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夏(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岑参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秋来唯有雁,尽不闻蝉

首秋轮台

唐·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释

首秋:初秋之意,为阴历七月。

异域:指西域。

轮台:为北庭州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具体位置至今未得确定。

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

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

毡墙:毡帐之围墙。

毳幕:毡帐。毳(cuì):鸟兽的细毛。

膻(shān):羊等牲畜的腥臊气。

简析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身在异域的阴山西面,轮台孤城位于浩瀚的沙漠边。秋天只见到雁行,夏季还没有结束就听不到蝉鸣。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秋打湿毡墙,秋风把牲畜的腥臊气吹进帐篷。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在边境无所事事已经过去三年。

这首诗描绘初秋边塞景物,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开头两句写边地荒远苦寒,起调极为沉重。

诗的三、四句从时间落笔,其所见所闻证实边地苦寒。

诗的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写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点染秋景气氛,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

诗的最后两句仍从地点时间两方面来写边塞之远,戍边之长,环境之苦。秋日又至,家乡万里,归去无期,思念家乡心切是不言而喻的。因而这两句实为诗人之所感。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以及诗人首秋所见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岑参42岁,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公元756年秋,岑参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第二年,岑参回到内地凤翔,经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根据上述时间推算,岑参作《首秋轮台》之时,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内地之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却似总结西域生活一般,使人读之,马上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名家点评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中四句历尽苦辛。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毡墙”二字乃《乌孙公主歌》中语,不得为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