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生活美学:从俗世的挑战到心灵的深度觉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活在狂喜之境

在新的物理学领域中,没有磁场和物质并容的地方,因为磁场是唯一的真实。

——爱因斯坦

东方的神秘主义和西方的科学在某一个点上交会了。哲学家们在《奥义书》中提出的“汝即彼”(Tat tvam asi),即“梵我一如”的命题,乃是约瑟夫·坎贝尔哲学的底线。物质并不存在,每件事物都是一个磁场。所有的分别与局限,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将自己或自己的族群独立出来——例如,说“喔,不,我们是不同的”,就是把自己和整体对立起来。将我们从整体中区分出来,无疑是断送了自己的选择机会,并筑起自我禁锢的城墙。一旦在思想和生活中制造了二元性,我们就制造了对立。

1983年,在伊沙兰(Esalen)研究中心的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讨论课程中,约瑟夫·坎贝尔与10位小组成员密切互动,并以其专业的敏感度分析了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完全沉浸在神话的世界中,小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甚至研究中心主任都希望旁听其中的一节课。坎贝尔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这不合适。”这个研习课程创造了一个神圣的领域,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去了解自己的心灵深度,表达个人的疑虑,并交换神奇而令人狂喜的故事。最后,坎贝尔表示这是一个有缘的聚会,研习课程随之圆满结束。他那满含优雅魅力的磁场所散发出的真正人性,乃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正如帕西法尔所说:“他非天使,亦非圣人,而是一个追求行动的活生生的人,天生具有勇气、慈悲和忠诚的美德。因为对这些内在特质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不是超自然的恩典,他终于赢得了圣杯。”摘自《上帝的面具:创造性神话》(The Masks of God: Creative Mythology)。

编这本书的灵感来自我和坎贝尔相处的时光。本书内容大部分取材自伊沙兰研究中心长达一个月的密集研习课程。书中的内容,部分是出自他相关的作品,用意是求取平衡并使本书增色。本书第一部分“在生命的磁场中”以及其他章节中的格言,则是和他相处的这些年中,记录在我日记里的一些他最偏爱的表达方式。本书其余的篇幅可分成三个部分,相当于意识的三个层面或阶段。

俗世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主要和身体的骨盆能量中心有关,亦即生存、性欲及权力。在这部分中,坎贝尔和大家分享他对金钱、异性、衰老、死亡、婚姻、战争、繁殖及仪式等议题的看法。他教导说,去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是一种奴隶道德,而且是通往疾病以及导致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道路。他建议我们,当别人说话时,不要听他说的字句内容,而要看他以“什么态度”在说话——傲慢、恶意或是轻视?比如,有人会说我们自私,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我们一旦局限了自己的选择,就限制了自己的世界观。若这局限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就会成为急切防止他人打破自己所设界线的“世界警察”。

心灵的觉醒

“心灵的觉醒”这一部分是要使我们能开放自己内在的深爱及真实的潜能。一旦能爱自己,便可迈向内心的喜悦。依照约瑟夫·坎贝尔的说法,那是我们最高的热情。“Entheos”这个词是“充满神性”的意思。朝向那使我们充满神性的事物,朝向那时间不存在的地方,正是我们用来改变周遭世界所需的一切。然而,我们是否真能自然不造作地爱其他人,并允许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超越自己加诸身上的限制呢?这里的目标是要透过把我们向外投射改造世界的能量,转而向内改正自己,从而自然地进化到那样的境地,亦即回到自己的正途,并平衡地悠游在世间。

神圣生活的艺术

当进化到最后层次“神圣生活的艺术”时,我们将了解到自己有能力去揭开“幻象的面纱”(maya),以彰显遍布大地之上的天父之国,因为我们都是那制造幻象面纱的人。也就是在那一刻,苍穹的韵律穿过我们,宇宙与我们的心跳合而为一。

坎贝尔教导我,超越象征本身,去感受它们所代表的丰富内涵。对于不能够这么做的人,坎贝尔认为:“就像去餐厅吃饭却只吃菜单,而不吃菜单所描述的正餐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吃菜单,其结果是一种空虚感和精神的贫乏感。

