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常见病中药外治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常用中药介绍

中医外治法离不开药物,在本节中,将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外治法中所使用的常用药物。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的内容。

1.四气五味

(1)四气 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的特性,四者有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如麻黄温、仙茅热、石膏大寒、麦冬微寒。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

(2)五味 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每种味都有其基本性能。其中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木香行气止痛,治疗脘腹胁肋胀痛;甘味有补益、和中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益元气,甘草、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能涩肠止泻;苦有燥湿、泻火的作用,如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大黄能泻下;咸有软坚、泻下的作用,如海藻、昆布能软坚散结;芒硝能泻下通便。此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的味,即涩味和淡味,其中涩味的作用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代表药物如海螵蛸;淡味的药物则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代表药物如茯苓。

2.升降浮沉

升浮是指药物具有向上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的特性,这些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和温热之性。

降沉是指药物具有向下向内、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的特性。这些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和寒凉之性质。

有些药物则具有双重性,如麻黄既可发汗解表又可降气平喘,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同时药物的升降浮沉也可受到炮制的影响,如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外治临证用药时,需要根据病变的主要位置,选用适当的药物和炮制方法,才能上下升降、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正常效应,如病位在头面,往往可选用桑叶、蝉蜕等具有清扬之性的药物;病位在下肢,则可选用牛膝、薏苡仁、木瓜等具有下沉之性的药物;病在表可选用桂枝、防风等祛表之药;病在上部就可以使用黄酒调配药物以引药上行。

3.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的特性。如杏仁归肺经,朱砂归心经,人参归脾、肺、心、肾经。如柴胡一药,主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如病位在此四经,则可在外治药物的配方中加入柴胡,引他药入经;盐主入肾经,治疗水肿、二便不通等病证时,外治药物中常以盐水调和引药入肾。

4.有毒无毒

古意“毒药”,指药物的偏性,是非常广义的,因为大多数的药物都有偏性,因此《周礼·天官》中对医师的职责描述即是“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就是根据药性的有无毒来区分的。而后世的“大毒”、“小毒”则主要侧重于用药安全,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常见的毒性较大的药物有附子、草乌、半夏、马钱子、雷公藤、巴豆、天南星、洋金花、苍耳子、蟾蜍、斑蝥、生硫黄、罂粟壳、水银、水蛭、苦杏仁、白果等。

二、外治药物的主要作用

外治法中所使用的药物很多,其作用也各有不同,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止痛

细辛、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细辛、蟾酥等药物用于局部时,可对皮肤、黏膜产生麻醉止痛作用,对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所致疼痛,黏膜溃疡疼痛以及牙痛可起到止痛作用。这些药物多性热,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且多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和应用时间,“中病即止”,不可长期、大量和大范围的使用,如遇到皮肤局部破损,应减轻用量或停用。

2.清热解毒

黄连、黄柏、大黄、贯众、野菊花等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密陀僧、硼砂、樟脑、土槿皮、蛇床子等药物具有抗真菌的作用;硫黄抗真菌、疥虫;蛇床子、苦参可杀阴道滴虫。可针对上述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瘙痒,疮痈肿毒等症状进行治疗。

3.祛风散寒除湿

羌活、葛根、透骨草、防风、秦艽、伸筋草、白芷等药物常用于上肢及颈肩部风湿痹痛;独活、桑寄生、五加皮、牛膝、海桐皮、木瓜、薏苡仁等常用于下肢风湿痹痛;千年健、鹿衔草、杜仲、续断、牛膝、桑寄生、狗脊等药物常用于腰部痹痛;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等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可祛肌表、筋膜、骨节之中的风寒湿邪。

4.活血祛瘀通络

当归、红花、桃仁、丹参、鸡血藤等药物可活血化瘀;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可活血止痛;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可破血消癥;艾叶可温经活血。这些药物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消瘀散结、“通则不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外伤、寒湿凝滞等所导致的瘀血肿痛、癥瘕等症。

5.补益

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可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龙眼肉等药物可补血;麦冬、天冬、沙参、百合、玉竹、枸杞子等药物可滋阴补液;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杜仲、肉苁蓉等药物可温补阳气。这些药物往往和解表、祛风、燥湿等药物同用,起到“治病求本”的作用。

