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心:开启一生的宁静与自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无物

文已经说过,无字的基本定义是不该有的都不存在,而该有的都还在,或是该事物的存在对我都没有妨碍。现在我们还要强化一个概念,就是圣贤写了那么多的经典,这些经典所谈的主轴是在内吗?什么是该存在的?什么又是不该存在的呢?要记得各教经典都是围绕在一个主轴上打转,那个主轴从正面来说是确立你的本心本性的存在,从反面来说则是要去除你的烦恼挂碍。然而这两者其实是同一件事,因为去除烦恼后所照见的就是本心本性,照见本心本性中的安宁后也就免除了所有的烦恼。因此,不论从正面反面来说,那个内在的主轴都是一样的。

了解了这个内在的心性主轴之后,你就更加明白什么是应该存在的,什么是不应该存在的。也就是凡是能洞见本心本性的知见与感觉都应该在,都叫无念,都叫无分别取舍,都叫正觉。而凡是能激起烦恼的知见与感觉都是妄见,都不应该在,都叫动念、都叫执著、都叫无明。

而无物也是一样,这个物字,虽然可以泛指世上的万物、万事,当然也可以指内心的感受、好坏知见等。然而若将物字往外解,那么无物岂不是要把世上的万物都消灭后才能达到吗?这是一种逃离当下的妄见,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说法。

经典所谈的主轴是心性,心性毕竟是内在的事,因此这个物字,应当往内来解释才对。那么无物的物指的是内在的哪个对象呢?这个物字指的是存在你内心中,那个造成烦恼的好恶分别的知见而已,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外物。无物是将你的分别知见改变成无分别取舍的正见后,使内心所有好坏的感受都变成对你毫无影响力,而不是把它们都消灭掉。

好比俗语常说的胸中必有一物,或胸中无物,或本来无一物,这几个“物”字指的都是一种内心的知见、一种内心的感受而已,而不是一个可以摸到看到的实物。又如《大学》中的“格物”更可以印证这个说法。《大学》修身以下依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们可以从“格物”这两个字放在“诚意”、“正心”之前,便可以确定它所指的必是心意内的物,也就是心意内的知见,而不是指外在的事物。

因为即使一个人再聪明,把外在的事物安排得再怎么巧妙,也不一定就是一个能诚意正心的人。不信你看世上那么多聪明绝顶的人,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利害得失掌握得恰到好处,但内心却狡诈得很,这不是很常见吗!可见即使格透了世上万事万物,与诚意正心又何干呢!必要格正了心中的知见,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这点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早就点明了朱熹的错误(朱熹把“格物”字解为穷究世上的万物),只是曲高和寡,没有被采用罢了。

人们的情绪起伏就是一种能量的起伏,而若是单纯地看着能量起伏的本身,那就像水流的起伏一样的自然,并不会带给人们烦恼痛苦。只是当人们的内心对这股起伏奔动的能量起了分别好恶的知见时,痛苦就在内心中发生了。

那么无物是要无什么呢?那股不停变动的能量,正是你的生命与心性的所在,它本来应该存在,不仅没有拿掉的必要,而且即使想拿也拿不掉!而攀附在上面那个分别好恶的知见,才是带给你烦恼的原凶,只有它才是该格除、格正的物!因此无物指的是格除、格正内心中那个攀附在气血上分别好恶的知见而已!

所谓觉悟就是了悟自己内心中的所有真相,在一个觉悟者的正见中,内心能量的真相本来没有这些好恶分别的“物”存在,因此不论它怎么变化、怎么来去起伏,在任何气血变化下,都可以悠游自在了无牵挂。因此六祖惠能用“本来无一物”来表达自己照见内心气血了无攀附的真相。而神秀并未悟透自身气血的真相,只要内心气血一动,依然还攀附着分别好恶的知见,因此气血起伏变化,就必须要用“时时勤拂拭”的办法,才能使它恢复原来的平静。这两者一个是直悟性命真相的高手,一个是在妄见中勤拂拭的高手,这个看似微小的差别,使得神秀与觉悟擦肩而过,而惠能则成为禅宗六祖,良有以也。

现在你可能已经发现,不管是无也好、无念也好、无对待也好、无物也好,都是在指同一件事。是的,可别讶异,还不只是这样,连下面几个即将要解开的名词,也是在完全一样的主轴上所立论的。自古英雄一条心嘛,本来无二论的,只是为了度化各种悟性的人们,而多设方便之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