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白洋淀放鹰人:村落复兴的重要力量

——访圈头乡村村民张西华、张老雨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却一半余一半……”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鱼鹰捕鱼的场景,诗中的鸬鹚就是鱼鹰。鱼鹰捕鱼是白洋淀人的记忆,虽然目前养鱼鹰的人在减少,但这些鱼鹰人一直在坚守着,努力把这门传统技艺延续下去。

鱼鹰的外形有点像鸭子,全身黑色的羽毛,黑色中还透着蓝绿紫色的光,威风凛凛地站在鹰架子上,只等牧鹰人发号施令。鱼鹰的眼睛是绿色的,可以看清河中的大鱼小虾,不放过任何一条鱼虾。春秋季节是鱼鹰捕鱼的旺季,老白洋淀人都说“三只鱼鹰养一家”,可见鱼鹰的捕鱼量是多么庞大。

我们在张西华的带领下,来到了桥西村的河边,见到了他们的小船还有那十几只鱼鹰

目前白洋淀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家养鱼鹰了,再加上鱼鹰本身的低繁殖率,很多鱼鹰人的后代都没有继承这门技艺,桥西村的这两位鱼鹰人在这个炎热的下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鱼鹰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也渐渐陷入了思考中……

【采访地点】白洋淀圈头乡桥西村河边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7日16:00—16:30

【采访对象】桥西村村民张西华、张老雨

【采访人】齐骥、徐亚玲、宋鹏

【整理】徐亚玲

白洋淀的鱼鹰人张西华

问:张大爷可算是等到你们了,我们在这可等了老半天了,怎么现在才来啊?

张西华答:真是不好意思啊,让你们等了这么久,没办法啊,我们是从大观园一直开着小船过来的,慢哪,比不得人家的快艇啊。

问:那咱们抓紧时间吧,能先跟我们做个简短的介绍吗?再给我们说一下您二老家里的具体情况。

张西华答:行啊,我叫张西华,今年63岁了,圈头乡桥西村的村民。家里现在有五口人,老伴去年去世了,女儿也早已结婚了,现在家里就我、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儿。我儿子已经不再养鱼鹰了,他现在和儿媳妇一起在北京搞水产生意,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家。

张老雨和他的鱼鹰

张老雨答:那我也说说吧(在一旁的张老雨也开口了)。我叫张老雨,今年65岁,比张西华大了两岁,也是桥西村的村民。我家也是五口人,我和我老伴,我儿子和儿媳妇,还有一个孙子,女儿也是早就出嫁了。不过呢,我儿子现在算是和我一起养鱼鹰,不过他一般是在我比较忙的时候给搭把手,这不,现在正在家里弄小鹰呢(刚出生的小鹰放在家里的鹰窝中),但现在他也不太想干了,想自己出去找事情做。

问:那你们现在都有多少鱼鹰啊,平常都怎么照顾它们,是不是需要专门的技术?

张西华答:我俩现在一共有20多只,我自己大小鱼鹰有11只,他(张老雨)有16只,比我多。他(张老雨)主要是跟他儿子一起弄,两个人总强过我一个人。

不过说起照顾鱼鹰,还真是一门手艺呢,一般人都干不了这个,得经过专门学习,所以如果不会养,就算有了鱼鹰也不知道怎么让它捕鱼赚钱,我们这些鱼鹰啊,说实话,也不怕别人偷,偷了也弄不了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笑)。

简短的寒暄后我们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因为是两个人,我们开始了分工合作,两位老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鱼鹰的故事

张老雨答:对呀,就是张西华说的这样,尤其是小鱼鹰,不懂怎么照顾就养活不了。你看张西华船上那几个小仔(指小鱼鹰,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张大爷的船上还有4只小鱼鹰),它们根本就离不了人,家里没人照看就只能带出来,喂食的时候还得把鱼都剁成小块它们才能吃,不像这些成年鱼鹰连骨头都能吞下去。这些小鱼鹰就费不少事,一边捕鱼还要一边看着它们,不能让太阳晒着,不能饿着……

问:那这些鱼鹰的捕鱼技术也是你们训练出来的吗?

