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感觉身体被掏空
“赵夫子爽快,某等也不是矫情之人。只是些许事情相询,可能会涉及夫子族中秘传,希望赵夫子不要私藏。”杜如晦对赵清山深深一礼,略有些愧疚。
“杜兄但说无妨,不过某可先说好,族中秘传,某可以说,可是估计大唐除了某,无人能懂!”赵清山对杜如晦有些好感,只因为儿子赵浩说杜如晦刚刚帮着说话了。
赵清山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诸位,想知道什么就提!某记录好了,挨个回答,免得浪费时间。”
作为当下大唐的教育先驱,孔颖达率先提问:“赵夫子,某先说:第一这白笔和黑色的板子是何物?第二,夫子的授课蒙经能否传授吾等?”
孔颖达问完施礼退后,第二个站出来的是邱成:“赵夫子,这算学一道不知夫子可否来国子监传授?”
第三个站出来的也是一名博士:“赵夫子,刚才孩子们上课所用的笔和擦去笔迹的物品是何物?”
……
提问的人越来越少,黑板上的问题却是越来越多。只见问题大多都是关于教学的,赵清山已经将黑板写满。
还剩下三人没有提问,是房玄龄,杜如晦和李世民。
赵清山摆了摆发软的右手,对李世民三人说:“陛下,写不了了,三位直接问,某先回答,然后再解释黑板上的问题。”
杜如晦在三人中最先发问,问题也最简单:“赵夫子是否还收纳学生,再者清山私塾的学生赵夫子是否准备将族学顷囊相授?”
“目前只收十岁以下的孩童,至于教授什么,要因人而异,族学内容涉及甚广,全部涉猎容易,精通难。”别说其他,就的数理化,精通难,赵清山并没有说谎。
“赵夫子,不知族中秘传如何广泛?”房玄龄接过话头直接问了个大问题。
赵清山推了推眼镜:“既然房兄问这个问题,可别觉得某说大话!族中秘传,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通。例如算学,探究数字的奥秘的同时,将算学和生活联系到一起,下至黎民生计,上至军事税务国家财政。再如格物一道,研究事物起源,果实为何秋熟,万物如何生长,风雨雷电如何产生,为何会有日出日落,为何会有彩虹,水为何能化为冰。”
“自古以来,风雨雷电不是天赐吗?”房玄龄有些不信。
赵清山也懒得解释,直接看向李世民:“陛下,你想知道什么?”
“朕什么都不想知道,但是有一个要求!”李世民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赵清山:“朕要你将族中秘传传遍大唐!”
“陛下的问题还是最后说吧!”赵清山愣了一会儿。
“为何?”李世民哪愿意等候?
“呵呵”赵清山冷笑一声,看李世民的眼神有些像看白痴。
“赵卿为何冷笑!”李世民被赵清山的眼神看得极其不爽。
“敢问陛下,赵某有几条命?大唐当下的情况,陛下真要某直接揭短?”赵清山冷冷地说到。
“玄龄,克明,随朕去内屋,其余人等完事儿了再来知会朕!”李世民脸色暗沉,他明白赵清山的意思。
等李世民三人离开,赵清山开始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首先说第一个!这黑板简单,就是用木板拼凑上漆即可,这白笔某叫它粉笔,使用石灰和黏土混合制成,孔博士日后可令人来找某,某可教授制作方法。其二,启蒙经文有两部,叫做《三字经》和《弟子规》,某可以抄录,孔博士一并令人来取便是。现在说第二个问题,算学一道,能否来国子监传授某现在回答不了,国子监不是某的私塾,这得看朝廷的意思,即便朝廷同意,某也不一定有时间,所以此事再议!第三个问题,孩子们用的笔叫做铅笔,擦子叫鱼胶擦,整个大唐只有某能做,某会找人成立作坊,诸位想要,可以供应,但不会无条件供应,某也要求生计,希望各位理解。第四,书本的定制方式诸位一看便知,至于此种书本的便利,诸位也知晓,所以诸位回去可以自行制作。第五,这桌凳,诸位可去西市找木匠柳三,到时候报上某的名号,柳木匠自然会为诸位制作。第六,这三国某写的并非正史,只是闲来读物,不久会刊印发行,诸位可以买来闲暇时候阅读。第七......”
