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严肃现实。根据2007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在现有条件下,未来100年世界平均温度最高可能增加5.8℃,而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约20%~30%的物种有可能会消失。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面对能源短缺与环境制约的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将发展电动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的电动车已成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缓解能源与环境污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问题,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能源战略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先后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将其作为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然而,汽车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进程,要想从根本上推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硬技术”的进步,还需要与政治、文化、技术、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诸多“软性”社会—技术因素的协同发展。因此,本书旨在研究如何推动电动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协同发展。
本书共分为三篇:认识篇、分析篇和决策篇。其中,认识篇重点从认识电动车、全球电动车产业现状和我国电动车产业现状三部分的研究入手,使读者能够对电动车产业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分析篇则基于社会—技术转型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全面分析了在社会—技术转型背景下,电动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多维度特性,强调了在现有技术约束下,商业模式创新对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在电动车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使读者能够全方面地理解“硬技术”+“软技术”的深刻内涵。最后,决策篇则是在分析篇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社会—技术转型背景下推动多层次、多要素的协同发展,如何进行电动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本书由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资助出版,同时本书的部分研究成果来自2016年度上海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6692104000)。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尤建新教授、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毕晓航博士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两位表示深深地感谢。同时也希望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推进对该领域的认知。
薛奕曦
2017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