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量化分析投资行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市场有效性

市场价格总能够完全反映市场信息。一个市场如果能够正确地、完全地反映与价格有关的所有信息,就是有效的。更正式地讲,如果证券价格不会因为信息的披露而受到影响,则市场是有效的。进一步讲,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人们不可能通过信息分析和发掘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

——珐玛

2.1.1 市场有效的假设

对于市场有效性的起源及在金融领域的市场有效性表现,对于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各种正反对立观点、反驳,我们可以写一篇甚至一部专著来进行探讨,但这样的探讨写出来大家有没有兴趣看,是需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那么在这里,我们仍然要运用属于我们的方式来进行解读。

在我们的孩童时期,经常听家长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听老师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在无数次的学习与考试中发现,自己没有背过的唐诗一次又一次地考到;自己反复刷过的物理习题竟出现在考卷上;简单读过的政治原理在脑海中似是而非,好像有些印象,却又无法完整表述——于是,多年的学习生涯让我们明白:的确,风雨之后见彩虹,我们不能苛求不劳而获——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市场的有效性几乎是相同的。

但有时候,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些所谓的“天才”,他们并不是十分用功,也没有日复一日地伏案做题,他们只是上课认真听讲、适度做些练习题,他们打篮球、看电影、谈恋爱,但依然在高考这场战役中获得了胜利——在这个时候,你是否有过怀疑?学习的有效性真的存在吗?或是在某次重要的模拟考当中,一些本不太用功的同学因为正巧做过原题、蒙对了甚至是老师判卷出错得到了高分,这时候你是否会怀疑有效性的存在?

这些所谓的“天才”并非过目不忘,他们只是找到了适合的方法和角度;而在考试中走运的同学,不可能永远遇到这样的运气;可能是一道原题,但绝不会是整张试卷。这便是现实中市场有效性的体现。但市场有效性自身却认为自己的作用应当大得多:绝不会有高效的方法让你比身边的同学更有效率;在考试中你绝不会遇到原题或是判卷出错。

当我们把考场移到货币市场后,对于有效性的探讨仍然在继续,而且更甚。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浮动汇率映入人们的眼帘开始,各界学者就开始将市场有效性理论引入到市场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他们的眼中,汇率市场便是资产市场,那么这样的市场必定会满足市场有效性的设想:在这样的有效市场中,汇率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其形成具有随机性,变化具有随机性,在短期之内,汇率是波动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形式的随机性来判断市场的有效性。当货币汇率变动形式是随机的、不规则的时候,对于汇率走势的预测就变得较为困难,这时候市场的有效性表现得较为明显;相反,如果汇率的变动形式较为规律,或者波动相对较小,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过去的信息进行预测,这样一来,市场的有效性也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2.1.2 市场其实是无效的

也许我们可以从许多影视作品中获得一些收获,如我们极为熟悉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乾隆皇帝说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有这样一个经济学故事:有两个人来到闹市区散步,其中眼尖的人发现掉落在地上的百元大钞,正要弯腰去捡,另一个人却义正词严地制止了他,告诉他别捡,那一定是假钞,“如果是真钱,早就被他人捡走了,还能轮得到我们吗?”正当这两个人争论不休的时候,从后面来了一个乞丐,他顺势将钞票捡起来,到最近的饭店饱餐了一顿。这样的偶然看似不切实际,在闹市区捡钱更是难上加难,但无论概率有多小,总会有人在闹市区不小心将自己的百元大钞弄丢,也总会有第一个看到这张百元大钞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是你?

