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野猪变家畜

我们之前讲到的猪都是野猪,而不是今天常见的家猪,正如我们在河姆渡文化的这件猪纹陶钵上看到的一样。据研究,4000万年前,猪科动物就在欧洲出现;大约1500万年前,猪科动物已经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广泛分布。在猪类面前,人类其实显得很年轻。而在漫长的岁月里,野猪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进化。它们既是人类的敌人,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之一。在史前人类的生活中,野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狩猎水平的不断提高,野猪逐渐被人类豢养和驯化,成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于是,这些和人类朝夕相处的野猪被河姆渡人表现在了陶钵之上,并且被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

猪形陶塑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钵上的这只猪有着长长的嘴,细细的腿,而它的腹部稍胖并且微微下垂,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史前时代那呆拙粗壮的猪的形象。另外我们可以在它的背上看到那些硬直且竖立着的鬃毛。这些都极好地表现了野猪那“狼奔豕突”的野性特征。值得一提的还有同在河姆渡第四期文化中出土的一件猪形陶塑。它所表现出来的猪的体态就明显要丰满胖硕得多了,已经和我们今天常见的家猪模样很接近了。将两个猪的形象进行比对,考古学家认为猪纹陶钵上所刻画的是才被人们驯化不久的猪,这时的家猪畜养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圈养的猪依稀还有野猪的形态特征,比猪形陶塑中的猪“野蛮”许多。

同时,专家对河姆渡遗址中的多种动物遗骨进行了分析鉴定,认为河姆渡先民已经成功地驯养了狗、牛、猪3种家畜。我们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家猪个体骨骼,大约有73个。有趣的是在这些家猪个体中幼年和成年猪的死亡率较高,这和我们今日以猪肉为主要肉食来源的习惯似乎是相同的。很明显,饲养猪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可靠的肉食、可靠的营养性食物,减少对狩猎经济的依赖。不言而喻,猪的驯养对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可以看到,这件猪纹陶钵上的野猪形象正是河姆渡人原始畜牧业的缩影,反映了河姆渡人在食物多样性、稳定性、营养性上的进步与成就。正是这些进步与成就,保障了这些古代先民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抗争中能取得有利位置,从而繁衍生息下来,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这对人们了解河姆渡文化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