在他面前我们了解到,他所专注的每件事物都是点亮他浩瀚博学之心的一次创作灵思的火花,那是涌现丰富内涵和养分的无底源泉。他的容貌显示出他自己正是这些神奇与奥秘的最大资源。因此,坎贝尔的第一挚爱为什么是美国印第安人,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因为对印第安人而言,大自然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生活在那种狂喜之境中是健康的,而遵循你内心真实的喜悦,依照坎贝尔的意思,并不是自我沉溺,而是充满活力的。你整个生理系统都清楚地知道,这就是活在这个世上的方式,也是你所能回馈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每个人都有一条等待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旦上了轨道,过去不曾敞开的大门便会因此敞开,而且只为你一人而开。每件事物都开始和你契合无间,甚至连大地之母也会支持你的旅程。

向诸神迈出一步,诸神向你迈出十步

我发觉,你真的只需要向诸神迈出那通往诸神的一步,诸神便会向你迈出十步。那一步是你在旅程中跨出的英雄式的第一步,它超出你的界线或能力之外,而且通常必须是在你知道将有支援之前便要采取行动。英雄的旅程,可以被视为婴儿的诞生过程:起初是身处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安全场所,接下来,如果同一信号逐渐增强,那就是他该离开的时候了。若是到了时辰而不离开,便会腐化堕落。没有血、泪、痛苦,就不会有新生。

生命本身不具意义,是人类赋予它意义

经常有人问坎贝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会回答说:“生命本身不具意义,是人类赋予它意义。”和荣格一样,坎贝尔不认为老年的到来只是生命的减损而已,他将其视为成熟盛开的人生时光。如果我们的人生之杯已经盛满了,而所有需要被吸收的事物都已燃烧殆尽,那么老年的安静就是值得欢迎的。如果人生仍有太多未曾经历,我们就会带着不满足的需求迈向老年的门槛,却又频频回首前尘。正如荣格所说的:


无法挥别生命的老人,看起来与没有能力拥抱生命的年轻人,同样的虚弱和无精打采。

《荣格全集》第8册

坎贝尔教导我们说,人们可以选择生活在狂喜中,这种感觉并不“客观存在”(out there)于其他地方或其他人身上,我们不需要到某个地方,得到某种事物或认识某个人,才能得到这种感觉。“它就在‘这里,这里,这里’。”所需要的只是意识的转变。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本书所援引的《圣经》译文,均采用《和合本》译本。——编者注

《马太福音》18章第3节

在孩童时代,我们知道何时该安静和警觉,以便吸引合适的人及动物到自己面前。这很容易做到,神奇的魔力四处可见。虽然在面具充斥的世界里,我们丧失了这项童年的魔力,但是我们终究是要再变回孩童的。正如坎贝尔所说的:“代表自我发现的狮子必定会杀掉那条身上每个鳞片都写着‘你应该’(Thou Shalt)的龙。”

和坎贝尔共事以来,我对孩童内在精神性和创造性的崇敬,使得圣诞佳节为之升华。挂满灯饰的树都是满足希望之树,是世界之树,是世界的轴心(axis mundi)。而当柔软的树枝往上延伸,升向天堂时,我也以轻松和崭新的心情庆祝复活节——任由大地之母去会见天父之灵。每一枚复活节的彩蛋都是宇宙的蛋,每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鸡都象征着神灵的诞生;每一只兔子都是不断在变化却永远一样的月亮圆蚀循环之表征。

一位老阿帕奇阿帕奇(Apache)是一族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名称。——编者注印第安说故事者提醒我们:


植物、岩石、火、水,都是活生生的。

它们看着我们,注意到我们的需求。

当我们无所庇护时,它们看到了,

就在那时,它们现身同我们沟通。


我想起坎贝尔极喜爱引用的诺斯替教派(Gnostic)亦译“灵智派”、“神知派”。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的统称。认为物质和肉体都是罪恶的,只有领悟神秘的“诺斯”(希腊文“gnosis”,意为“真知”、“灵知”、“直觉”),才能使灵魂得救。——编者注《圣托玛斯福音》(Gospel of St.Thomas)的一段话:


劈开木头,我在那儿。

举起石头,我也在那儿。

为何有那些我从未走过的树,

但庞大且充满旋律的思想却

降临在我身上呢?


惠特曼如此写道:


我想它们不分冬夏挂在那些树上,当我走过,总有果实落了下来在此选用的是楚图南译文。——编者注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之《大路之歌》(Song of the Open Road

苏格兰芬德霍恩(Findhorn)的居民相信,树的意识是“超越锯木机”的,而且树木能感觉到用它们作材料盖成的屋子,以及它们庇护的人们……


这个家

这张椅子

这一页纸

就在这里 就在这里 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