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如何与互联网共同进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THE WEB HELPS US SEE WHAT ISN’T THERE
互联网帮助我们看清什么不存在

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

工程师,分子工程学家,著有《造物引擎》(Engines of Creation)。

互联网变得越来越综合和可检索时,它可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缺少什么。互联网开始逐渐显露出检测某一领域知识空白的作用,这对人类知识的进步是尤为重要的。我想,当从浩瀚的互联网中抽取信息时,我们大多会用到缺失检测。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个过程如何才能变得更为可靠和易用。

缺失检测对知识共享发展的贡献相对比较微妙。知识的缺失本身不易察觉,当被发现时(常常是暂时的),它们往往会对创造和分析知识者的思考间接地产生作用。尽管如此,更完备的缺失检测系统依然与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议题同等重要,因为它将有助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缺失检测系统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知识共享的发展:

知识的发展。一般来说,若想推动知识共享的发展,必须有人努力将新的概念转化成更具实质意义的成果(如将之呈现于一篇博客文章、博士论文或是其他任何东西之上)。潜在的知识创造者应该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信,相信预期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更完善的缺失检测可以有助于知识的创造者树立这份自信——或者将自信降为零并终止某次代价高昂的重复。

知识的确认。知识共享若要发展,一些看起来像知识的内容就必须获得足够的可信度,从而被当作真正的知识看待。那些从可信的源头诞生的知识天生便具有可信度,但是还有一些新知识,虽然有证据支撑,却因为嘈杂且缺乏实质的论证而被深度怀疑。对一个命题来说,没有可信的证据去反驳它,就是一种支持。

反知识的瓦解。知识共享也可以通过消除反知识理论得到发展,比如,使原本代替或驳斥正确观点的错误想法失去可信度。借鉴确认知识时的说法,对一个命题来说,没有可信的证据去支持它,就是一种反驳。

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些东西是缺失的,原本就比确定已经存在的东西难得多。同时,关于知识缺失的结论常常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证据的缺失有时就是缺失的证据,这一观点恰与传统认识相反。道理显而易见,这就如同如何确信你的房间里没有大象一样。当然,好的知识管理体系要求我们仔细地对此类问题进行论证,而可察觉的证据必须足够全面,因此特定地点的特定缺失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如同我根本不确定我的房间里有没有小昆虫,我也不完全确定邻居的院子里有没有大象。

合理的、可信的缺失检测同时需要优秀的搜索能力和密集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在处理缓慢、不规则,甚至难以察觉的任务时非常有效率的原因。在早期,互联网上的知识缺失表明的是互联网本身的缺口。但逐渐地,这样的缺失开始展现的是世界的缺口。

我认为缺失检索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例如通过创建一个聚焦知识的公共空间,规避点对点搜索。如果媒介能像维基百科呈现公众舆论那样,将事实争论有效地呈现出来,那么我们将获益良多。

我想描述的是一个像维基百科那样的社交软件系统或社区(可能是个系统分支)。它能够引出和呈现事实争论中双方各自的最优证据。若要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它需要一个遵从维基百科规范的核心圈子,但同时也会邀请辩论人员来表达远非中立的观点。在一个运转良好的此类体系中,竞争压力会驱使有能力的辩论人员参与进来,而媒体内在互动结构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会促使辩论人员拿出自己最好的论点与意见相反的一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忽视或讥讽对方观点是毫无用处的,不受支持的观点会变得非常容易识别。此类创新理念的成功将会为公众提供一个平台,在其中我们可寻求辩论双方中的最好论证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如果某一方无法提供更好的论点,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考虑另一方是正确的。

重要的争论更具吸引力。我想到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议题。缺失检测若能更为有效,其益处将是巨大而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