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在中国的历史
绿松石是一种古老的玉石,也是中国使用最早的玉石材料之一。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按产地和工艺,把绿松石分为三种甸子:“你舍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细;乞里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荆州石,即襄阳甸子,色变。”这里的“襄阳甸子”,就是指绿松石,湖北松石的产地在郧西、郧县一带,此地正是古代荆州襄阳辖地。
而明确使用“绿松石”这个词的文献,最早见于清代的《清会典图考》:“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蜜蜡,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并利用绿松石,并且所制作的成品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绿松石在我国的使用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与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基本同步。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绿松石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一批绿松石器,这批绿松石器形制种类少,器体较小,工艺简单,磨制不精。
在距今约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绿松石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巫山大溪遗址、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遗址、乐都柳湾遗址等都出土了绿松石制品。这个时期的绿松石制品形制多样,器体增大,打磨光滑,工艺精细,有些施有纹饰,并开创了在骨器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
经过初步切割的、各种颜色的绿松石原石
在距今约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出土的绿松石器遗址比新石器时代中期有所减少,但分布范围却有所扩大,在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都有发掘出了绿松石制品。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朱封龙山文化墓葬出土的镶绿松石玉冠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镶嵌17枚绿松石片的陶器等。
由夏到战国这一时期,绿松石文化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威严与权力的象征。夏、商以及西周时期,绿松石的使用量剧增,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绿松石制品高达数千件。这一时期的绿松石制品富于观赏性和装饰性,还首次出现了绿松石玉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绿松石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并开始逐渐由中原地区向边疆地区扩展。到了东周时期,绿松石开始作为礼仪性兵器或兵器饰品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剑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另外,苏州真山九号墩吴国国君墓出土了大量的天然贝和绿松石贝,据推测应该是作为货币来使用的,这也是首次发现绿松石的另一个功用。
秦汉时期的绿松石制品在西南等周边地区大量出土。西南边境地区的绿松石用量巨大,全部是用作装饰品和镶嵌饰品。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墓葬中出土的绿松石珠达几万枚。汉末至元朝,绿松石逐渐被一些少数民族所推崇,成为了连接中原皇朝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媒介。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就带去了大量的绿松石,用以装饰拉萨的大昭寺。
明清时期,人们对绿松石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在清代,因其“色相如天”而深受宫廷的喜爱,被称为“天国宝石”,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皇帝的朝带、朝珠,皇后束发的金约、颈饰用的领约,公侯的朝冠等,都依规矩镶嵌着大小、数目不等的绿松石,象征着权位、财富和吉祥。绿松石更是与佛教、喇嘛教文化联系密切,镶嵌绿松石的佛器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制品。此外,清代的绿松石雕刻作品(以山子摆件为主)也逐渐增多。
目前,故宫博物院及全国各地的很多博物院里都藏有大量与绿松石有关的文物、藏品。有的是以绿松石为主体,有的则是以绿松石为镶嵌物,有普通的珠饰,也有制作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皇家器具,无一不在展示着绿松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历程。
清代•金累丝嵌松石坛城 故宫博物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