6.保护皮肤

滑石粉、炉甘石可以润滑皮肤、吸收汗液,可以治疗湿疹、皮炎、痱子等病症,同时也常作为按摩手法施术时的介质使用;麻油、蜂蜜软化滋润皮肤,是“天然吸收剂”,可以对皮肤形成保护膜,在穴位贴敷中也常作为赋形剂来使用。

三、常用中药介绍

掌握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是熟练使用药物进行组方的前提,外用药物的使用总纲与内服药物无异,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正如吴师机所言“横者以折,萎者以振,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逐,满者以泻,牢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于外者为之敛”。鉴于外治法用药的特点,还应关注药物的药材来源、质地、密度、炮制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从而调配出既满足患者需要,又便于临床应用的疗效好、性价比高的外用方剂。此外,还应特别关注一些仅供外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腐蚀性,或者具有特别强烈的气味,甚至有些药物有较强烈的毒性,在临床使用这些药物制作外用方剂时都应注意,以免对患者或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下面对外治方药中常用的一些中药进行介绍。

麻黄

【药材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根据炮制方法分为生麻黄及蜜炙麻黄(图1-1)。

图1-1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1.用于外感风寒时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麻黄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常与杏仁、细辛、干姜、半夏、白花椒等药物配伍使用,治疗风寒咳喘。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麻黄是宣肺利尿的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药物同用。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细辛、乌头等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配合桂枝外洗可治疗局部习惯性冻伤,配合甘遂、大戟、芥子、附子、半夏等药物治疗阴疽、痰核等症。

【用量及用法】

内服2~10克,外用适量,本品生用偏于发汗解表,炙用偏于宣肺平喘,外治用药中多用生品起到温散寒邪,使邪从汗而解的目的。

桂枝

【药材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与药材肉桂为同一植物来源的不同部位,明杜文燮《药鉴》桂皮条论“其在最下者,曰肉桂,去其粗皮,曰桂心,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其在嫩枝四末者,曰桂枝”(图1-2)。

图1-2

【性味】辛、甘,温。

【归经】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主治】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色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入于营分,随麻黄又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二药伍用,善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者,为辛温解表的重剂。

2.寒凝血滞诸痛:本品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而缓解疼痛,常与附子配伍,治疗风寒湿痹之肩背及上肢关节疼痛,古人称其“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3.痰饮、蓄水证:本品能温化水湿,适用于阳虚气化不利所致的水湿停聚,常配合茯苓、白术以温运脾阳,如苓桂术甘汤。

4.心悸:本品能温通胸中阳气,通血脉,止悸动,常配合炙甘草、人参、阿胶治疗心疾,如炙甘草汤,也可配合瓜蒌、薤白治疗胸痹。

5.经寒瘀滞、经闭、痛经、癥瘕:本品可温通血脉,散寒逐瘀。配合当归、川芎以通经活血,配合牡丹皮、桃仁以逐瘀消癥。

【用量及用法】

内服3~10克,外用适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荆芥

【药物来源】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荆芥的干燥茎叶,该植物的花穗亦可入药,称为荆芥穗(图1-3)。

图1-3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肝经。

【功效】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主治】

1.外感表证:本品祛风解表而较平和,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既可与辛温药物配合治疗风寒感冒,又可与辛凉药物配伍治疗风热感冒。

2.风疹瘙痒或麻疹透发不畅:本品祛风止痒,宣散透疹,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同用,古人称其为“善去皮里膜外之风”,既可内服,也可单用碾面,撒于患处,用手反复搓至发热,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一切皮肤瘙痒症。

3.疮疡初起有表证: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同用,如败毒散;偏于风热者,则常配合柴胡、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如银翘败毒散。

4.炒炭止血:治疗便血、崩漏、衄血等。

【用量及用法】内服3~10克,外用适量,不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其鲜品嫩叶也可供食用。

羌活

【药物来源】为伞形科、羌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图1-4)。

图1-4

【性味】辛、苦,温。

【归经】膀胱、肾经。

【功效】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

1.外感风寒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古方中即有本品与防风同用,研末擤鼻以治太阳经头痛的记载。