鱼鹰,炯炯有神的眼光,微微张开的嘴巴,高挺的脖子,不愧是捕鱼高手

张西华答:哈哈,这你们就外行了吧。

它既然叫鱼鹰,那肯定就是捕鱼的啊,它们就是鱼的天敌,天生就会捕鱼,不然不得被饿死?根本不用训练,就像猫天生就会捕老鼠一样,一个道理。

不过我们费半天劲养这些鱼鹰,也是要靠它们挣钱的,不然我们吃啥喝啥啊。

每年的三月份到六月份,十月份到白洋淀封河这段时间(其实就是春秋两季),是鱼鹰捕鱼的高峰期,我们会带着它们下淀捕鱼,然后把这些鱼再卖掉挣点钱。

你们肯定也不太清楚鱼鹰怎么捕鱼吧?在鱼鹰下淀之前,我们会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上一根草绳,这样捕到小鱼它就吞不下去,如果是大鱼,它本身就吞不下去,只能让我们收走,当然我们也会丢给它们小鱼吃,作为捕鱼的奖励。

问:现在咱们这里养鱼鹰的情况咋样啊?

张西华答:现在不行了,如今整个白洋淀也就只有14家养鱼鹰了。过去可是家家户户都养鱼鹰,比如我吧,我家是祖祖辈辈养鱼鹰,我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养鱼鹰,到现在已经有6代人了。我打12岁上就开始养鱼鹰,真的就是养了一辈子的鱼鹰。

张老雨答:是呀!现在不行了,养鱼鹰的人越来越少,估计都快失传了。虽然我儿子现在和我一起弄这个,但他也是在我忙的时候才回来帮忙,平时也是去外面打工。所以啊,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养鱼鹰这门学问就断了,失传了也没办法,无人继承啊。

威风凛凛的鱼鹰,姿态各异地站在排子上,嘴巴张着,让人看见就会胆怯

问:张大爷,我发现这个鱼鹰的腿怎么都绑在这个鹰排子上,这是怎么回事啊?

张老雨答:这个是因为鱼鹰太闹腾了,它吃饱了没事干,就开始窜上窜下,不好好待着,一会嘴巴叼个小木棍,一会两个鱼鹰又打起来了,太闹腾了,我就把它们都栓在鹰排子上,这样我比较省心,不用老看着它们。

问:那鱼鹰除了捕鱼卖钱外,还有其他收入吗?

张西华答:有啊,过去鱼鹰就是捕鱼的,主要收入就是靠鱼鹰捕鱼。现在不同了,鱼鹰捕鱼都成了表演性活动。我们这些鱼鹰现在都和旅游联系得很密切,平常时候我就是靠拍照、鱼鹰表演、拍电影取镜头等这种方式挣钱。具体来说就是照相我们收5块,鱼鹰表演我们收100块。主要是这个时候,天气太热,鱼儿在水里游得比较快,鱼鹰这时候就显得比较慢,因此夏天不是鱼鹰捕鱼的好时候,主要是旅游上的收入。

问:听说鱼鹰的繁殖率很低,因此价格很高,跟我们说说这个小仔(小鱼鹰)是怎么来的?

张西华答:鱼鹰也是下蛋孵化的。这也是个技术活。母鹰下蛋后,我们找老母鸡去孵化。鱼鹰的繁殖率确实是挺低的,不像母鸡一样一天可以下一个蛋,鱼鹰状态好的时候,也是两天才下一个蛋,孵化的时候也并不是都可以孵化成小鱼鹰。这里面也有学问呢!

只有像我们这些专门养鱼鹰的人,才可以看出来哪个蛋可以孵出小鱼鹰,哪些不可以孵出,像你们这些不懂的根本就看不出来。

一般鱼鹰都是黑色的,张老雨有一只白色的鱼鹰,他把它高高撑起来让我们更仔细地看清楚

如果确定好蛋(能孵出小鹰的蛋)后,就要去找一个老母鸡孵,大概26天的时间,小鱼鹰就可以出来啦,孵出来的小鱼鹰长得特别快,你看我这个小鱼鹰也才刚出生一个半月。

问:哇!果然很大啊,长得比小鸡大不少呢!张大爷,如果你们后代们都不养鱼鹰了,等你们老了,这些鱼鹰咋办呢?

张西华答:唉,这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真到了那个时候再看情况吧。其实今天这个状况也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大家挣钱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养鱼鹰挣钱已经不吸引人了,况且如今的白洋淀鱼类越来越少,我们也捕不到很多鱼了。像冬天封河了,我们还要给这些鱼鹰们找其他的吃食,这也需要不少钱呢。

问:那你们刚才来的时候说是在大观园,去那干嘛?

