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评(国学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执其两端,取之其中

【原典再现】

子曰:“舜①其大知②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重点注释】

①舜:指舜帝。舜是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以其才智与孝道而闻名,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华夏至圣。

②知:通“智”,意为智慧,才智。

【白话译文】

孔子说:“舜可以说是一位拥有很高才智的人啊!他天生就喜欢向别人提问,并且能够从身边人的言行之中揣测他的心思。他不喜欢对外传播他人的恶行,而是喜欢对外宣传他人的善举,他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极端的情况,并且能够折中地采取中庸之道来服务于人民。这样,他才能成为人们所尊敬景仰的舜啊!”

【鉴赏评议】

孔子通过赞扬舜的品质,说明统治者善于察言纳谏是有多么重要,无论是安民还是治国,都会有巨大的帮助。中庸之道要求我们的,就是要勤问勤学,永远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多向别人请教。要知道,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学会如何把别人的能力和经验借鉴到自己的身上并收为己用,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用”的目标。

我们不应心甘情愿地沉沦于愚昧无知之中。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想得到知识,即使向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是羞耻的事情。多向别人请教,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深度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太庙,是古时供奉去世国君牌位的地方,是国君的祖庙。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大典。他一进太庙,就向旁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件事都问到了。有几个人看到孔子这样,便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进了太庙,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种嘲讽之言时,说:“有的事我不明白,自然要问,而且是每件事都要问,这恰恰是我要求自己知礼懂礼的表现啊!”

孔子的善问,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人的智力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人的智力无法容下所有的知识,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关键就在于自己看待知识的态度。若自己求知若渴,即便是向比自己身份、地位都低的人去请教,都不会觉得感到耻辱;如果自认为上天入地无所不知,即便是把天底下最全、最详细的百科全书摆在面前,都未必会去翻看一眼。有的人真心渴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就算翻山越岭走南闯北,也要把知识掌握到手。

李时珍在行医的数十年间,潜心钻研古代医书,发现里面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在他二十岁那年,有一天他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拉着一个江湖郎中进了他的诊所。为首的一个年轻人火冒三丈地告诉李时珍,说其父亲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非但没见好,反倒更加严重了,他去找郎中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想请李时珍来看看,说罢便将药罐递上。李时珍尝了尝药渣,道出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因为《日华本草》中将“虎掌”和“漏蓝子”两味药材混为一谈,正是因为古书中的这个错误,令郎中误把“漏蓝子”抓成了“虎掌”。

类似的情况不止这些。又有一次,一个大夫给一名精神病人开药,药方之中有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没多久就死了。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大夫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没过多久也送了性命。李时珍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在古书上,都把防葵、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都有剧毒,稍有不慎便会置人于死地,病人吃了怎么会不送命呢?也因为如此,李时珍下决心重新修订一部医书。

为了摸清许多药材的特性,李时珍走南闯北,向各个行业的人请教问题,并将其做了汇总。

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此后又用十余年的时间进行了三次大修,前后经过约四十年的时间,终于著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花费数十年心血著成的《本草纲目》,为后世的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也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为了编修《本草纲目》,辗转于全国各地,请教了各行各业的人,最终取得成功,这与他的勤学与善问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生活中,想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必须要懂得请教别人。知识,从请教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