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常见病诊治彩色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兔轮状病毒病

兔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仔兔的以脱水和水样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患兔大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40%~60%,在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情况下死亡率更高。据调查,群养兔感染本病毒达59.2%~83.6%,且青、成年兔,其他动物和人隐性带毒者,不断传播病毒,对养兔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还无有效的疫苗控制本病。因此,及早诊断和预防本病,是当前世界养兔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病原】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是幼兔腹泻主要病原。病毒形态呈圆形,像车轮状(图1-5-1),具有双层衣壳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70~75nm。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粪便中病毒在18~20℃室温中7个月仍有感染力,56℃经过30分钟使病毒失活。病毒能耐酸碱,在pH 3~10均保持稳定。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通常用兔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培养,适应后才能在细胞株中传代,有细胞产生病变,病毒存在于粪便及后段肠内容物中。

图1-5-1 轮状病毒形态

【流行特点】病兔及带毒兔是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幼兔对轮状病毒的易感性最强,2~6周龄的仔兔,特别是刚断奶的幼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成年兔一般呈隐性感染,但可从粪便中大量排毒。本病常呈突然暴发,迅速传播。本病一旦在兔群中流行,不易根除,以后每年都可能发病。

【临诊症状】潜伏期为18~96小时。2~6周龄仔兔感染后,突然暴发,病兔呕吐、低烧、昏睡,减食或绝食,排出稀薄或水样粪便(图1-5-2),粪便呈淡黄色,含有黏液,严重时甚至带血(图1-5-3),病兔的会阴部或后肢的被毛都粘有粪便(图1-5-4)。体温一般不高,多数于下痢后3天左右,因脱水衰竭而死亡(图1-5-5),死亡率可达40%~60%,有的高达80%。青年兔、成年兔大多不表现临诊症状,仅有少数表现短暂的食欲不振和排软便。

图1-5-2 轮状病毒病病兔排出的水样粪便

图1-5-3 轮状病毒病病兔排出的带血粪便

图1-5-4 轮状病毒病病兔的会阴及后肢被毛被粪便沾污

图1-5-5 轮状病毒病病兔因脱水而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轮状病毒主要侵害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黏膜脱落,使肠道的吸收功能发生紊乱,造成病兔脱水死亡。尸体剖检病变最显著的部位在小肠的空肠和回肠,可见肠黏膜明显充血、肿胀、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结肠淤血,盲肠扩张,内有大量的液状内容物。病程较长者,有眼球下陷等脱水表现。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诊断】对于初发兔群,根据兔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发病年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临诊诊断。由于兔感染轮状病毒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不太明显,且引起急性腹泻的病因较多,故通过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要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即从粪便中检出兔轮状病毒或其抗体,或从血清中检出轮状病毒抗体。可采用荧光抗体试验、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兔大肠杆菌病、兔球虫病或隐孢子虫病相鉴别诊断,通过病原学进行鉴别。

【防控】

(1)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本病主要危害刚断奶的幼兔,主动免疫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因此,多采取母源抗体被动免疫。所以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断奶兔的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和消毒制度,不从本病流行的兔场引进种兔。饲料配合要合理,饲料种类相对稳定,变换时要逐渐过渡。保持兔舍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发生本病时,及早发现立即隔离,全面消毒,死兔及排泄物、污染物一律深埋或烧毁。有条件时,可自制灭活疫苗,给母兔免疫保护仔兔。

(2)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在实际生产中,主要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对于病兔要隔离治疗,可以通过补液以维持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拉稀严重的可用次硝酸铋、鞣酸蛋白、药用炭等止泻收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