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眸长路 由大到强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准确起点,现在已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关村和园区打造的成百上千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一直在澎湃向前。企业发展方向和管理是与技术创新相同的热门问题,联想和华为在不同时期的经验已悄然成为创业人需要借鉴的经验,甚至是刻意模仿的样板。

作者陶勇写的《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有价值。1954年,“一五”开始实施156个重大项目,造就了第一批国企,其中也包括电子工业的电子管厂(774)、有线电厂(738)和无线电器材联合厂(718)。但要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还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摸索,需要实践,需要解决。回顾联想和华为创业的经历,总结、评说当然十分必要。

作者选定了产业链、管理实践、行业竞争力、品牌建设、国际化能力、文化程度、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在自己多年积累的有关两家企业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回顾和对比。当然必不可少的是直接分析比较柳传志和任正非——两个人的经历、决策和成就。有意思的是他们两家早年在电话交换机的开发上就有交集,华为做大了,而联想在势头正猛时却人为放弃了。现在两家又在智能手机上并肩发展,领军产品、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都是对比的“数据”。

30年来联想和华为与其他高科技企业一起,好似乘上了高速列车。经验也好,教训也罢,大都只是在一段时间里,在自家范围内讨论、总结,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进入下一阶段。生存就是道理,发展才是实力。科技开发的方向,技术加工的组织,市场销售的占有,人员队伍的管理等,都是相互交错相关的问题。华为经历过的“活下来”是一种“金科玉律”。而在外界,媒体或是客户似乎总是突出华为的产品开发、联想的市场贸易。

我以为,不管是对这两家企业的人士,还是刚刚开始创业的人士,以及管理部门制定政策,这本书都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1940年,英国人创造了防空指挥中心的概念,用雷达加电话组织了“空战数据流”。他们用人工摆放的模型,在“桌面”上布置了敌我态势,以少胜多,打败了希特勒的轰炸攻势。那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但是有了系统构成和人工队伍的组织思路,就形成了“软实力”,形成了智能构成,形成了战斗力。

今天,网络的能力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装备,给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人的组织依然是根本要素,文化底蕴也是任何企业所不可轻视的。从书中列举的上百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企业是什么。企业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的集群生存,一步差错就可能遭遇失败。任正非正是从这种生态中穿越而出的,因而他个人面对辉煌的发展目标时,也保持更多的谨慎。华为有许多进击方向,其中芯片战略在艰难中默默无闻起步,直到欣欣向荣。

30年,讲述两个龙头企业,“强大”可谓名副其实,是一本认真的作品。当然30年的经历,绝非一册书能够全面完成的。三年前,中关村的百位大咖推荐了604册图书,结果前100册书中仅有23册属于本土创作,前30册中只有1册是本土著述。虽然我们的新闻多、案例多、材料多、文章多,媒体和论坛热热闹闹,可认真组织论著却较少见。

在打造优秀创新企业的时候,也应当打造优秀专业图书。当前“口述历史”异军突起,无论是老一辈的科技人员,还是中关村创业者的回顾,与大家创造的成就相比都显得单薄。张爱萍将军曾呼吁航天人都来写,对电子人也理应如此。

写书,在计算机时代依然是艰苦的劳动。9个月时间,陶勇完成《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十分不易。更希望几年之后,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讲述和对比之中来。

《溯源中国计算机》作者、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原秘书长 徐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