2.风寒湿痹:本品能祛风胜湿、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是治疗上半身风湿痹痛的首选药,常与善治下半身风湿痹痛的独活相须为用。

【用量及用法】内服3~10克,外用适量。羌活与独活两药相比,羌活性温,独活微温,羌活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上身风寒湿痹者,善入太阳膀胱经,善治太阳头痛;独活性较缓和,发散之力较弱,善入肾经而下行,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身者,治少阴头痛。

细辛

【药物来源】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华细辛、盆草细辛的干燥全草(图1-5)。

图1-5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肺、心、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止痛之力颇强,特别适合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痛证。

3.鼻窍不通、鼻渊: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寒之邪,化湿浊,宣通鼻窍,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用于治疗鼻渊造成的鼻塞、流涕、头痛者,临床常配伍白芷、苍耳子、辛夷等药熏蒸使用。

4.肺寒咳喘:本品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如麻黄、干姜、桂枝等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用量及用法】内服1~3克,外用适量。

薄荷

【药物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图1-6)。

图1-6

【性味】辛,凉。

【归经】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多配入辛凉解表剂,与清热解毒药同用。古人称其“味辛能散,性浮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清热之风邪”。

2.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清利头目,芳香通窍,宣散风热,利咽喉。治疗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也经常配伍车前草、野菊花等药物煎汤外洗治疗目赤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可疏表散邪而助疹透发,常配合蝉蜕、荆芥、牛蒡子、连翘等药共同使用;也可煎汤外洗治疗风疹、湿疹、痱子等引发的瘙痒。

4.肝气郁滞诸症:本品可疏肝解郁,古人称其“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配伍柴胡、香附、苍术、青皮等煎汤擦洗局部可治疗由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胸闷、胁肋胀痛等症,肝郁胁痛。

【用量及用法】内服3~6克,外用适量,入煎剂不宜久煎,应后下,鲜品入药效果尤佳。

菊花

【药物来源】菊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生用,根据花颜色的不同,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河南产“怀菊”,安徽产“亳菊”“滁菊”“贡菊”,浙江产“杭菊”等。另有野生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花序入药,称为野菊花(图1-7)。

图1-7

【性味】辛、甘、苦,微寒。

【归经】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

1.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菊花可清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治疗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常与桑叶配伍。

2.目疾:菊花可配合桑叶、蝉蜕、夏枯草以清肝明目,治疗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也可配合枸杞子、熟地黄以养肝肾明目,代表方剂杞菊地黄丸。

3.头痛眩晕惊风:常配合石决明、白芍、钩藤等药治疗肝风及肝阳上亢所导致的头痛眩晕惊风。也可每天用菊花、金银花、桑叶、山楂泡水代茶饮,不煎煮,治疗高血压。古方记载以陈艾叶与菊花同用做护膝,久用可治疗膝风。

4.疔疮肿毒:野菊花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善解疔毒,可鲜品连茎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治疗无名肿毒、瘰疬等,多配合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等使用。

【用量及用法】内服10~15克,外用适量,鲜品适量。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菊花是药食同源食物,可在日常生活中泡水代茶饮。

大黄

【药物来源】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根据炮制方法不同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等不同品名入药(图1-8)。

图1-8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

1.肠道积滞,大便秘结:本品苦寒沉降,有较好的泻下作用,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对热结便秘尤其适用,古人说它“推陈出新,去陈垢而安五脏,所以有将军之名”。临床用于泻下时,多使用生大黄,煎煮时间越短,泻下的力量越强,配伍加以芒硝、厚朴等,可以增强其泻下的力量,也可与上述药物配伍敷脐治疗大便秘结。

2.胃火诸症:本品能降胃火,引胃气下行,所以对胃火上攻所致诸症效佳,可以治疗火邪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口腔糜烂、鼻腔生疮。如与黄芩、黄连同用即泻心汤,也可配伍白矾研末外擦治疗口疮,配合杏仁、猪脂捣匀外涂治疗鼻疮。

3.热毒疮疡及烧伤、烫伤:清热解毒,并借通便之用,使热毒下泻。单用或配伍黄柏、白芷、天花粉等外敷痈肿,清热解毒,《肘后备急方》中载“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也可单品研粉或配伍地榆粉麻油调敷治疗烧伤;配伍苦参、白芷、龙胆草等外敷治疗荨麻疹;配伍大青叶、黄芩、黄柏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等。

