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湖口·技艺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砖瓦窑

衣食住行,“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口的房屋由早期的土砖到后来的烧制片子砖和条子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前,湖口山林资源丰富的乡村,植被茂密,有足够的烧窑燃料,很多地方都可见到烧制砖瓦的砖瓦窑,村村都有泥瓦匠。如今,随着现代化机械作业的大型砖瓦窑厂的出现,手工制作的小型窑厂不复存在。

传统青砖、土瓦制作的整个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制坯

砖瓦坯的原料都是土,砖坯要的是二黄土,瓦坯要的是老黄土。那时科学落后,没有机械,制坯完全靠人们手工合成。制砖坯先要将土翻松用水浸泡后,用花锹(特制的环型锹)翻土(师傅们一直叫“翻锹”)。“翻锹”一般要翻三次。每翻动一次后,都要人工用脚烂踩。第三次翻锹时,先要用平锹(也叫脚锹)将地面铲平,洒上细沙,以免粘泥。泥和好后,开始做砖坯。每个师傅都要有一块长30米宽15米的平整场地,两边都应筑一至两条高于地面15厘米的堆砖埂。砖凳、砖斗、泥弓、推荡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砖斗有“连二”“连三”“连四”之分。师傅将泥团砸满砖斗后,用泥弓“锯”断多余的泥,丢在地面泥堆上,将砖斗翻倒在坯场上。2—3小时后,开始捡砖、排板、上埂,盖上草毡,以防雨淋。

制瓦坯的工具有瓦桶、碾盘、桶衣、瓦刀、泥弓、划迹等。瓦泥是用牛踩熟的。师傅要先在棚内筑好泥墙,规格是一肩宽,一手长,一肩高。然后将瓦桶上衣放在能转动的碾盘上,“锯”起泥片围在瓦桶上,用瓦刀搓匀后,划掉多余泥屎,然后将瓦桶站放在荫蓬内的平场上,揭起桶衣,瓦坯半干后及时“灭”瓦,上埂,盖好荫干。

附:砖模、瓦模原件

名称:砖模

用途:用于人工做砖的模具

所有人:舜德乡青竹村徐火洲

名称:瓦模

用途:用干制作灰瓦的模具

所有人:舜德乡青竹村徐火洲

2.装窑

砖瓦坯晾晒干燥后,方可装窑。砖瓦窑一般都用青砖累砌而成。整座砖瓦窑略成圆穹形,高5米,壁厚2.6米。躬身钻进窑门,好似进入穹庐,圆形的窑壁,底部直径4.5米,顶部是圆形天窗,孔径2米,底壁还有几处排气孔。在窑洞里抬头看天,真可谓“坐井观天”。太阳的光束从顶孔射进来,绚丽多彩。在里面干活的窑匠师傅,通过观测光束移动的位置,就能知道时间。装窑时,近火堂处要摆人字路“拦火”:“拦火”每隔一层都要留进火口。装平耳门时,开始装瓦坯,瓦坯一般条装在“拦火”后面,周围用砖坯挤紧。装到窑顶时,以砖坯平铺一至二层,盖土待烧。

3.烧炼

装窑完毕后,封门点火烧炼。前两天烧“冷火”将坯烘干。“冷火”过后转“大火”,待“拦火下脚”(前面的砖坯烧红)后,开始烧“熬火”。“熬火”时烟囱要封小一些,火也要缓烧,目的是把窑内温度“熬”匀。“熬火”烧到从进火口望去,能看清窑后的砖为止。“大火窑后黑洞洞,熬火窑后亮堂堂。”这是看火师傅常念的一句口头禅。最后一道是“紧火”,这时烟囱再闭,火力更比“大火”猛。窑内火温再度升高,不留死角。“紧火”要烧一到两天左右。“紧火”后封门闭火。看火是烧窑的关键,体现了师傅的本领。在一般情况下,一窑砖瓦连续烧七天七夜后,视火候决定是否闭窑。火候过了,瓦会翘角变形。火候未到,则不脱黑灰,而且硬度差。

4.下水

封火后开始“下水”。“下水”一般在预留的“水眼”中进行。每两个水眼之间放一水缸,用水管导水入窑。下水按“先小后大”的程序进行。如果先下大了,砖瓦就会出现“伤水”现象,“伤”了水的砖瓦声音沙哑,一碰即碎。下水阶段其实是“再加温”过程,使红色“变”成青色。闭窑不烧水为红砖瓦。

原始的烧窑是农村的大事,要祭窑神,点火时不能有女人,否则就是对窑神的不敬,就会出事。大则窑塌人亡,小则砖瓦烧坏,烧窑师傅很在意。而一窑货烧好了,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村民们又会摆酒宴款待师傅。这种民俗,体现了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当然也可间接地反映出房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为砖瓦是房屋的建筑材料。

附:老艺人穆先荣档案

穆先荣(1947.6—2003.8)男,舜德乡兰新村后穆家湾人。1966年即在都昌县多宝乡团敦口砖窑厂学习砖瓦制作,学习并掌握了看火、烧制技术。为了生计,穆先荣于1982年回家乡开窑烧砖,自己做砖、瓦坯,吃苦耐劳,自给自足,满足邻村村民建房用砖用瓦需求。其生产的青瓦严把材料关,沙眼、毛坯瓦片始终控制在5%之内。1984年创办兰新大队砖瓦窑,是最早的一个村办企业,生产的仿古建筑用目线屯子青砖,被湖口鞋山风景区、九江烟水亭、锁江楼古建筑工程釆用。1987年后,转行专职装窑、看火,其工作认真负责,能准确恰当地把握火候时间节点,成品率高,所产砖瓦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