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资源、环境与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经营就是要凸显生态环境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并将排污成本等环境问题的研究纳入会计学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加大排污成本等环境管理的力度,实现企业效益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这些充分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对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环境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有些环境损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该法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环境法规,如新环保法从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评、环境经济政策、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污收费、排污许可、环境公益诉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同时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按日计罚的严格规定。新环保法对企业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对排污问题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水”。中国是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可更新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更为严重的是,水体污染严重,如我国劣V类水质占总河长的14.9%,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19.5%。先污后治,亡羊补牢。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计划》(简称“水十条”),对江湖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市和村镇生活用水等提出了未来15年的治理目标。根据“水十条”,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到203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以水治理为代表的排污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与区域或相关企业的环境经营紧密相关的。2013年年末,浙江省推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行动。“五水共治”时间表分为三年、五年、七年三步。其中,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五水共治”给所在流域、区域或相关部门、企业提供了排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动力与机遇。截至2014年年底,浙江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万户,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在环境经营方面,要求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工业集聚区污水的集中处理与运营。浙江全省已规划新建、改造六大行业园区62个,对关停取缔和原地整治之外的企业,原则上要求全部搬迁入园,集聚发展。对搬迁入园企业派驻环保监督员统一监管,实行集中供热、集中处理污水,对造纸、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全口径监管等。
排污成本产生于工业化时代,经济新常态下的排污成本核算与管理只有与企业的环境经营相融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或者说才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环境经营相对于以往的环境管理而言更强调适应企业环境意识及文化的转变;进一步讲,环境经营就是从环境的角度重新思考原有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基于企业文化的环境方面的经营体制变迁。实践也证明,企业中任何一种环境成本管理工具(如排污成本的技术与方法等)的开发,通常都会遇到强烈的反对。只有那些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观体系扩展的企业才能推进环境成本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在企业文化对环境经营的影响方面,早在1975年Jaggi就阐述了文化环境会影响企业信息披露的现象,但未作深入分析;Zarzeski(1996)在对7个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断出企业规模、债务比率等市场因素和文化因素会共同影响财务信息披露,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表现。Joynt和Warner (1999)认为文化能对管理和组织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事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确定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及怎样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如果存在的话)。
有效地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控制其造成的消极的环境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环境污染。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使排污企业承担起消除由此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即将企业造成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企业为控制所发生的排污成本,必须加强排污约束和改善其排污行为,从而降低污染及其危害的程度。另外,为了强化排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将排污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的体系之中。因此,将排污成本、交易成本、文化成本等嵌入环境经营活动之中,就是将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和环境经营的竞争优势相结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同时,围绕环境经营的价值体系构建,可以寻求企业文化、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制度建设融合的发展规律,促进企业环境制度的变迁向更有利于企业与社会共享价值增值的方向发展。
一个经典的排污案件说明了环境经营与排污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要性(王天兰, 2009)。20世纪90年代中期,感光胶卷仍然占据着影像消费市场的大半江山。彩色胶卷的制作,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工厂排出的废水所含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几乎难以胜数。一家全球最大感光胶卷制造商柯达公司设在纽约州的工厂被当地环保组织起诉,指控其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许可外污染物,严重违反《清洁水法》。柯达公司则辩称,依据纽约州颁发的排放许可证,二十五种允许排放的污染物,严格控制在许可范围内,无一超标。一审法院据此驳回原告起诉,原告上诉,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受理二审。在此次审理中,联邦环保署出庭作证,就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作说明:根据《清洁水法》授权,污染物排放标准要由环保署制定。但是,制作胶卷的废水中,化学物质数以千计,根本不可能一一鉴定,更无法为其制定安全排放标准。现行制度规范的控制对象只能是那些已知毒性大,危害严重的物质。根据美国的法律,没有列入监控名单的污染物,只要遵守报告制度,随时服从新的排污标准,应当允许排放,柯达的水处理是达标的。二审法院认为,环保署的解释合理,理应得到尊重。所以维持原判,驳回起诉。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污染问题,但是强化企业的环境经营,从价值链整体的视角注重排污成本等的核算与管理,即通过末端工程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源头预防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是可以减少或杜绝污染排放的。
换言之,无论从承担应尽责任,还是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看,都必须实施排污成本管理,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环境法的全面实施,企业进行环境经营的驱动力越来越大,将环境保护活动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战略管理,减少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污染是环境经营的主要内容。而与此同时,企业开展环境经营也遭遇到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上国内对环境信息实行自愿披露原则,企业有动机通过减少披露,甚至不披露排污信息的策略来减轻环境经营压力,减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进程。产业集聚是产业升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江苏正实施“万企升级”行动、“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强化环境约束,加强环境成本管理,将排污成本逐步或完全内部化,有利于通过外部力量推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