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中庸》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通常认为其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逝世以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合称为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求学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孟子又求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核心观点来看,也多有吻合的地方,所以世间有“思孟学派”的称谓。后代因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显著地位上来的,有宋一代研究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的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中庸》里面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然而,这些都是《中庸》在古代世界中的成就,到了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存在方便了我们查阅资料,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在线搜索,很少需要去翻书考证。那么国学经典《中庸》是不是已经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落伍了呢?
其实并不是,《中庸》不落伍,而且在我们的时代发展到如今,历久弥新,焕发着新的生机。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更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我们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我们传承的道德精神没有变,我们骨子里的经典传统也没有变,本书更是将《中庸》里的知识与现代处事相结合,从而让《中庸》更加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让国学中的经典走进现代的世界。
编著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