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关礼仪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提倡讲文明、守礼仪,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上立身。那么,什么是礼仪呢?通俗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脸面。湖口地区历来非常注重礼仪,讲究礼仪。用一句湖口的俗话来说,就是“关起门来躲债,跳出窗子做人情”,这足以说明湖口人在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等方面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湖口礼仪习俗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譬如诞辰、寿庆、拜年、嫁娶、丧葬、贺屋(上梁)等等礼俗。其中主要内容均在本篇其他章节里予以记述,下面仅就有关方面的礼仪习俗作一补充说明。
1.平常礼俗。湖口人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礼貌待人的优良传统。晚辈敬重长辈,给老人让路、让座。按辈分或年龄的大小,分别尊称长辈为“公公”、“婆婆”、“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大妈”、“婶婶”、“阿姨”、“大姐”、“妹子”、“大哥”、“老弟”等。如有问路“请”字当头,习惯用“难为侬”(意为“麻烦您了”)、“谢谢”、“不好意思”、“对不起”等谦恭语。人们见面,互相问好,点头打招呼。客人来访,主人笑脸相迎、让座、端茶、递烟。客人要走,主人送客人出门,习惯说“好走哈,有空再来!”客人边走边回答“走得好,请留步!”如果是稀客,或者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热情接待,请坐,泡茶装烟,然后煮三个热水秤砣蛋(荷包蛋),这就叫请客人吃“糖心子”。吃完后,客人有事谈事,无事可走,但主人盛情款留吃完饭再走。如果客人在家吃饭,酒菜上桌,主人请客人先下筷子,敬酒先敬宾客。吃完饭,先放下筷子的人招呼桌上其他人“慢慢吃”,但不得先离席,要坐着陪客人吃完。
2.金婚之贺。老夫老妻结婚50周年称金婚,亲友、乡里、同事要祝贺,东家则大摆筵席款待。1947年杨赓笙先生和夫人洪氏举行了一次金婚纪念,由当时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等119人发起,联名启事,名曰:“同游泮水(泮宫,古代指学校),同证金婚纪念。”蒋介石亦赠匾额,上题“望孚乡国”。1980年双钟镇也出现过金婚之贺,双钟镇人民政府还向老人颁发了金婚证书。
3.升学宴。古时候,有人科举得中和加官晋爵之时,族人和亲友会鸣炮迎接,设宴庆贺,称之为“接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已废除。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子女考取了大学(也包括参军入伍等),亲友、邻里也有送礼,其家也会备酒席庆贺。自后便约定俗成,但凡谁家有子女考上了大学,一般都会大摆酒席,招待宾客,以示庆贺,客人当然也要送红包。
4.酒席座次。湖口地区重视酒席座次的安排,举凡婚丧嫁娶、寿诞生日、做屋上梁,只要是办酒席,都有讲究。一旦弄错了,即使是亲戚也会闹得不欢而散,大伤和气。平常家里来客也一样,主要客人坐上把位,其他客人坐下把位,家里人坐横头。一般来说,座位正对大门的位置为上,上位的对面就是下。如果是结婚酒,视堂前(厅堂)面积的大小,要摆二到四排桌子,每排两张。最里面并排的两张有四个上位,中间走廊左右两个座位最大,右为“龙口”,左为“虎口”,俗称“龙虎口”。然后依次是龙口右边的座位,称“东阁老”,再是虎口的左边。这四个座位最重要,一般安排送嫁来的新舅子坐龙口,女方的媒人坐虎口,舅公坐东阁老的位置,婆家的媒人坐在娘家的媒人左边。虽说“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最大,但按照“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老让新也是应该的。即便如此,喝酒期间,大家还是要尽力陪好舅公。其他重要亲戚(如姑爹、姨爹等)就依次坐下位(或第二排的上位)。其他酒席坐法基本差不多,不过,做屋上梁的酒席工匠为大,木工座龙口,泥工坐虎口。有的地方工匠安排在一桌,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乔迁酒宴座位安排有点特殊,讲究“挖树盘根”,如果母亲或者祖母娘家有人来,“龙口”还是他坐,其他亲戚再依次坐。一个上把位代表一门亲戚,不管这门亲戚来了几个人,只有一个上位,其他人随便坐。(参见下文《饮食·宴席》篇)
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礼仪风俗自然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革和创新。但不管如何变化,一些优秀的民风民俗仍然在保留和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