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用来监测生活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情况。当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一般家庭必须支出更多的货币才能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相反,当消费物价格指数下降时,人们可减少支出的货币量。认识消费物价指数,对人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水平变化状况及政府相对于指数变化而采取的政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旨在增加人们收入水平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标参考价值。

2.2.1 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原理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当美国劳工统计局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时,要使用成千上万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数据。为了说明如何编制这些统计数字,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两种物品——汉堡与上衣,如表2.5所示。

表2.5 消费物价指数及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表2.5讲述了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基本原理。表2.5中,2008年是基年。这一年,一篮子汉堡和上衣的费用是8美元。因此,各年的消费物价指数等于各年的一篮子物品价格除以8美元并乘以100。2008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00,2009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75。这意味着,2009年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是基年的175%。换个说法,基年价值100美元的一篮子物品在2009年值175美元。同样,2010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250,表示2010年的物价水平是基年物价水平的250%。

【知识链接】

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的CPI的篮子里有什么?当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消费物价指数时,竭力想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每一种物品的多少来对这些物品与劳务进行加权。这些被选进篮子里的主要物品与劳务有:①住房,它占普通消费者预算的43%,这个项目包括住所费用(33%)、燃料和其他公共服务(5%),以及家具和维修(5%)。②交通,占有17%,包括用于汽车、汽油、公共汽车和地铁等的支出。③食物和饮料,占15%,包括在家消费的食物(8%)和在外面消费的食物(6%)以及含酒精的饮料(1%)。④医疗、休闲活动、教育和通信,大约各占6%,这一项包括诸如大学学费和个人计算机等费用。⑤包括衣服、鞋和首饰在内的服装占消费者预算的4%。⑥其他物品与劳务,如香烟、理发和丧葬费支出。

(本案例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2.2.2 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物价指数是计算通货膨胀率、反映消费者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变化的更好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通货膨胀率=(当期CPI-上期CPI)÷上期CIP×100%

这样,对表2.5进行核算,可以得出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是75%,2010年是43%。

2.2.3 消费物价指数(CPI)存在的问题

消费物价指数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费用的变动。换句话说,消费物价指数是要确定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变,收入应该增加多少。但是,消费物价指数并不是生活费用的完美衡量指标。这个指数有3个受到广泛承认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称为替代偏向。当价格年复一年地变动时,它们并不都是同比例变动的: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对此的反应是少购买价格上升相对较快的物品,多购买价格上升较慢甚至是价格下降的物品。这就是说,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如果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假设一篮子物品是固定不变的,就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从而高估了从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费用的增加。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设想在基年苹果比梨便宜,因此,消费者购买的苹果比梨多。当劳工统计局编制一篮子物品时,它包括的苹果就比梨多。假设下一年梨变得比苹果便宜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自然是多买梨少买苹果。但劳工统计局在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时仍在使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实际上就是假设消费者仍然购买和以前同样数量而现在变贵的苹果。由于这个原因,消费物价指数所衡量的生活费用的增加要大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

第二个问题是新产品引进。当引进了一种新产品时,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为了说明原因,考虑一种假设的情况:假设可以在提供各种物品的大商店的100美元礼品券和物品价格相同但选择范围有限的小商店的100美元礼品券之间做出选择。你会偏好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品种更多的商店。实际上,可选择范围的扩大使每美元更值钱,这对经济进步同样适用。当引入新产品时,消费者就有更多选择,每一美元也就更值钱了。但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它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美元价值的增加。

再来看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了录像机后,消费者可以在家里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虽然这不是在大屏幕前看首轮放映的电影的完全替代品,但在自家的房间看一部老电影是增加消费者消费机会的一种新选择。对于任何既定的美元量而言,录像机的引进使人们的状况变好;反过来说,为达到同样的福利水平要求的美元量少了。一个完美的生活费用指数应该能够反映出录像机的引进所带来的生活费用的减少。但是,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因录像机的引进而下降。最终,劳工统计局调整了这一篮子物品,将录像机包括在内,而且改动后的指数也反映了录像机价格的变动。但是,与最初录像机引进相关的生活费用的减少从不反映在指数中。

第三个问题是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变差,那么,即使该物品的价格保持不变,一美元的价值也下降了,因为消费者支付同样的货币量得到的物品质量却变差了。同样,如果一种物品的质量逐年上升,一美元的价值也就上升了。劳工统计局尽其所能地考虑质量变动。当篮子里一种物品的质量变动时(如从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种车型马力更大或更省油),劳工统计局就要根据质量变动来调整物品的价格。实际上,这是力图计算一篮子质量不变的物品的价格。尽管做了这些努力,但质量变动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质量是难以衡量的。

关于这些衡量问题有多严重以及对此应该做些什么,在经济学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几项研究的结论是:消费物价指数每年高估了1%的通货膨胀。针对这种批评,劳工统计局采取了一些技术性变动以改善CPI。许多经济学家相信,现在这种偏差只是以前的一半。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政府计划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例如,社会保障领取者每年补助的增加就与消费物价指数相关。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修改这些计划,如通过减少补助自动增加的数量纠正衡量中存在的问题等。

2.2.4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名义GDP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现期产出,而真实GDP是按基年价格评价的现期产出。所以,GDP平减指数反映了相对基年物价水平的现期物价水平。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为了判断物价上升的速率,既要关注GDP平减指数,又要关注消费物价指数。通常,这两个统计数字说明了相似的情况,但也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别,使这两个数字不一致。