4.瘀血证:本品可治疗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等病症,古人说其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摧,是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无论新瘀、旧瘀均可使用,既可单用,也可配伍桃仁、当归等药物,既可内服,也可外用。

5.湿热黄疸、淋病:本品苦寒泻降,可配伍茵陈、栀子为去湿热黄疸,配伍木通、车前、栀子治疗热淋。

【用量及用法】内服3~12克,外用适量,泻下用生大黄后下或泡服,熟大黄缓下,酒制活血,大黄炭则止血。大黄虽无毒,但力猛苦寒伤胃,现代研究认为,长期服用本品可导致肝细胞变性,故内服不易久服,中病即止,而外用则无此弊病。

黄芪

【药物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有生黄芪和蜜炙黄芪(图1-9)。

图1-9

【性味】 甘,微温。

【归经】 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退肿,托毒生肌。

【主治】

1.脾肺气虚证:本品为补气要药,善入脾肺,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可配合人参增强补气功效,治疗病后体弱;配合白术补气健脾,治疗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配合当归能补气生血,治疗气虚血亏证;配合附子补气助阳,治疗气虚阳衰,畏寒多汗;配合人参、白术、升麻补气升阳,治疗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诸症。

2.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本品能益卫气,固表止汗,配伍牡蛎、小麦、麻黄根,可止自汗;配伍防风、白术治疗肺脾气虚所致自汗易感;配伍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等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盗汗。

3.浮肿,小便不利:本品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可配合防己、白术,治疗气虚水湿失运所引起的浮肿、小便不利,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

4.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本品补气而有良好的托毒生肌功效,可配合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同用,治疗阳气虚弱所致的痈疽不溃;与当归、人参、肉桂等配伍,生肌敛疮,治疗溃疡后期气血虚弱所致疮口不收之症,所以古人称其为“疮家圣药”。但要注意并不是一切疮疡皆可应用,只适用于气血不足的疮疡内陷不起,脓成不溃,或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愈合。若疮疡初起,红肿热痛的阳热实证,则不适用。

5.肢体麻木、消渴:本品可补气,与当归、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共同使用,治疗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又可治疗气虚津亏的消渴。

【用量及用法】内服10~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60克,外用适量。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白术

【药物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根据炮制工艺不同有生白术、土白术和麸炒白术之分(图1-10)。

图1-10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

1.脾虚诸证:本品为补气健脾的要药,《本草通玄》称“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常配合人参、茯苓、炙甘草同用,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症;配合党参、干姜、炙甘草,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配伍枳实,即枳术丸,为治疗脾虚而有积滞、食欲不振之症的基础方。

2.痰饮水肿、口渴:本品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古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品主入脾经,为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而致痰饮水肿的良药。如配合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可以消水肿。

3.气虚自汗:本品益气补脾,有固表止汗作用,常与黄芪、防风、浮小麦同用以固表御邪,治疗脾虚气弱、肌表不固所致的自汗。

4.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之症:本品可益气安胎,配合黄芩以清热安胎;配合苏梗、砂仁、陈皮,治疗胎动兼有气滞胸腹胀满者;配合杜仲、续断、阿胶增强保胎的作用。

【用量及用法】内服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古时将白术和苍术统称为“术”,现在则分别入药。两者均具有健脾燥湿的作用,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苍术则以苦温燥湿为主,并兼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的作用。

川芎

【药物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图1-11)。

图1-11

【性味】辛,温。

【归经】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

1.血瘀气滞所致痛证:本品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古人称其为“血中之气药”,又善走肝经,“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常与当归配合应用,用于血瘀气滞证,作为治疗妇人诸病基础方,即佛手散;与当归、白芍、熟地黄配伍即四物汤,《理瀹骈文》中曾记载“四物汤熏房法”用于催产。