张西华家刚刚孵出来一个半月的小鱼鹰

张老雨答:我们在大观园(白洋淀景区核心区)搞旅游啊。旅游旺季的时候,我们就到那边去“上班”。每天早上划船去,晚上游客少了再划船回来。我们(和张西华一起)都是结伴去的,路上时间长,我们的船马力小,走得慢,路上还可以照应着。

张西华答:在大观园我们主要是表演,拍照。游客和鱼鹰合影一次,收费5块,表演一次鱼鹰捕鱼,收费100块。相对捕鱼,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搞旅游赚的更多一些,但是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去年之前是大观园那边每天给我们100块,今年开始不给钱了,我们就过去表演,赚多少都算自己的,我们也给他们拉来人,他们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地方。以往旺季都要等到六七月份,今年可能是因为雄安新区成立,五月份来的人就很多了。今天是听说你们要来,我们提早回来了,不然在那多待待,说不定还能碰见几波照相的,再赚点钱。现在养小鹰要花不少钱,而且物价房价都贵了呢。

调研思考

每天划着鹰排子在芦苇荡中穿梭,是白洋淀放鹰人的生活常态。他们知道哪里的鱼更多,哪里的鱼更大、更肥美。鱼鹰们站在鹰排子上精神抖擞,仿佛是在号角声中出征的将士。而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白洋淀已经越来越少了,养鹰人的力不从心,养鹰人后代的出行远去,都使鱼鹰捕鱼技艺传承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困境。

观看过鱼鹰捕鱼的人都有同感,鱼鹰捕鱼更像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表演。几条渔船,几个渔翁,排成一排,或成“人”字拉开。渔翁们脚下踩动一个特别的踏板,时而发出不同节奏感的声响,指挥鱼鹰们随时下潜上浮调整位置,追逐鱼类。几十只鱼鹰在神秘的口令下,直入水底,船棹拍打的水花声、鱼鹰的叫声与渔翁的渔歌声浑然一体。一会儿,几条大鱼被鱼鹰叼出水面。而今天,这样的场景也更多的只能在诸如大观园景区这样的特定旅游区花钱才能看到,如同海洋馆中被驯化的海狮,它们刻板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却难以享受到亲自劳动所得。

或许,扁舟一叶,竹竿一根,鱼鹰一排,将成为捕鱼逐渐远去的记忆,也成为淀边人童年的回忆。这也进一步地引发了我们对白洋淀水域传统技艺的传承以及未来的发展深入的思考。

第一,鱼鹰捕鱼的传统技艺日渐消逝,加强口述历史影像计划迫在眉睫。鱼鹰捕鱼是白洋淀渔民们在长期水域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白洋淀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到两位老人对未来鱼鹰捕鱼技艺可能失传的担忧。这两位老人都是鱼鹰世家,自打十一二岁就开始养鱼鹰,一辈子和鱼鹰朝夕相处,他们精湛的捕鱼技艺,应当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将白洋淀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录像保留下来。

第二,鱼鹰人年事已高,接班人寥寥无几,传统技艺亟待建立传承人计划。传统技艺传承的核心是活态传承和动态保护。人的生活生产环境和生态显得十分重要。鱼鹰捕鱼同样如此,鱼鹰只有在人的指挥和命令下才可以出色地完成捕鱼任务。但白洋淀目前鱼鹰人的后代几乎都在外打工,无人接手鱼鹰捕鱼的传承问题。当然,这跟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都有关系,但如何从传统工艺振兴的角度,对传统技艺传承人予以认定,将鱼鹰捕鱼技艺列为文化遗产,并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才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补给传统技艺更多的新鲜血液。

第三,将社区和景区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将为白洋淀注入新的生命。传统民间文化凝聚着乡土生活的情感和智慧,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特性。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白洋淀生态修复、村落整理和文化复兴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以故事逻辑表达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从而以更广谱的方式维护传统技艺的原生性。在以桥西村为代表的时空坐落中,如何将张西华、张老雨这样的养鹰人的故事挖掘和整理好,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有更大的文化自信从事传统工艺,并让他们返回故土成为村落和社区复兴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传统工艺复兴的关键所在。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清泉,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的重要索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