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评(国学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喜怒哀乐,万物皆有

【原典再现】

喜怒哀乐之未发①,谓之②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③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④也。致⑤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⑥焉。

【重点注释】

①发:表露,显露。

②谓之:称为。

③大本:最大的根本。本,根本。

④道:原则。

⑤致:达到。

⑥育:生长发育。

【白话翻译】

人们的喜怒哀乐藏于内心,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在表露出来之后将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的称为“和”。“中”是天下太平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苍生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如果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以至圆满的境界,那么世间万物便都能各安其所、各享其生了。

【鉴赏评议】

《中庸》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著作之一,也作为研究古代哲学最重要的学术范畴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有不少人对其持有不同之见解。本段以情感之角度切入,从正面对“中”与“和”做了基本的解释。本段中讲到,当一个人还未表露出喜怒哀乐之感时,心情处于平静的状态之中,故称之为“中”,但人是感情动物,拥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每个人都无法时刻让心情处于平静,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表现出来。如果是在常理之中或是在节度之中,这就可以称之为“和”了。

顾名思义,如果一个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很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便是“中和”了。如果人人都可以达到“中和”之境,大家都心平气和地以礼相待,社会的秩序也十分安定,天下自然太平无事,百姓亦可安居乐业。

【深度解读】

学会中和之道,掌控自由之度

为人处世,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失度,便会坏事,轻者伤利,重者受罚。比如说,平时适量的饮酒,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还有利于睡眠,但如果经常过度饮酒甚至是酗酒,则很容易伤肝,甚至容易发展为肝癌;朋友之间开玩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即便如此也要注意把握住其所拥有的度,有时,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却会因此与人结怨,无论关系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为一件过度的事情甚至是一句稍有过分的话而反目成仇。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掌握好一定的度永远是最为关键的事情。

人没有不向往自由生活的,但其实所谓的自由,也是在这个度之内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觉得我平时挺注重自己的言行,挺小心谨慎的,但为什么总是感觉不到自由,总是感觉好累?”其实这就涉及自己对于度的把握,如果自己把这个要求定得太严太紧,那么自然会感觉到非常累,好比说自家住房,试问是住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舒服,还是住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舒服?以常人的感受来说,自然是住在大房子里舒服,毕竟地方大,既宽敞又自由,可以很自由地去做任何的事情;相比之下,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子里,走路连腿都伸不开,何况做事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给自己定的要求(也就是度)如果太紧,就像挤在小屋子里,自然是觉得很压抑的,做什么都会放不开,久而久之会一事无成。如果可以放宽一些,就像住在大房子里,可以有充分的余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毕竟有了一个很大的活动和发展空间。不过,对于这个度也不能定得太宽,一旦太宽,就很容易放纵自己,使自己迷失其中,无法找到自我,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步入歧途。所以,学会自己掌控做事的尺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可以很好地把握这种尺度,那么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之中,还是在其他的任何场合之中,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在社会之中,为人处世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这个时候一旦失度,轻则引火上身,重则有性命之危。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刚刚开始交战,时为袁绍幕中谋士的许攸对袁绍讲:“曹操兵少,却集中全力以抗我军,许都仅由所剩之人守卫,城内必定空虚,若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许都,必将克之。占据许都之后,可奉迎天子以伐曹操,必可捉住曹操。即使他未能立刻溃散,也可使他首尾不可兼顾,定可将其击败。”而袁绍却不同意,直言:“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此后许攸因袁绍抓捕了他违法的家人而投奔曹操。投曹之后,许攸得知曹军粮草不足,便献计于操:“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机存亡。现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自败!”

曹操闻计大喜,急选精兵假扮袁军,马含衔枚,士兵持柴草进发乌巢,遇他人问话时,皆回答:“袁公怕曹操奇袭,派我们把守。”袁军不疑有诈,放其通行。至乌巢后,曹军放火,营中大乱,大破袁军,粮草尽焚,并斩袁军多名将领首级,守将淳于琼亦被曹将乐进俘获,后被曹操杀死。

乌巢失守后,正在攻打曹营的张郃、高览率部降曹,袁军全盘崩溃,袁绍与仅余的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的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04年,曹军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大功。但许攸自恃功高,再加上许攸年轻时便与曹操相识,故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之时,无论何种场合,均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虽然笑着说:“你说得对啊!”但心中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在出邺城东门之时,对左右之人说:“这家人(指曹操)没有我,进不得此门!”不仅如此,他一而再再而三口出狂言,辱骂曹操,且轻视曹军将士,这招致了曹军将领的极大不满。因此,许攸被许褚愤而挥刀斩于马下。

纵观全局,许攸所献之计,可以说对曹操有极大的帮助,为其日后统一北方甚至是后来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但许攸自恃功高,加上他年轻时便与曹操相识,多次轻薄于曹操,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许攸没有把握好为人做事之时所需要的一个度,令自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功绩,如果他能够学会将其内敛于心,不随意外露,并且为人依旧谦虚自如,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境界一定是很高的。为人之道,必处处谨慎,且需时刻注意言行,稍有不慎,便易成为他人手中之把柄,使自身陷入不利之地。“中和”之道,无论是君子还是一般人,都应该时刻遵循,并时常用它来反省自己,以“中和”之道自省,是可以修正自身之不足,提高自身修养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经常以“中和”之道来反省自身的不足,久而久之,自身的修养就能够得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百姓自然可以安居乐业,社会也将会越来越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