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互联网+”在文化产业各环节,深入渗透的一年。
这一年,我国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增速超过30%。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网红产业的规模就超过了500亿元。网络表演即直播,市场营收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这一年,我国开始以一种新的娱乐社交方式——“直播”,颠覆市场和大众社交。从社交1.0时代的博客、贴吧、BBS论坛,造就第一批“网络达人”;到2.0时代的微博、微信,以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强大的用户黏性,捧红了自媒体市场;再到社交3.0时代,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和端口流量,开启“互联网+时代”,直播创造着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机会,也创造了越来越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因此,刚刚进入的2017年,也注定是媒介融合更加深入,网络经济业态更加精准的一年。以用户为核心,以产品多元为基础,以多终端为平台,以深度服务为要求的经济形态,将构架虚拟经济、共享经济和社群经济,以交融共生、创新发展的宏大格局。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多平台、多渠道分发的技术体系,为网络直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催生着,具有粉丝经济特征的网络直播平台,快速成长。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理念逐渐蔓延的过程中,内容、体裁、形式、业态、机制等全方位创新的逻辑路径,逐渐清晰。网络直播平台迎来了新的机遇,但对于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和迭代创新的商业市场而言,形势依然是严峻甚至咄咄逼人的。就现实而言,媒体融合的窗口期只有三到五年,如何更好地突出网络媒体特色,凸显直播平台优势,抛弃因循守旧,鼓励另辟蹊径,开拓新空间寻找新机遇,是2017年网络直播面临的挑战,也是融媒体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
在我看来,融媒体不是在旧有机体上修修补补,也不是在原有的内容上的“互联网+”,融媒体它应当通过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去开拓新的疆土。这里面有太多想象的空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融媒体,必将迸发出更多新鲜的力量,涌现出更多创新、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市场标杆和企业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直播的身份属性,正在走向多元化发展。它不仅是定位于内容的分发,它的身份属性同时也开始向服务和社群延伸。网络直播的可持续化商业模式,正在向内容商、渠道商和服务商,进行转变。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网络直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实时化的特点,引入开放和共享的理念,推进网络直播向场景化与智能化趋势发展。同时在技术不断演进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化智能服务体系。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网络直播推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创意、创造,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
从媒介融合的角度看,网络直播加速了媒介的迭代创新,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了新的文化业态的融合、演绎与更迭,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从产业协同的角度看,“移动化、交互化”的创新探索,“线下社团化+线上社群化”,多介质、多载体的内容产品,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新媒体产业的融合转型,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落点。
以上这些都是积极的方面,当然也有问题。昨天晚上我因为今天的活动,和我儿子聊起网络直播的话题。他是标准的90后创业一代,清华学新闻传播毕业,在伦敦、洛杉矶和硅谷混了一阵即回国,投入新媒体创业,搞网络视频内容生产,目前即将进入B轮。虽然势头还好,但谈起当下中国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内容生产的问题时,十分激动,特别表示忧心。哇啦哇啦讲了一大堆,主要是指内容的低俗、制作的粗糙,以及竞争的无序。尤其是,他们这帮90后有国际视野,因为对内容生产坚守的理想主义,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批判,十分专业也十分深刻,因而令人尊敬。这些问题这种担心也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所以2017年,网络直播平台如何主动承担媒体责任,积极引领舆论方向,用专业精神做好每一次传播,用道德律做好每一次直播,令人期待。
2017年,网络直播企业如何深耕原创内容,不断打破媒体壁垒,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多种表达方式的应用,构建跨界创新的全媒体矩阵平台,令人期待。
2017年,网络直播产业如何紧抓政策机遇,用好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创投基金等金融工具,用资本运作的杠杆,以灵活的融资手段,去激活机体,同样令人期待。
(本文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蔡翔在“2017中国网络直播高端峰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