2.头痛,风湿痹痛:本品祛风止痛效果较好,又秉升散之性,能上行头目,是治疗头痛的要药,但“散则有余,补之不足”,比较适合于实证的头痛,如配伍白芷、防风、细辛等治疗风寒头痛;配伍菊花、石膏、蚕沙等治疗风热头痛;配伍羌活、藁本、防风等治疗风湿头痛。所以古人常说“头痛不离川芎”,《全幼心鉴》中即以川芎、薄荷、芒硝各二钱,为末,少许吹鼻中治疗小儿脑热,好闭目,太阳痛或目赤肿之症。本品又可“旁通络脉”,治疗风湿痹痛以及伤科的跌仆损伤等,常配伍羌活、独活、桑枝、海风藤等治疗风湿痹阻、肢节疼痛。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常用本品的有效提取物川芎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用量及用法】内服3~10克,外用适量。

当归

【药物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茎。根据炮制的不同有当归和酒当归之分(图1-12)。

图1-12

【性味】甘、辛,温。

【归经】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

1.血虚诸症:本品为良好的补血药,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各种证候。常配伍补气药同用,如当归补血汤,由当归、黄芪组成,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临床应用时常与熟地黄、白芍配伍治疗血虚,与黄芪、人参配伍治疗气血两虚。

2.妇科诸症:本品被称为“妇科调经要药”,常用于治疗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是因其既能调经,又善补血活血,散寒止痛。一般配伍上,若因气滞血瘀,常配合香附、桃仁、红花等行气活血药物,因于寒凝,常配合肉桂、艾叶等温经活血之品。古人称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

3.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痛证:本品性温,又能活血,适用于治疗虚寒腹痛,配合丹参、乳香、没药治疗肢体瘀血疼痛,配合大黄、桃仁、红花治疗跌打损伤,配合桂枝、秦艽、羌活治疗关节痹痛或肌肤麻木,是治疗痹症时不可或缺的一味药物。

4.痈疽疮疡:本品补血活血,能起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功效,是外科常用药,一般疮疡初期,红肿热痛者,常配合金银花、连翘、穿山甲以解毒消肿止痛;疮疡已溃,气血亏虚,可配合人参、黄芪、熟地黄等,以益气补血生肌;亦可用油炸枯后加白蜡收膏治疗烧烫伤。

5.血虚肠燥便秘:补血润肠,多配合肉苁蓉、生何首乌、火麻仁等同用。

【用量及用法】内服5~15克,外用适量。

红花

【药物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图1-13)。

图1-13

【性味】辛,温。

【归经】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

【主治】

1.血瘀诸症:本品入心、肝血分,秉辛散温通之性,能活血祛瘀,通调经脉,是妇科的常用药物,治疗血瘀所致的妇科诸症,古人云“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主胎产百病因血为患,或血晕血烦,神昏不语,……是皆产后诸证,非红花不能定。”如治疗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等症,如干红花按1%的比例浸入40%乙醇1周后,制成红花酊,治疗跌打损伤等所致的皮下充血,以及压疮等症。

2.斑疹色暗:本品可活血祛瘀以化滞,治疗因热郁血滞所致的斑疹色暗,可与当归、紫草、大青叶等活血凉血、泄热解毒之品配合使用。

3.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瘀血阻滞为患或血行不畅之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与丹参、川芎、赤芍等配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肢足部暗紫,属于气滞血瘀,常与当归、桃仁、赤芍、乳香、没药等药物合用。

【用量及用法】内服3~10克,外用适量,孕妇忌服。

牛膝

【药物来源】本品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根据炮制方法不同,有牛膝和酒炙牛膝之分。从产地而言,怀牛膝主产于河南,川牛膝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图1-14)。

图1-14

【性味】苦、甘、酸,平。

【归经】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主治】

1.瘀血阻滞所致诸症:牛膝活血祛瘀力较强,且性下行,有疏利降泄的特点,多用于妇产科诸疾以及跌打损伤。常配伍红花、桃仁、当归治疗妇科诸症,配伍当归、川芎、续断、乳香、没药等治疗腰膝足部伤痛及跌打损伤疼痛。

2.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下肢无力:本品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而利关节,性善下走,用以治疗下半身腰膝关节酸痛,为其专长。古人称“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又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矣。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行血则痛止”。常配伍杜仲、续断、桑寄生等药物共同使用,若虚损较重,可配伍熟地黄、龟甲、锁阳、虎骨等填精益髓的药物共用,治疗湿热下注所致关节酸痛时则可配伍苍术、黄柏、薏苡仁以清利湿热。

