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高情商就是用辩证思维让对方信服
谨言慎行,才能走得更远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人们之间之所以产生矛盾和纠纷,都是因为说话不恰当导致的。倘若我们都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该说的话不说,该说的话三思之后再说,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烦恼。古人教导我们,君子三缄其口。即便不是君子,我们为了能够拥有和谐的生活,也应该三缄其口。归根结底,嘴巴应该在脑袋的思考之后再做出反应。否则,一旦嘴巴先于脑袋行动,就会在无形中埋下祸患。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如此之快,等到我们真的意识到应该闭口不言时,往往已为时晚矣。真正谨慎的人通常是少说话,多做事。不管什么时候,做都比说更重要。也许口舌的灵活能够帮助一个人暂时获得想要的东西,但是长久下来,行为会验证人的真心。只有求真,求是,做人才能踏实长远。
为了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完成千秋万代的事业,长孙皇后和其兄长孙无忌,竭尽全力,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后来,李世民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国力也越来越强盛。为了报答长孙皇后的情分,李世民提出要封长孙无忌为当朝宰相,官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要赏赐给长孙家数不尽的金银珠宝,让其享受荣华富贵。然而,长孙皇后劝阻唐太宗:“臣妾感激不尽,但既然我长孙家已经出了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就不能再出高官。恳请圣上不要忘记汉朝的教训,吕家之所以遭受灭顶之灾,牵连百姓,就是因为得权得势,野心勃勃。臣妾恳请圣上,万勿提拔长孙无忌为丞相,别人都比他合适。”不承想,唐太宗感念长孙皇后的夫妻之情,也记着长孙无忌的搏命相助,依然坚持封长孙无忌为宰相。眼见无法改变唐太宗的心意,长孙皇后只得做通兄长长孙无忌的工作,让他千万不要接受唐太宗的美意。长孙皇后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她谨言慎行,并且勒令家人也谦逊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勾践忠心耿耿,尽全力辅佐勾践执政。就这样,他勤勤勉勉,辛辛苦苦地为官二十年,无数次为勾践出谋划策,与勾践一起渡过难关。后来,越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直到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召开诸侯会议,此时范蠡抓住机会,强烈建议勾践借此机会出兵伐吴。这一仗,勾践大获全胜,还俘获了吴国的太子友。自此,吴国元气大伤,于数年后被越国消灭,吴王夫差也自杀了。自此,勾践一雪前耻。随后,范蠡协助勾践一鼓作气,称霸中原。此时,原本是尽享太平,也到了功高劳苦的范蠡享受之时。不承想,范蠡恰恰意识到危险逼近,因而收拾身家细软,带着家人悄无声息地离开国都,隐姓埋名,不再出现。在离开勾践之时,范蠡曾经劝说当时和他一起为勾践效力的文种离开,并说“兔死狗烹”。遗憾的是,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谏,贪恋荣华富贵,最终被勾践处死。
在第一个事例中,很多朝代的皇亲国戚在皇帝建功立业之时,都是左膀右臂,为皇帝尽心尽职。然而,在皇帝的地位日渐稳固后,渐渐得势的皇亲国戚却萌生造反之心,导致皇帝感到岌岌可危,不得不斩草除根。这样的结局,显然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为此,贤明的长孙皇后力谏唐太宗,为其哥哥长孙无忌辞官。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又做通哥哥长孙无忌的思想工作,才能得以成功辞官,也保全了一家老小的安乐生活。不得不说,长孙皇后的谨言慎行是有先见之明的。在第二个事例中,范蠡对勾践可谓有功之臣。然而,在勾践消灭吴国、称霸诸侯之后,范蠡却敏锐地感觉到危险在逼近。果然,在范蠡隐姓埋名地出逃之后,文种被勾践处死了。不得不说,范蠡的谨言慎行是充满智慧的,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明智之举。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直爽直行。殊不知,直爽虽然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性格,但是却很容易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语言有的时候就像刀子,一旦扎在他人的心上,即使拔下来也会留下伤痕。那么,我们为何不在伤害之前,就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犯下无心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