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木船修理
木船修理要用到一项特殊的工艺,即样板复制。因为船的形体大,长期浸在水里,木料容易腐烂,需要修理和换板换料。修船时叫挖补子,不用样板很难复原它的形状。特别是对挖补时,比如船首尾处的帮板、修楋、修满梁等里面大、外面小的旮旯之处,你根本量不出它的形状和尺寸,只有用点样板的方法来补好这个挖补之处的补子。怎样去点样板呢?先将腐烂或损坏的位置挖掉,修整清理完毕,用一块比挖补的位置小一点的薄板放进挖补处的里面,把四周的形状尺寸记载在这块板上,再在材料上将样板的形状尺寸复制下来,制作这块挖补的补子,装到原处后就能达到吻合程度,船木匠叫点样板。一块大船满梁有几百斤,甚至几个人都抬不动,只有用船木匠古老的办法“点样”完成。
附:老艺人档案
沈六喜,湖口造船大师,生卒年月不详。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湖口造船业留下了优秀的技术和作品,最有说服力的是1953年为渔民张忠生造的挂钩船至今还在作业,且保持良好的状态。他对技术精益求精,1958年参加试制机帆船,他选用了古代车船的技术。1959年他自行设计绘图并主持施工制造出“湖口1号”木质拖轮,受到地、县的好评,1966年又负责制造了“湖口2号”拖轮。
刘兴林,1945年生,从师湖口名师沈六喜,是沈师傅最后的关门弟子。1966年与沈师傅一起制作木质80匹马力拖轮,受到当时县长嘉奖;1973年制作了九江船舶定型产品50吨木质机帆船。制作的战船及商船模型参加“2014年九江非遗保护成果展”获优秀奖。
叶维昌,湖口造船名匠,生卒年月不详。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船匠,勇于创新。1950年制造了放排绞船的霸王车,解决了放排难、绞船难的困难。他还有一个绝技是水下能挖补子,因抢救盐船留下了美名。造船他能掌墨,修船时是技术能手。
徐孬金,城山镇观塘村人,一生造了数不清的木船。原东庄船运大队刚成立时,他建造的最大帆船是54吨,小船也有十余吨,还在民间建造了不少渔船和渡船。其精湛的造船技术是祖父传承的,船运大队解散之后,他继续造船与维修各种木船。
徐应生,1944年出生,舜德乡高桥村人,民间造船工匠。祖祖辈辈都是造船人,十多岁时便跟随父亲学造船,还四处为别人修船,19岁时就能独立造出渔船。
黄长庆,1937年出生,流泗镇长棉村人。长棉村又称廖家厂,是以农业为主渔业或运输业为辅的村落。长棉村对面是安徽宿松县的洲头乡,下游是芜湖、安庆等城市。清朝末年,该村只有20多户,八成农户都有木船,或捕鱼或运输,以前造船,现在以修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