3.尿血、淋证:本品可利尿行瘀以通淋,可治疗热淋、血淋、湿淋等多种淋证,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常配伍当归、瞿麦、木通、滑石等清热通淋的药物共用。

4.吐、衄、齿痛、口舌生疮、头痛眩晕:本品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降上炎之火,无论是火热上炎还是阴虚火旺所致上述诸症,均可“取其开泄宣通,导之下达耳”。口舌生疮及牙齿疼痛即可用牛膝浸酒含漱。

【用量及用法】内服6~15克,外用适量。生用活血,熟用补肝肾。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则偏于活血化瘀。

马钱子

【药物来源】为马钱科植物云南马钱或马钱的成熟种子,晒干炮制后入药,别名番木鳖(图1-15)。

图1-15

【性味】苦,寒,有大毒。

【归经】肝、脾经。

【功效】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主治】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常配乳香、没药、穿山甲等药物同用。

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疗痈肿疮毒多外用,如以马钱子井水磨汁或以麻油煎马钱子后取药油滴耳中可用于治疗中耳炎;以马钱子与青木香、山豆根等份为末吹喉中可治疗喉痹疼痛。

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有很强的止痛作用,是治疗顽痹疼痛及瘫痪麻木的常用药物,既可单用,也可配麻黄、乳香、全蝎等药物同用。以本品与白附子、细辛、防风、僵蚕等药物研末外敷颊车、牵正、地仓等穴位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面瘫。

【用量及用法】内服0.3~0.6克,用炮制品入丸、散剂,内服剂量和方法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剂量由小到大服用,生品不可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因本品所含有毒成分能被皮肤吸收,故外用亦不可大量大面积使用。孕妇及体虚者忌用。如不慎出现头痛、头晕、烦躁等轻度中毒症状,可用绿豆及生甘草煎水频服。

三七

【药物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晒干生用,别名山漆(图1-16)。

图1-16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主治】

1.体内外各种出血证:本品止血作用强,并能活血化瘀生新,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以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单味研末吞服或外敷即有良效。古人称“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与龙骨、血竭等研末同用可治疗外伤出血。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品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可“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为理血妙品”,尤其长于止痛,为伤科之要药。可单独使用,以三七为末用黄酒或白开水送服即有良效,也可配合红花、赤芍等活血行气药同用,如三七伤药片。对痈疽肿痛可以本品研末或与大黄同用,米醋调涂局部。

【用量及用法】内服3~10克,研粉吞服每次1~1.5克,外用适量。近年本品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如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瘢痕、术后粘连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延胡索

【药物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根,生用或醋炙用(图1-17)。

图1-17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肝、脾、心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

用于气血凝滞所致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有良好的止痛功效。《本草纲目》中谓其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盖延胡索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延胡索为常用的止痛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常配合香附、木香、砂仁、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药物使用。

【用量及用法】煎服3~10克,研粉吞服,每次1~3克,外用适量。

半夏

【药物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根据炮制工艺的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图1-18)。

图1-18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

1. 湿痰、寒痰证:本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常配陈皮、茯苓同用治痰湿壅滞所致的咳嗽声重、痰白质稀;配天麻、白术治疗湿痰上犯头窍所致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治疗痰饮内盛、胃气失和导致的夜寐不安症状。

2.呕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配黄连,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常配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治痰热阻滞所致心下痞满者;配伍瓜蒌、黄连,治疗痰热结胸证;配伍紫苏、厚朴、茯苓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治梅核气。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配昆布、海藻、贝母等可化痰消瘿,治瘿瘤痰核诸症;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患处;生半夏浸于50%乙醇中取澄清液滴耳可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用量及用法】内服3~9克,外用适量,内服宜用炮制品,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外用则宜用生品。本品内服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附子

【药物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其干燥母根为川乌,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为草乌(图1-19)。

