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经济史文集(第5卷):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英国的极盛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史,是这个曾经煊赫一时的殖民帝国不断衰落和解体的无情的记录。英国经济的衰落和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是一个不依英国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从这一点来说,研究二十世纪英国经济的变化与研究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英国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对二十世纪英国经济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说明一个历史上最早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最早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在达到它的极盛阶段之后,遇到了哪些矛盾,这些矛盾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使英国经济从高峰一步一步衰落下来,以至于陷入当前的困境,患上了所谓“英国病”。“停停走走”的经济、通货膨胀—失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这就是“英国病”的主要症状。虽然其中某些症状在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所表现,但在其他任何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症状都不如在英国那样严重。“英国病”不等于一般所谓工业化以后社会的病症,而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病症。“英国病”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衰老症”。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衰老”固然是英国患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英国病”的社会经济含义,要比这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因此,对于现代英国经济所患上的这种“英国病”,不能停留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分析,而应当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着手分析,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的标题是:“问题何在?——‘英国病’的诊断”,下编的标题是:“回春无术——‘英国病’对策的剖析”。上编首先探讨英国经济“患病”的经过,叙述英国的“病史”;接着从“世界工厂”的遗产、殖民帝国的后果、福利国家的负担和传统精神的枷锁这四个方面,对“英国病”的根源进行分析。上编各章所得出的结论是: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在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内,通过海上霸权的确立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由于工人运动开展较早和工会力量的强大,以及由于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在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福利措施的条件下,福利国家的主张不仅较早得到传播,而且也被几个资产阶级政党接受,作为施政的目标;此外,英国历史上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贵族势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使得英国上层建筑领域内长期保留了不少旧的东西,使英国有一个倾向于保守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对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英国是最早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世界工厂”的地位曾经是英国经济的骄傲,但它同时却给英国留下了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成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遗产,成为英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殖民帝国的“业绩”曾经是英国资产阶级引以自豪的东西,它也确实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庞大的财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殖民扩张而建立的大英帝国解体了,然而它给英国留下来的一大堆问题,至今仍然使英国的统治集团深为苦恼。畸形的经济结构、资本和人才的外流、国际收支的恶化、海外利益集团的“离心离德”,凡此种种,莫不是当前英国经济中无法回避的难题,它们也都是殖民帝国的后果。福利国家原是企图以此缓和国内阶级斗争,有利于维持国内经济稳定的,但福利支出的增加却引起了财政赤字剧增、企业的低效率等等,结果,英国在福利问题上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福利国家不仅变成了压在英国经济之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而且是使人们对国家经济前景失去信心的一种销蚀剂。至于传统精神这个历史的产物,也是我们在分析英国经济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门第观念、等级制度、守成思想等等,从本质上说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相容的东西,然而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起过重要作用。它们有形或无形地阻碍着英国社会经济中的创新和变革。它们阻碍着拔尖人物在本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使他们或者被埋没,或者不得不转移国外,寻找发迹的机会。所以,总的说来,“英国病”的根子究竟在哪里?根子在英国的历史中。“世界工厂”的遗产,殖民帝国的后果,福利国家的负担,传统精神的枷锁,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现代英国经济特有的所谓“英国病”。

本书下编包括以下各章:首先分析二十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的演变,说明最近七八十年内,英国的经济政策在“英国病”的各个阶段主要是根据什么样的理论制定的,作为英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在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这两大方面各有什么样的显著变化;接着从英国经济中已经付诸实施的各种医治“英国病”的对策来论述英国经济的某些问题,这里包括国有化的过程和后果、需求管理、工资与物价管制的措施、企业界的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努力、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试验、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尝试。我们主要根据英国经济中的实际情况来说明这些医治“英国病”的处方的无效性,以及它们使“英国病”的病情复杂化的原因。实际情况表明,“英国病”不是在现存英国制度之下所能医治得了的,企业、工会、政府“三伙伴关系”的协调只不过是少数人的心愿;改良主义色彩的各种结构改革的尝试同样无济于事;北海油田的开发起不到使整个国民经济好转的作用,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特别是,这一切对于信任危机是无能为力的。看来,停停走走的局面将继续存在,通货膨胀—失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不可能消除,低效率的难题不可能得到解决,而地方分权主义的倾向则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英国衰老了,她像一个患病的老妇人一样,蹒跚地走向八十年代。即使英国资产阶级及其各个政党竭尽一切努力来进行修补,英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地位还会不可避免地进一步下降,“英国病”难以摆脱。英国将不得不继续吞咽它作为世界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最大的殖民帝国以及自诩为典型的福利国家种下的苦果。

以上就是本书的基本论点。这个基本论点在某些方面与当前某些研究英国经济的国外学者持有的看法相似,不过在论证上有所不同。在本书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将会分析国外学者的某些论断并给予评价。但在国外,至今还有一些人根本否认“英国病”的存在。例如1978年4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举行的一次关于英国问题的讨论会上,勃兰克(S.B1ank)的观点就是十分引人注意的。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英国经济不仅不是一种病态的经济,而且可算得上是欧洲的第一个经济奇迹,因为从劳动生产率、工业投资、生活水平和国际收支方面看,英国比过去都大大改善了。《经济学家》,1978年4月22日,第26—27页。这里显然涉及如何看待战后英国经济的变化的问题。我们不打算简单地否定这种解释。我们认为,只有在结合英国经济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时,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在书中强调历史过程分析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