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玩,可不是瞎玩
每个家长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曾在很多场合问过很多父母,没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工作,是做家务。大家喜欢做的事情要么是去旅行,要么是看电视剧,都是和休闲相关的。没人喜欢辛苦和无聊,追求快乐就是我们的本能。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最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讲也是一样,在玩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收获开心的体验。
·玩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
很多人认为儿童的玩耍是无意义的,只是成长过程中对时间的消耗。其实不然,玩就是学,学就是玩。孩子整个成长发育的过程,都是通过玩来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的。玩耍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以下五个方面:
三个孩子在盐疗馆玩矿物盐。
① 身体的发展。随着孩子生理上的发育,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手眼平衡及肢体协调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 认知的发展。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活动空间的扩大,尝试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多方位感受世界。
③ 语言的发展。孩子通过与抚养人的交流互动,慢慢了解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学会一些新词汇,构建句子,逐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并且将语言的表达与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慢慢联系在一起。
④ 社会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亲密社交、外部社交,逐渐体验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角色构建。
⑤ 情绪的发展。我们逐步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提升社会情绪智能,了解培养社交规则等,也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达并处理这些情绪。
这五个方面是衡量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与否的一个参考值。所以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去考虑到玩耍本身是否符合孩子现阶段身体的发展能力,认知的发展能力,语言的发展能力,社会性的发展能力以及情绪发展的能力,也可以思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是否在这几方面对孩子进行了相应的引导。比如期待6个月龄的小宝宝能参与到大孩子们的踢球游戏中,显然有些太强人所难,即便家里有多个子女,这样同步的统一和期待都是不恰当的。
亲子陪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尊重并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玩耍。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大玩家”
说到玩,对于孩子来说是天赋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刻意练习的技巧。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用这四种方式进行玩耍和游戏。
1.想象游戏: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角色扮演过程,包括过家家,变魔术,捉迷藏,无中生有等。孩子的空间意识发展以后,这些不停切换距离的游戏是反复玩都不会腻的。
2.建构游戏:比如说拼图,搭积木,堆沙盘,做空间上的堆叠,都属于建构方面的游戏。
3.创造游戏:涉及到孩子的创造力,包括涂鸦,画画,做手工DIY,玩沙子泥土,随着音乐自由摆动,哼小曲,舞蹈,甚至表演,这些都是属于孩子创造性发挥的玩耍类型。
4.体育游戏: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随着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而去适应相应阶段的游戏,包括滑滑梯,玩摇铃,荡秋千,跳绳,骑小车,球类运动,还有丰富的户外活动。
这几种游戏形式经常相互穿插,一起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发育过程。或许某些游戏形式或者某种游戏类型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孩子玩耍的主旋律,但是并不代表孩子的玩耍方式是单一的。玩耍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孩子的身体发育、认知、语言、社会性及情绪等多项能力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和深刻。
·玩耍,就像爬楼梯
父母都希望能够在孩子相应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刺激和积极的引导。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随着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适合孩子的玩耍方式也呈纵深向发展,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
第一个台阶:练习性阶段(0~2岁)。
主要表现为动作的重复再现,推倒重来。很多小宝宝特别喜欢扔玩具、推积木、搞破坏,除了获得关注、寻求与大人的互动以外,就是在通过一遍遍的扔掉捡起去探索和了解:为什么球会掉?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扔得很远?为什么皮球掉到地上会弹起来,而碗掉到地上就碎了?成年人世界里的客观规律和物理常识,对于孩子来讲都是要通过玩耍中的重复体验去了解和发现的。牛顿不也是因为被苹果砸到头,才发现万有引力的吗?所以,成人看起来是孩子停留在无聊的重复游戏中,很可能真相是孩子的小脑袋正在飞速思考并理解着世界。与其制止和约束孩子的玩耍,不如提供安全的环境和玩具,陪孩子玩个够。
第二个台阶:象征性阶段(3~6岁)。
主要表现为模仿游戏,角色扮演。进入幼儿期、学前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阶段,与各项能力飞速发展同步的是有了更多模仿和互动的需求,学习做大人。孩子对于社会规则的理解、对生活常识的学习都来自于模仿,去复制并演绎成人的言语行为和社会表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适合借助动画片或者绘本中的情节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用角色扮演、假装游戏的方式来给孩子进行二次演绎。比如我女儿很喜欢的一本书叫《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本书中的小女孩就在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的时候接待了家里的客人。某天放学之后回到家,家里只有女儿和我,我对她说:“小千,妈妈来当阿姨,你来当小主人,阿姨来你们家做客啦!”话音刚落,女儿就像模像样地拿出了水果玩具和纸杯,然后对我说:“阿姨好,阿姨请坐,阿姨请喝茶,阿姨我们来玩玩具吧。”她把我想象成阿姨,把自己想象成书本里的小女孩。我还会回应她:“谢谢有礼貌的小宝贝,可惜阿姨的水有点烫,方便帮我晾凉吗?”女儿还像模像样地说:“阿姨抱歉,我给你换一杯温水。”就这样一个游戏,小朋友就知道了太热的水不方便招待客人。比唠叨更管用的是游戏,不需要家长再去说教社交礼仪和接人待物之道,玩耍中便引导了孩子的社会行为。
第三个台阶:规则性游戏(7岁以上)。
主要表现为有逻辑性的复杂游戏。孩子会对很多复杂的游戏,包括策略、竞技类的玩耍和互动类型更为偏爱。如果跟孩子玩推理、逻辑、悬疑的游戏,会发现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情绪技能发展更加成熟。进入青春期以后,玩耍类型转向竞技和社会交往等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