图1-19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如四逆汤中配伍干姜、甘草,或参附汤中配伍人参。古人云其“禀雄壮之气,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阳虚证:本品善于补火助阳,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适用,因其“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寒,无不可治”。如配伍肉桂、山茱萸、熟地黄等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配伍党参、白术、干姜等治疗脾阳虚衰证;配伍茯苓、白术等治疗脾肾阳虚,水气不利;又可与麻黄、细辛同用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除在表之风寒,治疗阳虚风寒外感,总之凡阳虚者均可使用。临床中与木香、延胡索、甘草共研细末,生姜汁调敷中脘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祛除寒湿,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是寒痹造成周身骨节疼痛较重者均可使用,常与麻黄、细辛、桂枝、白术等药物配伍。生川乌与生草乌又有麻醉止痛的作用,与生南星、蟾酥等药物外用,作为外敷麻药。相较于附子来说,“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但“温中之力较为不如”,故常作外用。

【用量及用法】附子内服需用炮制品3~15克,宜先煎30~60分钟,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故内服时不宜同用。外用多用生品,川乌、草乌多以生品外用。

艾草

【药物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可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其中艾绒主要用于制作艾炷及卷制艾条(图1-20)。

图1-20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肝、脾、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主治】

1.出血证:本品气香味辛性温,能暖气血而温经脉,是温经止血的要药,对于虚寒性出血病症如妇女的崩漏尤为适宜。《本草从新》称其“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可单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胶、芍药等同用。

2.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本品可散寒止痛、养血止血调经,适应于冲任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甚至不孕等症,可与香附、吴茱萸、当归、肉桂等配伍使用,如用上述诸药研末外敷神阙、子宫等穴位。

3.寒湿腹痛、泻痢、带下诸症:除可用本品与黄连、木香、肉豆蔻入煎剂外,也可用上述药物外熨局部及中脘、天枢、关元等腧穴,或用艾条、艾炷进行熏灸。煎汤外洗则可祛湿止痒,用于湿疹、疥癣等症。

【用量及用法】煎服3~10克,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则生用。艾叶所制成的艾绒和艾条是常用外治法灸疗的材料,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

杜仲

【药物来源】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根据炮制工艺的不同有杜仲和盐杜仲之分(图1-21)。

图1-21

【性味】甘,温。

【归经】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本品“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因其补肝肾、强筋骨,故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亦有扶正固本之效。常配伍胡桃肉、补骨脂同用治肾虚腰痛或足膝痿弱;与独活、桑寄生、细辛等同用,治风湿腰痛冷重;与川芎、桂心、丹参等同用,治疗外伤腰痛;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同用治疗妇女经期腰痛;与鹿茸、山茱萸、菟丝子等同用,治疗肾虚阳痿,精冷不固,小便频数。

2.胎动不安或习惯堕胎:本品补肝肾固冲任安胎,古人称其“暖子宫,安胎气”,单用有效,亦可与桑寄生、续断、阿胶、菟丝子等同用。如杜仲丸,单用本品为末,枣肉为丸,治胎动不安;或配伍与续断、山药,治习惯性堕胎。

【用量及用法】内服6~15克,外用适量。

伸筋草

【药物来源】本品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图1-22)。

图1-22

【性味】微苦、辛,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效】祛风湿,舒筋活络。

【主治】

1.风寒湿痹,肢软麻木:本品辛散、苦燥、温通,能袪风湿,入肝经尤善通经络。古人称其“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临床多与羌活、独活、桂枝、白芍等配伍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配伍松节、寻骨风、威灵仙等药物治疗肢体软弱,肌肤麻木。

2.跌打损伤: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多配苏木、土鳖虫、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药,内服外洗均可。

【用量及用法】内服9~15克,外用适量。

鸡血藤

【药物来源】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图1-23)。

图1-23

【性味】苦、微甘,温。

【归经】肝、肾经。

【功效】 活血舒筋,养血调经。

【主治】

1.月经诸症:本品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散瘀,调经止痛,性质和缓,同时又兼补血作用,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症均可应用。配伍当归、川芎、香附治疗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配当归、熟地黄、白芍等药物治疗血虚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2.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本品色赤入血,质润行散,行血养血,舒筋活络,是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症的常用药。配伍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配伍益气活血通络药如黄芪、丹参、地龙等治疗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配伍益气补血药之黄芪、当归等治疗血虚不养筋所致的肢体麻木。

