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远向西望黄河的源头。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厘米或264厘米,约等于2.3米或2.6米)。
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不度玉门关:吹不到玉门关这个地方。玉门关的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全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展露出盛唐时期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出远远向西望去的诗人,看到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如同流入白云中一般。“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怀抱中巍然屹立。此时,羌笛声响起,吹奏的恰好是《折杨柳》,这乐声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代有临别时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后来,诗人用豁达的语调说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没必要总是吹奏哀愁的《折杨柳》曲调,本身玉门关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儿有杨柳可折呢?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而是说怨也没用,这里的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背景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分别写诗让诸伶去唱,王之涣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清·章太炎:《凉州词》为“绝句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