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湖口·民俗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俗称“灯节”,湖口人很重视闹元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闹”餐桌。家乡称元宵为“年宵”,又因“宵”与“消”同音,村民都理解为“年消”,消完年货,消除年味。于是,元宵这一天吃什么都有讲究。早餐会做炒米粑,这种粑不同于平时的圆球形,而是做成猪神福(猪头)、鸡、鸭、鹅、牛及鱼的形状,统称为鸡公粑。会做的人做的鸡公粑不光形体很像,还用剪刀剪出羽毛和翅膀,摘来山上一种藤状植物的小圆黑果实——鸡眼睛籽嵌入鸡头做眼睛,形态逼真,简直就是工艺品。早餐主要吃鸡公粑,不过在吃之前,一定会先供奉祖先及天地,有祈盼新的一年六畜兴旺、年年有余之意。中餐和晚餐会将春节未吃完的猪内脏和猪蹄都炖了吃,消完年货。当然也免不了猜拳喝酒,吃个痛快。俗话说,“喝了年宵酒,各自奔前程”。年过完了,又要为生计而奔走了。因此,元宵酒也是壮行酒,鼓劲酒,子敬父,父勉子,兄弟互敬,喝得尽兴,“闹”得开心。

2.“闹”游龙。游龙本是从正月初七就会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但由于是最后一天,而且作为闹元宵的一个活动,所以大家也非常重视。这一天,游龙队伍主要在本村的祖堂前表演。吃完早饭,游龙队的一阵开场锣鼓,吸引全村老少,大家都陆续来到目的地,等待好戏开场。舞龙手们前几天都是舞给外村的人看,今天是舞给村里的父老乡亲看,更是铆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直舞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以前游龙还有舞狮、走旱船、钓鱼、卖货郎及打蚌壳、走高跷等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同样非常精彩,让文艺生活贫乏的村民大开眼界,大呼过瘾,真正是“吃”上了一次元宵精神大餐。有的村庄规模大,有高腔戏或弹腔剧草台班子,他们也会在这一天上演精彩剧目。看着自己熟悉的人扮演的角色,村民们倍感亲切,而演员们也显得十分卖力。就这么一“闹”,元宵的白天将春节的氛围搅得更浓。

3.“闹”花灯。随着夜幕的降临,灯该亮了。元宵节看花灯由来已久,《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就是元宵夜看花灯时大闹东京的,差点坏了宋江招安的好事。那时候,花灯的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商贾走卒、平民百姓,都会在华灯初上时扶老携幼,出门观灯,好一派节日繁华之景。即使家境贫寒,也会在大门外挂上几只简单的大红灯笼,上书“年年有余”、“福”、“喜”、“寿”等字样,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当然也寓寄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湖口乡村也如此,虽说不上火树银花,但也很重视,有句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指的就是灯在元宵夜的重要。不光是外面要挂着灯笼,家里每个房间都要点上灯,而且是通宵亮着,以图个吉利。

4.照蛇虫蚂蚁。元宵之夜零点以后,家家户户照蛇虫蚂蚁。用在大山上砍来的松骨(大松树溢了松油的松骨),点亮后一般不会被风吹灭。人们手拿灯笼从房间到堂前到厨房,从内到外,边照边唱:“照么得,照蛇虫蚂蚁得,照蜈蚣蠗螋,照乌虫扁虱,照你到大山旮旯里去看花灯得。龙骨亮,龙骨香,蛇虫蚂蚁一扫光。”蛇虫蚂蚁照好后,还在火塘或灶里烧啪啪叶。这叶实际是冬青树或樟树和株树的枝叶,这些树叶比较厚,表面有层蜡质,里面包含水分,放火上烧,叶子膨胀爆裂,就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借这些声音一闹,驱赶蛇虫蚂蚁。灵不灵验,不大清楚,但这也是一种习俗,一种辟邪趋吉代代相传的习俗。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元宵节文化”,铭刻于乡民的记忆中。

5.赶煞。有的村用稻草扎一条草龙,傍晚家家户户点香火,到凌晨一点多钟举着草龙(有的村子就用正月游的龙)“赶煞”,其场面十分隆重。“煞”是“凶神恶煞”的意思,赶走它们,村里一年就吉祥。有的村连赶三遍,有的村赶一遍。全村中青年男子在祖堂相聚,拿着大锣、大鼓、大钹,打着灯笼,走遍村头村尾,有的人手里还拿着斧头、柴刀之类的器械,口里高喊着:“大家啦,赶煞啰。”在家的小孩老人也站在大门口高喊着:“喂——”,喔呼声、着喂声、鞭炮声、锣鼓声,震天动地,把“煞”赶过村庄背后的龙筋埂外,再点火把草龙烧掉,以祈求村庄太平、人们身体健康。如果是游龙的龙,就拿到池塘和港汊岸边,把龙头和龙尾上糊的彩纸撕下,连同龙身上的部分竹篾一起烧掉,送龙上天。龙身的其他部分就放到祖堂里,留待来年正月糊裱再用。

过完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才算结束。从正月十六起人们又恢复正常工作,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