【用量及用法】内服10~30克,也可浸酒或熬膏服用,外用适量。

白芥子

【药物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种子,生用或炒用(图1-24)。

图1-24

【性味】辛,温。

【归经】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

【主治】

1.寒痰喘咳,悬饮:本品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水饮,《本草纲目》称其“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配伍苏子、莱菔子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难咳;配伍甘遂、大戟治疗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若冷哮日久,可配细辛、延胡索、甘遂、生姜、麝香等研末,于三伏时令外敷肺俞、膏肓等穴以鼓舞人体阳气,拔邪外出。

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配伍鹿角胶、肉桂、熟地黄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治疗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配伍马钱子、蓖麻子、没药等治疗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治疗关节肿痛及肿毒初起。

【用量及用法】内服用炒芥子,3~6克。外用适量,常用生品。芥子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局部充血、灼痛,甚至发疱,是中医传统外治法“天灸”时使用的主要发疱药物。

麝香

【药物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密闭,避光储存(图1-25)。

图1-25

【性味】辛,温。

【归经】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主治】

1.闭证神昏: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如临床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中均使用麝香以开窍。

2.疮疡肿毒,瘰疬痰核,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用治上述诸症,内服、外用均有良效。配伍雄黄、乳香、没药治疗疮疡肿毒;配伍牛黄、蟾酥、珍珠等治疗咽喉肿痛。

3.血瘀经闭,癥瘕,跌打损伤,风寒湿痹: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从而活血通经止痛。配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治血瘀经闭证;与水蛭、虻虫、三棱等配伍治疗癥瘕痞块血瘀重证;麝香为伤科要药,善于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仆肿痛、骨折扭挫,不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常与乳香、没药、红花等配伍;配伍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药物治疗风寒湿痹证疼痛顽固不愈。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辛香走窜,力达胞宫,有催生下胎之效。

【用量及用法】本品不宜入煎剂,入丸、散剂,每次0.03~0.1克,外用适量。《医学入门》中称其“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中认为“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本草经疏》称其“辛香走窜,自内达外,则毫毛骨节俱开,邪从此而出”,在外用药物中适当加入麝香,能够迅速透达病所,并起到引领诸药的作用,因此,麝香是外用制剂中的常用药物。

蜂蜜

【药物来源】为蜂蜜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成的蜜(图1-26)。

图1-26

【性味】甘,平。

【归经】肺、脾、大肠经。

【功效】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主治】

1.脾气虚弱证:本品有益气补中之功效,宜用于脾气虚弱、营养不良者,可平时作食品服用,也多为补脾益气的丸剂、膏剂的赋形剂,如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或作为炮炙补脾益气药物的辅料,如蜜炙黄芪等。对中虚脘腹疼痛、腹痛喜按、空腹痛甚、食后稍安者,本品既可补中,又可缓急止痛,标本兼顾,单用有效,也常配伍白芍、甘草等补中缓急止痛之品。

2.肺虚久咳及燥咳:本品既能补气益肺,又能润肺止咳,还可补土以生金。单用或与人参、生地黄等品同用治疗虚劳咳嗽日久,气阴耗伤,气短乏力,咽燥痰少;单用或与阿胶、桑叶、川贝母等养阴润燥、清肺止咳之品配伍治疗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者。本品多作为炮炙止咳药的辅料,或作为润肺止咳类丸剂或膏剂的赋形剂。

3.便秘:本品有润肠通便之效,治疗肠燥便秘者,可单用或与生地黄、当归、火麻仁等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之品配伍使用。可用本品制成栓剂,纳入肛内,以通导大便。

4.解毒:本品与乌头类药物同煎,可降低其毒性。外用解毒消疮、生肌敛疮,可对疮疡肿毒、溃疡、烧烫伤有治疗作用,使创面渗出液减少,疼痛减轻。

【用量及用法】内服15~30克,外用适量,蜂蜜被称为“天然吸收剂”,对皮肤无刺激性,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是外用制剂的常用赋形剂,特别适合婴幼儿及成人面部、前后阴等皮肤娇嫩处使用。另外,蜜蜂蜂群中适龄工峰分泌的脂肪性物质称为蜂蜡,具有收涩、敛疮、生肌、止痛的作用,常为外用药物的赋形剂及油膏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