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的传承及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旧的技艺因不合时宜而逐渐衰败、没落,乃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技艺。当然,新的技艺产生的母体是传统技艺,没有传统技艺就不会有新的技艺。然而,逐渐消失的旧技艺体现在新技艺身上的痕迹是不清晰、不很明显的。这样一来,时代的烟云就会掩盖住曾经熠熠生辉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我们的下一代就难以再见到那些文明的瑰宝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于是,对民间文化进行一次普遍的调查,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
这次针对技艺的普查,虽说是“普”,但实际上由于时间紧,人手不足,加上有些技艺已消亡或接近消亡,无传承老艺人健在,无法查清楚,不可避免地存在遗珠之憾。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为了避免遗憾的再次发生,或者说尽可能少发生,我们主要从“木船制造、民居建造、焙烧制造、缝纫及刺绣、篾制品、编织、木制品、织染、饮食品加工、其他传统工艺”等十一个方面进行考查,每个方面力求从其种类及作用、建(制)造材料、工艺流程和老艺人档案等内容展开力所能及的介绍。
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各乡镇的普查员走千家,访万户,风里来,雨里去,历时半年从基层搜寻来的。它们有的出自传承人的口述,并辅之以现场操作;有的是根据遗留下来的旧物品,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解说;还有一些是由当事人回忆整理的。虽然有些数据不是十分精确,可能还会有一些误差,但技艺的基本套路还是正确的,因此,其价值不可低估。
话又说回来,技艺篇是民间文化普查的重头戏,内容多,涉及面广。古人就曾称各类手工艺人为“百工”、“百”者,极言其多也。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实说,要在短时间内把各种手工技艺的精髓都挖掘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能书之成文的往往只是其表面形式,从文化的层面去描述还非常不够;有的技艺连表面形式都不是很清晰,更遑论其文化价值了。比如民居中的大八间、小八间和四荫等房屋类型的介绍,由于基本上见不到原型,又不能找到修建这类民居的工匠,就只能根据目前遗存的宗祠及类似的老建筑,加上目击人的回忆进行介绍,有些内容缺乏实证,准确性也就存疑了。再比如织染技艺,手工织布的机器、染布的作坊几十年前就已绝迹,当事人也基本上不健在,要进行介绍只能靠人回忆口述,很多数据无法弄清,只能空缺,留待行家填补,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不管怎么说,要感谢所有的资料提供者,他们为能泽被下一代,将自己的独门技艺贡献出来,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感谢辛勤工作的乡镇普查员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可敬的责任心,高质量地完成了普查工作任务,让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传统民间技艺形诸文字,得以保留,功不可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本书的很多文字直接采用了普查员余春泉、徐宣和、肖润文、沈珊奇等人撰写的文稿,在此,一并深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