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政府碳排放管制方式

议定书的减排三机制都不是在国内实施减排行动,缔约方国内的排放权交易也不属于议定书的规制范围。议定书排放权交易机制允许国内法律实体参与交易,这有利于该机制的发展和环境目标的实现,但其运作有赖于国内法律法规进行具体规定。

2.4.1 碳排放上限交易型

上限交易型(cap and trade)是指在该类排放权交易设置中,规则制定者对排放量规定了一个上限,即允许排放权交易的参与方在一定期限内排放某种污染物质的总量。然后在该总的许可排放的上限之下确定额度并对该额度进行分配。额度分配的方式在排放权交易中是关键问题。当这些额度分配完毕就可以自由交易了。在履行期限内,每个参与方必须按照特定的程序监控并计算其实际排放量。在期限届满之日,参与方必须向有关主管当局提交等于其实际排放量的额度。典型的使用上限交易型的排放权交易机制包括美国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计划》和丹麦的《二氧化碳规划》等。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各国减排机制中,“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设定碳排放总量和进行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手段引导相关主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市场的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其中碳排放总量的设定以及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管理至关重要。

在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下,政府设定碳排放总量,将排放权分配到各排放源(企业)。若是某企业分到的排放额度大于实际排放量,则可将剩余的排放额度在市场上出售,从而获得利润;而若是某企业分到的排放额度小于实际排放量,则需要到市场上买够差额的部分。所以此时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货物,可以交易,在市场上有价格,从而能更好地调节资源配置,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生产方式,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总体来看,强制减排将促进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而自愿减排机制下,相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小,很难成功运行。例如,英国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始于2002年,但由于政府未设定最高排放目标,企业往往与管理部门博弈最高排放限额,该交易机制并不成功。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绝对和相对减排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望得到迅速发展。Brinkman等预测,考虑到各国计划采取的减排措施,到2020年,欧盟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的排放权交易总量将分别达到17亿吨和51亿吨二氧化碳。2016—2020年,世界碳市场将带动近8000亿吨美元的相关投资,其中美国、欧盟、中国将占3/4。而2008年,碳市场带动的投资仅1260亿美元。

2.4.2 碳排放基线和信用额度型

基线和信用额度型(baseline and credit)的排放权交易,则要求参与方在交易之前必须“挣取”信用。其关键是规则制定者根据个体的排放水平为参与方划定一条基线,并按特定程序进行监测和计算各参与方所进行的实际排放量。在履行期限届满时,有关管理当局对该时期内排放源的实际排放和基线进行比较后,那些实际排放低于基线的参与实体能够获得等于二者差额的信用额度,并可自由交易所获得的额度。如果某参与方的实际排放超过了为其设置的基线,就必须购买相当于超额的信用以保证履行。

2.4.3 碳排放抵消型

抵消型(offset)排放权交易是用来抵消新的排放源的额外排放以及现存排放源的扩大排放。在该机制下,那些对新的或扩大排放承担责任的实体可购买等于现存的排放源获得的减排量。这种对新的或扩大排放要求抵消的规定是强制性的,而现存排放源是否进行减排是自愿的。实际上,现存排放源获得了等于据以计量其减排额度的基线的免费额度。对于新的或扩大排放源来说,其基线是它们不需要进行抵消的许可排放额度。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在空气质量低劣的地区为大型、新的和扩大的排放源设立了抵消排放的义务。

2.4.4 小结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基线和信用额度型及抵消型两种排放权交易类型中,基线确定的量等于上限交易型中所确定的上限量。然而,这三者还是有重要区别的。在上限交易型中,它是试图建立一个绝对的界限(如每年可排放多少吨污染物)来确定所有参与方可以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而基线常常是以排放率的形式规定的(如每单位产出可排放多少千克的污染物)。总体的可排放量是随着产出的变化而变化的。此外,在上限交易型中,在期限到来之前就将可排放额度分配给交易参与方,而其他两种类型是在某一期限届满后当参与方的实际排放低于基线的情况下才发放信用额度的。

议定书规定的排放权交易类似上限交易型,但不论排放权交易还是清洁发展机制和共同履约机制,议定书三机制都不是指在本国内实施减排行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境外减排”。在公约谈判过程中,发达国家缔约方提出率先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前提条件是允许其采取灵活的政策履约,这些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指其在境外采取的减排行动,因这种减排行动获得的减排额度单位应该可以进行交易。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基础是:基于温室气体本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对大气产生的影响都是一样的,而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即使采取同样的行动,由于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等,其所需的减排成本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减排成本差异成为了一种推动力量,推动了高减排成本的国家强烈要求允许其到具有低减排成本的国家实施减排行动以获得低成本的减排效益。可以认为,议定书三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的减排成本和路径的有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