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湛江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外开放 重点突破

我在湛江开发区工作这些年

李国良

李国良: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1984年,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湛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湛江开发区”)应运而生。30年来,湛江开发区给湛江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1984年,湛江市GDP仅26.3亿元,工业总产值仅14.9亿元,外贸出口仅0.4亿美元,财政收入仅2亿元。2013年,湛江GDP达到20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26亿元,外贸出口达到23.2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573.4亿元,分别增长77.3倍、135倍、57倍和286.7倍。城市建设从分散的几个小组团连成一大片,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200万人,连续多年PM2.5控制在40以下。碧海蓝天白云沙滩,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方的小巴黎”,小平同志盛赞“北有青岛、南有湛江”,湛江市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城市。

我于1994年赴任湛江开发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至今在职20年,30年湛江开发区共产生十届班子,人们戏称我为“七朝元老”。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湛江开发区的发展变化。现在的湛江开发区,不仅是湛江市招商引资的热土,还是湛江工业立市的主战场。我在湛江开发区工作的这些年,经历其成长发展的历程,心中充满自豪。

一、湛江开发区的诞生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在原有的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外开放天津、大连、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复《湛江市对外开放工作的报告》,同意湛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和霞山区之间,总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1986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调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的批复,湛江开发区区域范围调整为:北至赤坎文保河,南至霞山菉塘河,东临湛江内港,西沿新建的人民大道以西延伸150米。调整后,湛江开发区总体面积仍保持为9.2平方公里。至2005年年底,通过卫星定位测定,湛江开发区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霞海片区,加上2004年市划归开发区管辖的海洋、海静两小区,实际土地面积为13.72平方公里。区内有龙潮、梧阔、霞海、平乐上、平乐下、海滨渔、海头渔等7个行政村,现有人口7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8000多人。

至2005年,湛江开发区原规划的工业发展空间已趋饱和,已开发8.52平方公里,剩余尚可开发的土地不足1平方公里,且土地比较分散,零星小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瓶颈凸显。随着一批大项目落户,对于承担着引领示范重大功能的开发区而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要求迫切摆在面前。要想率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身”,就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平台。2006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湛江开发区在原有规划控制面积的基础上,再扩大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从而使整个开发区建设用地规划面积增至19.2平方公里(老区9.2平方公里,东海岛新区10平方公里)。依据国家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关于同意扩大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的复函》,新扩区位于东海岛,四至范围为:东至东简镇龙腾村西侧、坡头村西侧,南至穿岛公路北侧,西至东山镇青蓝北村西侧,北至海边。东海岛新区内有东山镇调青村委会下辖的北园村、南园村、调屋上村、调屋下村等4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

在当年国家严格控制土地审批、大批清理整顿撤并开发区的背景下,湛江开发区的扩区历尽艰辛。我当年兼任扩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常年奔波于湛江—广州—北京3座城市。上级对扩区的每个细节的审查异常严格。各种评估报告、审查意见、专家评审意见、可研报告、规划及报表等资料足足堆满一个房间。为了解释其中一些细节,我曾经有过1个星期跑3趟北京的经历,最长一次时间在北京住守了3个月。那一年,我所有的节假日全部取消。2006年的元旦,我是在空中度过的。因为上级要求补充一些材料,而且必须在限定时间送到。我带着一名同事乘坐深夜12时广州飞北京的航班,到北京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到达宾馆放下行李时已是凌晨5点。当时北京的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天气非常寒冷,我们仅穿着单衣,不顾寒冷,直奔目的地,最后总算在规定时间内把材料送到。湛江开发区扩区获得批准,在当年是全国批准真正扩区的唯一一家,说明国家层面在国家战略布局上对湛江、湛江开发区寄予厚望,这无疑为湛江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为继续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2009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湛江开发区与湛江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东海岛试验区”)实施资源与人员整合,组成新的湛江开发区,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体制模式。东海岛试验区,是1992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试验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海岸资源,发展空间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无疑为开发区提供了从容“转身”的条件。两区整合后,管理机构进行了相应的合并调整,实行“大部制”改造,将原来两区40多个职能部门整合成16个行政职能部门和2个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压缩了人员编制和机构,管辖面积达469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随着两区整合的实施,为湛江开发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制定了新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目标:在建成区,大力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打造湛江市中央商务区;在东海岛片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把东海岛打造成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两区整合后,湛江开发区拥有优越的土地、海港、海湾等空间资源,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格局,目前已成功建设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省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行使地市一级管理权限,多项先行先试政策汇聚,机构精简,执行力强,拥有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

二、湛江开发区的成长

1993年,经广东省人大八届二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及由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湛江开发区进入“以法治区,依法行政”的新阶段。1993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湛江开发区题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对湛江开发区的发展寄予厚望。30年来,湛江开发区依托母城湛江,认真贯彻国务院确定的“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以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发展方针,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以说,湛江开发区的30年,是开拓进取的30年,是快速发展的30年,是希望变成现实的30年。