如果你打过网络游戏,那么你便知道网游当中的更新常常会出现bug,即使游戏官方及时修正,但这样的bug总会被一些人碰到,而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即使有所获利,官方也会显得十分大度——不再追究。

市场也是如此,发现问题的时候,市场的有效性总会去积极调节,但市场的滞后性的确存在,在修复市场bug之前,你是否能够在当前的市场上获利?例如,在股市中,如果你相信市场的有效性,那么股票的上扬或下跌便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所有的信息,于是你追涨杀跌,不去了解其他的相关问题,你的股价是最直接的表现,你只要一再修正自己的技术模型就可以了;但如果你相信市场的无效性,那么你就会在大盘上涨和下跌之外,也同样关心公司的小道消息、政策反馈,甚至是绯闻八卦,当公司的价值和股票价值相一致时,你便可以大胆买入,你的衡量标尺不再是股票的价格,而是股票背后公司经营的水平。

沃伦·巴菲特曾经告诉我们,他之所以没有去沿街乞讨,就是因为股票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如果我们都笃信无为而治,对于市场的有效性过于相信知识,那么大家在进行市场经营活动时便会放弃自己的自主权,而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有效性便失去了它的初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反,如果人们对市场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或者认为其效果是有限的,那么人们便会在市场中辗转腾挪、货比三家。达尔文说,物竞天择,同样在市场中,经济规律也更加青睐那些对市场积极把握、积极判断的人。

但这样一来,无形当中就出现了一种悖论:市场的无效性是凭借着市场的有效性来证明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悖论感到无所适从时,我们发现,与其说是对市场规律的判断,不如说是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人所进行的人性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在市场高度有效的基础之上依然保持自我的主观认识,那么市场的有效性便能够长期存在;如果我们消极地以一种随波逐流的态度进行市场生活,那么市场的有效性便一定会离我们远去。《圣经·新约》当中告诉我们,“神救自助者”,便是如此。

2.1.3 市场的异常异象

对于市场有效性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当影响资产价值的消息被公之于众时,价格就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最正确的方式做出反馈,并将反馈立即体现在价格当中。也就是说,在最初价格出现调整之后,并不会造成价格上的趋势性变化,或者价格的反转性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当前的市场上并不存在基础价值的信息,那么某种资产的供给和需求量之间的改变,对于价格并不能够起到改变作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才是王道,答题技巧、考前押题,或者是判卷老师的失误,都是不能指望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但就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中,一年又一年的高考之后,人们发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论断也存在着许多特例——许多学生紧跟老师、题海泛舟,最后却未能取得好成绩。有些人将其归结为智力,有些人将其归结为方法,更有甚者将其归结为人品……我想告诉大家,并非如此。

让我们来看看在市场这个大考场上所出现的一些特例。

在一些公司股票中我可以看到,许多绩优股表现平平,而一些三低股的平均市场回报率却让人喜出望外;在时间效应方面,如在证券市场上,一月份、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及下一个月的前四天,其市场收益往往会高于一般性收益,而每周的星期一其回报比率却比每周的任何一天都要差。

这样的市场现象也吸引了很多人去解释。例如,针对较为常见的“一月效应”,相关专家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当中的纳税行动导致一些利润并不可观的股票更容易被卖掉,而相对表现较好的股票则能够继续在手中长期持有,正是因为这样的年关,才导致了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解释的确合情合理,但我们并不能将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一个不同的解释,于是我们便将其归结为市场的无效性——当然并非真的无效,只是想以此来说明市场的异象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宏观或者仅仅通过微观去独立看待。

2.1.4 宏观反映微观,微观反映宏观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些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部分与整体。下面我们再复习一下:

第一,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的存在和发展互为前提。

第二,整体对部分起到了支配和统帅的作用,协调各个部分的发展。

第三,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有时关键部分的变化对整体的影响甚至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将市场环境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并在这其中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差异。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的微观部分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这是必然的、不可否认的。宏观因素对在市场中生存的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外部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

宏观因素,往往是那些可以较为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因素,如劳动就业的水平与失业率、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增长速率、国民经济当中的各类比例关系或货币的发行总量及发行速度……企业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积极辨认市场变化,并在经营过程当中做出更加迅速的调整,追逐着经济的洪流及国家的政策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情况下,宏观的环境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经济趋势、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生态自然等因素,虽然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但在某种联系之下又能够相互作用,或是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或是在不经意间使企业陷入危机。

而微观因素更强调的是个体的影响因素。一般企业会考虑当前的生产、供销等,它们更多地关注市场信号,并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地调节平衡。

所以,在投资行为中,你到底依赖的是微观还是宏观,其实很难界定,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