一时期敦煌艺术成为隋唐美术史的重要依据。敦煌壁画包含了精美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以及装饰图案画,反映了隋唐时代中国艺术的高度成就。鉴于这一时期的石窟是现存洞窟数量最多的,占现存全部石窟总数一半以上。而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因而,本书对这个阶段的艺术再分出三个时段来叙述:1.隋朝;2.唐朝前期;3.唐朝后期。

三、样式主义和新时代因素并存时期

唐王朝覆灭以后,中国又形成了分裂的局面。然而敦煌一地的统治者始终在努力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以维系敦煌的安定。此后直到宋代,在周边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下,敦煌一地竟奇迹般地保持了一百年左右的稳定局面,从而使敦煌石窟得以不断地营建。或许,对于当地人民来说,佛教信仰正是保证地方和平的重要支柱吧。而孤悬在西北一隅的敦煌,能长期保持汉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反映了汉文化强烈的向心力。当然,由于与中原的交流时断时续,已经不能像隋唐那样随时受到中原艺术的熏染,尽管由于地方统治者的力量,敦煌也仿照中原朝廷成立了画院以保证石窟艺术的发展,但画家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与唐代艺术保持一致了。正如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长期出现“样式主义”一样,五代到宋朝的敦煌艺术大部分可看做是一种“样式主义”。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创新。

西夏推翻了曹氏家族的统治,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在榆林窟第29窟、2窟、3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元朝灭了西夏后,在敦煌也新建了一些石窟,如莫高窟第3窟、465窟都可看到风格新颖而技艺精湛的作品。只是洞窟数量较少,不能与唐代数百窟的情况相比。明朝曾放弃了敦煌等地,敦煌荒芜近二百年。直到清朝重新拓边,收复了新疆等地,敦煌才恢复了生机。但此时已没有唐宋时代那样强大的佛教文化,虽然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小规模的营建或修复,但其艺术成就无法与元代以前相比。

以上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进行的大致分期。试图理出敦煌艺术发展的一个线索,至于更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仍有待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