湛江开发区成立初期,所在地是湛江最荒芜的地方之一,人称“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后来,经过不断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开通和改造连接赤坎、霞山的人民大道和海滨大道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与东西走向的乐山大道、龙潮路、菉华路和湛江海湾大桥等大型骨干道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建成区道路的改造,完成了乐怡路、乐金路等7条道路改造及排水工程;区内霞海港码头是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码头,扩建的两个万吨级泊位第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区内有6.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一座,1988年又兴建一座11万千伏安的变电站;日供水2万吨和5万吨的两个自来水厂相继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规模为9.8万吨/天的湛江开发区平乐再生水厂工程已于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1100门微波程控电话联通世界各地。截至2006年,湛江开发区已经将湛江市市区连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地理中心。根据湛江城市发展的实际,湛江开发区对产业布局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建成区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出台了《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布局调整及企业搬迁改造实施暂行办法》,积极推进企业的“退二进三”和城中村的改造,加快城市化建设,以打造湛江市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目前,建成区内已纳入省“三旧”改造标图建库范围、符合“三旧”改造有关政策、已开展“三旧”改造工作的项目总共61项,总用地面积共计4086亩。一批银行、保险企业总部相继迁入开发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南粤银行等9家分行会聚在区内,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等保险企业在区内设立湛江总部公司。高级商务写字楼、高尚商品住宅楼群建设快速增长,楼宇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以来,新建成银隆广场、城市尚品、祺祥大厦、荣盛大厦等高级写字楼,建成澳海城、锦绣华景、荣基广场、万达广场、恒怡湾、恒兴大厦、江南世家、银地绿洲、嘉粤豪庭、城市假日、南国豪苑等高尚住宅小区;拥有较大规模的酒店21家,“星级”酒店达到8家,占全市的22%,其中五星级以上酒店有皇冠假日酒店、君豪酒店、恒逸酒店、中国城酒店、海滨宾馆等5家;幼儿园、学校、医院、市场、娱乐城和健身馆等现代生活娱乐、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吸引了大量的人气,有力地带动了周边信息、金融、租赁、餐饮、购物、娱乐等企业集聚发展,一个功能良好、配套齐全的商圈正在形成。

东海岛试验区在两区整合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外围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全长27.39公里的东海岛疏港公路工程已建成,其中东海岛跨海大桥全长4.38公里已通车;东腾、水星、工业、民富、新区西路5条道路已于2013年8月正式动工,岛东大道、岛南大道和龙水路于2014年动工建设;东简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已投入使用;龙腾变电站建成投产,民安变电站正在进行报批建设,东海岛500千伏变电站已基本明确选址,供电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工程进出线方案;50万立方米/日东海岛自来水厂现正在办理完善有关土地划拨手续和开展厂区的方案设计工作,一座3万立方米/日临时水厂已建成投入使用,另一座20万立方米/日水厂正在建设中。

2013年,湛江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73.6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45亿美元,实现财税总收入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2亿元。

30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多亿美元,出口创汇100多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亿元;建成工商企业2000多家,投资者遍及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列支敦士登、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龙头和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一批著名的外资企业,宝钢、中石化、中海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企业已在开发区生根开花结硕果;培育出了一批如中海油、冠豪高新、喜利得、国联水产、大中纺织、包装材料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区内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87个,201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1.2亿元,省级工程中心6家,市级工程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4家。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两大项目也先后落户湛江开发区并已全面开工建设,湛江钢铁基地年产1000万吨精品钢项目将在2015年年底前建成投产;中科炼化15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一体化项目,炼油部分将于2016年建成投产,化工部分将于2017年建成投产。湛江开发区各类企业生机勃勃,蓄势待发,已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钢铁、机械电气、特种纸业、农海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构成湛江开发区强大的发展势头。

经过30年的真抓实干,湛江开发区营造了一流的综合投资环境,已发展成为湛江市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中心城区,成为令企业向往的投资宝地,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先导、先行和示范的作用,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体制的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湛江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

三、湛江开发区的未来

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一体化两个项目投资近1300亿元的产业航母同时落户东海岛,毗邻而居,为湛江开发区提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湛江开发区将成为实现湛江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率先突破口,拉动湛江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和支撑点。在新的形势下,湛江开发区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国务院提出的“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全面实施湛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加快东海岛的大开发大建设,积极实施扶优扶强政策,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谋划新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湛江市特别是开发区的发展高度重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湛江东海岛工业新城建设。市委、市政府对湛江开发区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赋予重任,要求“开发区要当好湛江振兴发展的龙头”,提出“把东海岛建设成为具有强大承载力和带动力、闻名国内外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和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市委十届四次全会专门通过了《关于打造“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决定》,要求集全市之力把东海岛打造成湛江大工业时代的主战场、培育成湛江最大经济增长极。湛江开发区优势得天独厚,拥有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大港的优越条件,是发展重化工业的首选之地。目前的湛江开发区大项目引进态势喜人,项目建设红红火火,除了钢铁、石化两大项目外,拟落户东海岛的大工业项目共有63个,计划投资总额约2700亿元,预计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工业总产值约5000亿元。其中,冠豪高新特种纸及涂布纸产业基地项目、双林医药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和王老吉项目已于2013年建成试产;恒诚制药、华德力电气、中海油重交沥青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等于2014年建成投产;中国纸业高档涂布纸项目、京信电力热电联产燃煤机组项目、广东鹏尊能源化工项目、华南联合液体化工库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也纷纷落户湛江开发区,于2014年动工建设。在钢铁、石化两大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展望2020年,湛江开发区年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500亿元,税收总额将超过300亿元,有希望跨进国家级开发区中等行列,成为南粤大地振兴发展的龙头。

湛江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定位为:“一城、四区、四基地”(“一城”即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工业新城,“四区”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基地”即南方最大现代钢铁基地、南方最大现代石化基地、南方最大物流基地、南方最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因为东海岛独有的钢铁、石化“隔墙经济”,湛江开发区正在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为首的专家组指导下,探索钢铁石化资源共享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争开全国先河。通过实施“产业规划、公用辅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应急”等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利用部分相关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互供、互备,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打造企业与企业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毗邻县市之间三大循环经济圈。终极目标为打造全国南方最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