洋洋洒洒二十多条问题回答得赵清山口干舌燥,然而在座的朝臣们听得云里雾里。孔颖达站出来准备再度提问。这时赵清山伸手示意孔颖达坐回去。
“某知道诸位很多问题听得云里雾里不甚清楚,但是某无法完全解释,只因为时间不够,如果诸位有兴趣,以后可以来找某详谈,特别是算学和格物一道,诸位没有任何基础,即便某解释,诸位也如同听天书。后续,某会找机会在诸位面前展示,如此一来,诸位便能有个直观的印象。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屋内陛下还等着,诸位可以在此等候,也可以自行离去。”
口干舌燥的赵清山径直走进了内屋,看着内屋李二三人饿狼般的眼神,赵清山突然想到一句后世的广告词——感觉身体被掏空!心中暗骂一声,赵清山关上房门,走到李世民三人面前。
“非谈不可?”赵清山实在不愿继续说下去。
李世民起身,深深对赵清山行了个弟子礼:“请赵师说下去!”
赵清山呆立良久,苦笑一声,这次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这次是要拿命去玩啊!只见赵清山从屋子角落拿出一块小型的黑板,刷刷刷地写下几个呈倒三角的名词。第一个名词最大,叫做“世家”,与世家并列的名词小了一些,叫做“教育”,第三个名词最小,也位于黑板的最下方,叫做“赵清山”。
“陛下,赵某只有一条命,何故逼迫某。莫说五姓七望,就是一个中等世家,也能让某死得不明不白。”赵清山将黑板立起来,对着李世民三人,无奈的耸了耸肩。
听完赵清山的话,屋内有些沉默。虽然大唐已经开始了科举,可参加科举的大多都是世家之人,世家之所以如此庞大,就是掌握着大唐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就连科举都有投行卷的说法,即便是寒门子弟最终大多会沦为世家的门人。
良久,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赵清山的话,就像刀子一样直戳心窝。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自然知道世家的超然存在。可是他现在没有办法,就连身边最亲近的臣子房乔和杜如晦都是世家出身。
“赵卿言之有理,朕太心急了。”李世民有些落寞,说话的声音十分低沉。
看着眼前这个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男人,赵清山心中突然有些不忍。这个世道,谁活着都不容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赵清山刚说完,就想给自己一个耳光!
李世民豁然起身,一把拉住赵清山的手:“还请赵师教朕!”
被一个大男人拉住手,赵清山有些恶寒,抽了几次,居然抽不动。
“咳咳,陛下还请放手!臣说便是。”赵清山干咳两声,终于抽出手来。赵清山不着痕迹地将手在衣服上摸了几下,解释道:
“长安不能一日建成,所以,这件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陛下可想过调整教育制度和科考制度,然后潜移默化?”
“还请赵师直言!”站在一旁的房玄龄对赵清山深深一礼。房乔虽也是世家子弟,可终究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大唐这艘历史巨舰的掌舵人之一,房乔自然以国事为重。对赵清山的称谓,也跟着李世民改为“赵师”。
既然开了口,赵清山自然会把心中所想讲完。
“某观当下长安城内民众的日子还算过得去,所以不若以长安为试点,强制性的让七岁以上的孩童接受蒙学教育。当然考虑到实际情况,蒙学所需的费用,朝廷可以承担一半,部分贫困孩子的蒙学费用,可以由朝廷全部承担。蒙学后,成绩出众的孩子可以继续深造。其次,日后的科举改为糊名制,明经科和进士科合并,出题的范围必须扩大,不能仅仅凭着一篇锦绣的文章便能做官。必须加入算科,农科,律法等等。录取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录取所需的人才,精通律法的,可以去大理寺和刑部;精通民生的可以下放为吏,实用一年以后,政绩良好者可以治理一县;精通农事的可以去司农;精通算学的,可以去民部。朝廷可以提前一年公布下次科举所涵盖的内容,这样一来也能让学子们有时间选择攻读的方向。最后扩大国子监,甚至另外开辟一所能提供寒门学子读书学习的院府,所有入学的学子必须经过考试,这样一来,入学的学子多少都有些真材实料,待几年教育下来,能成才的几率总要高一些。当然这只是某心中所想,具体如何落实,需要陛下多多商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