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规划的背景
首先来讨论一下“十三五”规划的整体经济背景,那就是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从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为转型时期由注重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注重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核心任务在经济方面体现为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要探讨“十三五”规划的背景,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涵义及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如果展开来进行研究,那么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整体经济背景将会十分复杂,例如,在《2015政策热点面对面》中我们谈到过的资源能源制约增强、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之外,还包括其他很多因素。对此进行总结,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大经济基础:经过30多年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已经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36年增长174.6倍,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5.4%;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27.02倍,年均增长率为9.7%(如图1-1所示)。从我国经济规模在世界排名看,我国经济逐步攀升,到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继续快速发展,目前稳居世界第二,且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2013年我国GDP达到92403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12.3%;同期美国GDP为168000亿美元,超出我国81.8%,不足一倍,而日本为49015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已经由GDP高于我国,降为仅及我国一半左右。
我国工业产能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21.22%,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工厂”,201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1392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多数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至2012年底,我国有220多种产品在全球排名第一。而服务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14年增加值达到30673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37.3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0.7%。同时,从2012年起,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图1-1 1978~2013部分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4年数据来源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急迫的转型压力:传统经济模式缺点突出
虽然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经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和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这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低价格,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的产品尤其是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出口迅猛增长,背后的基础正是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力,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中国产品竞争力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低价格优势,其来源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包括低成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低价格要素和对环境污染成本的忽略。同时,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许多企业只能维持微利,只能依靠不断扩大销售量获得足够的利润,前几年曾经在媒体广为流传的“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新闻正是这一问题的反映。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弱,一旦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企业将会因为产品价格下降,无法维持利润而陷入困境。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型企业所受的影响特别大,部分原因即在于此。另外,这种竞争力模式对于要素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一旦要素市场发生变化,它便容易陷入困境。
我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当前阶段,我国企业中真正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还比较少,多数企业依然处于传统价格竞争力模式阶段或者主要是培养核心竞争力阶段。其实,造成我国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普遍缺乏各自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技术支撑的竞争力往往是比较脆弱的。未来发展阶段,企业必须依托技术创新,慢慢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企业才具有与国外知名企业抗衡的实力。
二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导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失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投资所占比重过大,最终消费率不高。当然,投资作为政府可控的经济调控手段,能够在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平稳着陆,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但是,过犹不及。如果长期依赖投资维持经济增长,会扭曲正常的“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影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49.8%,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造成最终消费率比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居民没有那么强的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GDP增长速度,表明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偏低。虽然最近几年,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速,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均收入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到合理水平。其次是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导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出来,而企业大量生产的东西,却非消费者所需。大家可能对海外代购并不陌生,新闻中也不断报道国内游客在香港、日本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大量采购的情况,甚至马桶盖都成为抢手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这些游客,而是要深刻反思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突出矛盾,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品质和差异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企业还停留在提供低成本、标准化产品的阶段。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因。
(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我国经济带来重要影响。与“十二五”时期相比,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新的变化。大致来说,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全球经济形势将不断复苏,但是复苏势头低于预期,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尽管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9个年头,到目前为止,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但是,整体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全部消退,全球经济依然受其拖累。未来若干年内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但是难以回升到金融危机前的平均速度,进入一个低速增长阶段。
在发达国家方面,整体呈现逐步复苏的趋势,预计在“十三五”期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较高水平,但是另外部分国家估计难以全面复苏。而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10月初联合发布的《2015/2016年全球监测报告:在人口变化时代实现发展目标》一文中,认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比2014年有所下降,达到3.1%,这一数据将低于2012年的水平。未来几年,估计这一低迷趋势将依然持续,虽然可能会比前两年有所提高,但是依然难以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从不同国家看,发达国家将呈现分野。美国虽是金融危机发端国,但是其经济规模大、产业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市场体系完善,因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负增长的局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4月的预测,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1%,6月则下调至2.5%,尽管如此,这一增长率仍然略高于2014年。综合来看,未来美国的经济将继续复苏,但是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很难达到很高的数字。欧洲也呈现出分化的情况,在主要经济体中,英国情况表现最好,而欧元区则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英国的经济体系与美国类似,产业、区域和金融结构等相对较为均衡,因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英国统计局于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增长率达到2.6%,同年3月则修正为2.8%,为2006年以来最高数字。欧元区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如2014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9%。其中深陷欧债危机的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负增长。考虑到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台高筑、较高的失业率,以及较高福利水平导致的经济效率较低等诸多问题,未来欧元区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是短期内很难真正复苏。
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未来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新兴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印度和中国发展情况较好外,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且短期内难以真正恢复高速增长,如巴西和俄罗斯。巴西在金融危机初期,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有所下滑,但是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2008年增长率达到5.1%。进入2011年之后,又陷入低速增长的时期,2014年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到0.1%,接近于负增长的边缘。巴西经济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与其内部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关,如在工业领域,长期的国内替代发展战略使巴西工业体系保持完整却缺乏竞争力,而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升级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从巴西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阻碍其经济改善的深层次问题在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而国际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无法推动其迅速复苏,因而在短期恢复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条件越来越成熟,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形成不利因素。随着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劳动力整体供求关系的转变,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这一趋势难以逆转。而越南、印度等人口数量较为众多、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形成压力。
越南、印度等国家在劳动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平均每小时的工资成本为3.52美元,印度这一数据仅为92美分,其绝对劳动力成本不及中国的1/3。当然,这些国家与我国相比,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完善的工业配套体系,当前产业转移往往是产业链转移,如果没有配套企业的配合,单个企业迁移成本很高。越南、印度等国家在很多行业缺乏工业配套产业,推高了企业迁移成本。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对许多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选择向这些国家转移,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如三星公司、英特尔公司、富士康公司和LG公司等加大了对越南的投资。
进入“十三五”之后,预计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有望不断完善,相关的投资条件不断改善。这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其中可能就包括大量从我国转移出的企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十分不利。虽然未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能达到高技术水平,特别是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仍可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另外,考虑到我国转型期较长,除了高污染的部分行业外,普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果下降太快,将会推高转型成本,可能对转型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影响。一直以来作为国际经贸安排的主要平台WTO,由于各方在利益方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近十几年在合作的谈判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且谈判难度的增加,导致部分国家对WTO失望,转而采取绕开WTO框架采取区域合作及双边合作的形式,不断深化合作。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多边合作协议便是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目前已经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成员国,加上即将加入的韩国,其GDP和贸易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将达到40%左右。这一协议在合作条款方面已经举行了一系列谈判,并基本达成协议。与WTO相关条款相比,这一协议在合作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突破。但是,这一合作组织目前却有意无意将我国排除在外,虽然我国已经通过与其中部分国家,达成合作深度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不利影响,但是作为最重要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我国却无法加入,无法参与其规则制定,这对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无疑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