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Is This Book for You?

逝去的永远是最好的?——“最经典英语文库”第五辑之《追忆似水年华》导读

常文文

马歇尔·普鲁斯特(1871—1922)原名叫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ène Marcel Proust,汉译大概为“瓦伦廷·路易斯·乔治·尤金·马歇尔·普鲁斯特”,不过,人们一般都只称他为马歇尔·普鲁斯特。他是法国人,因为写出了这本《追忆似水年华》而一跃成为法国最有名的小说家。同时,他也是文学评论家、散文作家。《追忆似水年华》于1913年到1927年陆续出版。现在马歇尔·普鲁斯特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马歇尔·普鲁斯特从小多病,最缠身的病痛就是严重的哮喘。因此,他不能做剧烈的运动,只能缓缓地挪动步伐。17岁时,他在当地上学,随即因为哮喘病太过严重而不得不休学。虽然没有在学校完成学业,但他的家人一直帮助他在家里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全部学业。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早就展示出了某种天才特征。

后来,他的身体变得强壮了一些,他居然还应征入伍,当了一年的兵。这一年的当兵生活后来也成为了他的这本名著《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重要章节。后来,他看上了一个上层社会里的大人物的未婚妻。这注定是一段不可能有任何结果的恋情,但他却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是一个有着典型恋母情结的人。当1905年他母亲去世时,他精神上几近崩溃。母亲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这令他可以吃穿无忧地生活下去。但很遗憾,他的哮喘病情却益发加重起来。后来三年间,他基本上就是在家中的寝室里度过的。他没日没夜地修改着这部《追忆似水年华》。1922年,哮喘病情更加重,51岁就离开了人世。

纵观普鲁斯特这一生,给他影响最大的作家有以下一些人。他曾花多年时间阅读爱默生和约翰·拉斯金的作品。他甚至准备将约翰·拉斯金的作品翻译成法语,但由于他英语水平实在糟糕,于是,只好放弃这一念头。另外给他的思想造成巨大影响的人有圣西门、蒙田、司汤达、福楼拜、乔治·爱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七卷本的长篇小说,原法语版小说总页码超过3000页,其中人物超过2000个。德国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先生称普鲁斯特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毛姆则称颂这部小说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小说作品”。普鲁斯特在逝世前,一直忙于修改自己的作品,临到终了,也没有完成对整部作品的审校工作。后三卷则是作者死后发表的。

普鲁斯特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一直没有拿定主意,是写成小说形式的东西,抑或某种讨论文章的形式,来阐释他的哲学兴趣。最终,他还是决定以小说形式出现。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小说里读到一些听上去很有哲学味道的词汇,如,“时间本质”“记忆力量”等。作者也在小说里讨论了柏格森的时间与空间的理论等问题。

柏格森认为,时间不必是一条线性图,也不必非得是如钟表一样的东西,更不必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刻的罗列。相反,柏格森认为,所谓“时间”,不过就是某些不同的时刻和经验“堆在一起的流”,这一堆流与另一堆流不能截然分开罢了。而这种理论,正是普鲁斯特创作本作品的根本出发点。

音乐,在作者眼中看来,也与时间相类似,也是各种音符的“流”。因此,当本书主人公听到有人演奏某段著名的奏鸣曲时,他想到的是自己刚刚热恋时的美好时光。在《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中,作者强调的是用记忆力重塑过去的好时光,并同时提出警告说,逃离到过去之中,将永远不会真正抚慰现下的伤痛。

英译本则由著名翻译家斯各特·蒙克利夫先生执笔(C.K.Scott Moncrieff),全书以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为名字出版英译本。斯各特先生还没有完成最后一卷的英译,也告别了人世。最后一卷则由其他译者翻译。后来,有些译者则将本书英译为In Search of Lost Time。但“最经典英语文库”还是采用了人们公认的最经典英译本拿来给中国读者分享,因为,这一版本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