第一个差别是:GDP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例如,假设由波音公司生产并出售给空军的一架飞机的价格上升了,尽管这架飞机是GDP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篮子中的一部分。因此,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中的物价上升了,但消费物价指数并没有上升。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沃尔沃公司提高了其汽车的价格。由于沃尔沃汽车是瑞典生产的,所以这种汽车并不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美国消费者购买沃尔沃汽车,所以这种汽车是普通消费者一篮子物品中的一部分。因此,像沃尔沃汽车一样,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反映在消费物价指数中,但并未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中。

当石油价格变动时,消费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之间的第一种差别特别重要。虽然美国也生产一些石油,但美国用的大部分石油是进口的。因此,石油和汽油、燃料油这类石油产品在消费者支出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在GDP中的比例。当石油价格上升时,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的速率比GDP平减指数要大得多。

第二个差别反映在如何对各种价格进行加权以得出一个物价总水平的数字。消费物价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劳工统计局只是偶尔改变这一篮子物品的构成。与此相反,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因此,用来计算GDP平减指数的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自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当所有价格都同比例变动时,这种差别并不重要。但是,如果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变动量不同,人们对各种价格加权的方法对整个通货膨胀率就是至关重要的。

【补充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许多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提出的,他也因此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库兹涅茨在题为《国民收入》的一篇论文中认为,国民收入一词可以从三种不同角度下定义:一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二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协作生产这些产品和劳务所取得的收入;三是指这些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具有双重身份的居民从他们的收入中消费的商品和劳务。

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精心设计出来了一套估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及理论原理。这种核算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相互联系的产品流量和收入流量)组成的一套定义性恒等式构成的。这套恒等式虽然不是一套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理论结构即宏观经济模型,但由于它提供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运动过程的全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用具体的事物以直观的形式例解了抽象的理论分析中出现的经济变量,因而理解它的设计方法和原理,不仅对于理解后面各章的内容,特别对于从理论联系政策的角度,理解政府政策措施的机制(有关变量的相互作用原理)和效应,都是十分有用的,并且这一体系成为了宏观经济学模型及预测的基础。

从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一般伴随着对有关变量的经验数据的测算或估算。例如,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创者之一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在《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65年)和大约在17世纪初写成的《政治算术》等论著中,声称他不采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语进行思辨式的议论,相反地采用了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诉诸人们的感觉的议论,借以考察在自然中可见的根据的原因,至于那些以个人的容易变动的思想意见、胃口和情绪为依据的原因,则留待别人去研究。”配第不仅考察了一国的人口、财产和劳动收入同该国的财政收支的关系,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提出了作为财富之母的土地上的生产物,是由作为财富之父的、更有主动作用的劳动生产出来的论点,揭示出一种商品(如谷物)的一定量与铸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谷物和白银的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等科学的论点,配第在《献给英明人士》中还估算出当时英国的全部财产价值大约是2.5亿英镑,这些财产每年产生的收入大约是1500万英镑,估算出英国的年支出大约是4000万英镑,指出支出超过财产收入的2500万英镑是靠人民的劳动收入来提供的。这实际上可看作是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的第一次估算,即把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包括租金收入)之和作为国民收入,并用国民消费支出来表示国民收入的去向。

重农学派创建人魁奈医生的《经济表》作为抽象的宏观经济模型,表达了均衡地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需的条件。魁奈在阐述《经济表》的其他有关论著中,实际上是把简单再生产模型作为基点,进一步论述了实现扩大再生产和出现缩小再生产的情况,并相应提出其促进法国富强的政策处方。魁奈在其理论分析中使用的数据,虽然属于例解性质,但其中使用的变量,显然是以法国当时的国民经济的具体情况为背景的。

在本世纪,正是经济周期问题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为了对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做出预测,推动了对国民收入进行核算的工作。1920年在美国建立的民间研究机构国民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在美国制度学派创始者之一米切尔的(Wesley C.Mitchell,1874—1948)主持下进行了美国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米切尔运用他倡导的经济统计方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米切尔开创的国民收入估算工作。

1932年根据美国参议院决议,美国商务部承担了估算国民收入的产业来源和在各种形式的收入之间的分配。作为官方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美国商务部在NBER的专家配合下,1934年出版了《国民收入1929—1932年》。在这部著作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的概念,即从生产的角度描述国民经济在一年间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但这里估算出的国民收入,是从参与国民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的各生产要素的收入汇总而成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当时可供利用的资料的限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通论》不仅加速了国民收入核算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它的发展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出于战争期间物资动员和经济管制这两种需要(如为了拟制重整军备的计划,美国政府必须知道,根据美国的生产潜力,可以动员多少人力物力,从民用生产转入战备生产;在资源用于生产军火以后,人民的收入超过民用消费品的供给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究竟有多大等),迫切需要有关GNP的统计资料,因而美国商务部从1941年起开始编制GNP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英国战时内阁服务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编制出第一次英国官方估算的国民产品(National Product)和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的资料。在英国战时内阁工作的凯恩斯在其《如何筹措战费》(1941年)一书中,根据英国在GNP生产方面的潜力,结合军用、民用的总需求,测算了私人消费需求超过民用商品供给会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提出了实行配给制和物价管制以及动员人民购买战时公债以消除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的综合性对策。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普遍推广。1986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编印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即人们通常所称的SNA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在美国,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收入和产出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由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定期在网上进行公布。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开始采纳SNA体系,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的统计指标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运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可得到一系列描述经济状况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理论分析和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