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
在单调而广阔的齐鲁平原上,哪怕有一小片低矮的丘陵敢于站起来,也会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我们进山的时候,夕阳正从厚厚的云霾中努力探出头,一会儿露出半圆,一会儿像一弯新月。绕过城顶山,向上攀登到山腰,就能看到两棵树。一棵是银杏树,另一棵也是银杏树。左边的是雌树,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银杏果;右边的是雄树,从树根处又长出一丛丛细嫩的新枝。两棵树均高30余米,雄树树干周长5.2米,雌树树干周长6米,相距不过数米,虬曲苍劲,枝柯交错。这两棵银杏树位于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镇孟家旺村。
从这里极目远望,到处都能看到真实而残酷的历史。西北方是齐长城的遗址,依稀可以分辨出拱起之处,东北方是1943年日军围攻国民党113师的战场。山顶上还能看到玄武岩垒砌的墙基,这里曾是捻军扎营的地方。
真实的历史几乎湮灭,虚幻的传说依然流传甚广。相传,这两棵银杏树是孔子在2 500年前手植。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公冶长在此地结庐隐居,孔子是过来看望女儿女婿的。这两棵树真的是孔子手植?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个传说为古树增添了“仙气”。两棵树的树干和树枝上缠满了红布条,那是周围的人们过来祈愿时留下的。可是,孔子带着几位弟子周游列国,大致的路线是朝西走,到过卫国、郑国,困于陈、蔡之间。他是什么时候东游至当时属于莒国的安丘的呢?两棵银杏树的东侧有一座公冶长书院,相传是公冶长读书之处。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安丘县志》所载,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安丘知县陈文伟路过此地,看到公冶长书院“四壁俱废,一址独存”,始重修祠堂,后又数次重建。书院所存石碑中最早的是明代的,字迹已不可辨识,还有一碑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所立。公冶长书院最早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论语》中只有一句话提到过公冶长,史上真有其人?
我问当地人,但没有人能告诉我确凿的答案。淳朴的山民笑着摇摇头,热情地请我品尝刚刚摘下来的栗子。我们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还不如这两棵树。这里看似安谧祥和,实则地势险要,可以西入群山、东出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棵银杏树能够历经兵燹依然保持完好,是个奇迹。我有无数个问题想问。一阵风吹来,银杏树沙沙作响,它们同情地看着我,像看一个迷路的孩子。
假如传说是真的,那么当我摩挲着这两棵银杏树粗糙的树皮时,冥冥之中,我可以和孔子的手相触。假如中国的历史以3 000年大略而计,30年算一代人,那么每一代出一位代表,只要100人就能讲完中国的历史。这100个人站成一排,也不过50米长。这100个人坐在一起,坐不满一间大一点儿的教室。每一代中只要有一个人专心讲述他们那一代30年的故事,我们就能拥有一份相当完整、生动的历史记录。
可是,那么多的往事,为什么都随风远逝,荡然无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