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七项原则
1.满足基本自然条件
物流园区选址必须首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约束,如气象、地质、水文、地形等。主要考虑的气象条件有温度、风力、降水、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如在风口建设物流园区有可能会加速露天堆放商品老化;物流园区是大量商品集结地,某些重量很大的建筑材料堆起来会对地面造成巨大压力,因而物流节点分布选址要求土壤要有足够的承载力;物流园区选址需要远离容易泛滥的河川流域与地下水上溢的区域,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此外,还应该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平坦之处,对于山区陡坡地区则应该完全避开,不宜选择狭长或不规则形状。
2.满足区域总体规划
区域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区域为实现经济、社会等发展目标,对土地开发利用、产业结构功能等进行的综合布局和全面安排。物流园区选址规划应从区域发展,尤其是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物流园区本身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满足物流用地空间的统一布局和统筹安排,促进地区结构、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3.布局城市边缘区
英国教授大卫·T.赫伯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亚区理论”,揭示了城市初级零售业、二级零售业、商务办公、娱乐和旅馆、批发和仓储、公共机构区等六个功能亚区的空间关系。由于影响城市结构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至今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所谓“亚区”,指的是功能集聚区,亚区理论表明的批发仓储业空间退化到城市中心区外围的结论,可以表明物流园区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发展趋势。
实践也的确如此,随着市区不断扩展,原来的城市边缘区成为市区中心,商贸、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在此集中,城市发展使用地日益紧张,传统仓储用地过于分散,不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大型物流服务用地因不断上涨的地价成本、对城市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大等而需迁往城市边远地区,这类地区土地因开发资源较好、用地充足、成本较低,便于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投资和未来发展。
4.选址靠近货物转运枢纽、交通主干道出入口和大型工商企业
物流园区在选址时应当尽量紧临港口、机场、铁路编组站,周围有高速公路网,园区内最好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这样既保证有充足的物流需求,又能解决好在这些枢纽内货物转运问题。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公路是配送中心供、配货的主要货运方式,靠近交通便捷的公路干道进出口便成为物流园区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道路网的通达性也会直接影响到运输效率,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物流系统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址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网分布、通行能力和交通管制情况。大型工、商企业是货物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物流节点生存的基础,因而选址紧邻工商企业,可以缩短运距、减少物流服务时间、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5.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劳动力条件
为了减少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应优先考虑将现有仓储区、货场改建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物流园区;尽量减小新开工程量,更不应“白手起家”。同时,物流业发展与当地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密切相关,物流园区选址要为相关工商企业发展留有余地。此外,随着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化的配送中心聚集在一起,物流作业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机械化处理设备,本地拥有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也是影响配送中心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无规模、物流专业人才供给少的地方规划和建设物流园区(尤其是现代物流园区)是不可想象的!
6.坚持绿色低碳,降低对城市生活干扰
缓解交通压力、减轻物流对自然环境和交通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物流园区选址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型物流园区,应适应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并坚持绿色低碳物流园区发展观,使得城市流通机能、道路交通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7.与地方特色和自身优势相结合
在物流园区选址规划中,除了要考虑一般性的区位原则以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非区位的原则和相关因素。例如,汕头市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充分考虑了当地保税区这一特殊的因素,将物流园区的布局尽量靠近和围绕保税区进行。2008年5月,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使钦州也站到了我国对外开放北部湾地区的最前沿,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排头兵,利用这种特殊的地缘与政策优势,钦州港口物流园区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