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小老百姓坎坷的人生奋斗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娶妻葬母

第四节:孔子的歌

10

孔子与老子相别,回到家中,已是午夜过后了。母亲还没有歇,在昏暗的烛灯下织着布,等待心爱的儿子归来。“母亲!”听到呼唤,颜征在抬起头来,烛灯下她看到孔子满面红光的一张脸,顿时也高兴起来。

“母亲,老子真神人,孩儿这一晚的请教,胜过读书十年。”

“好,快去睡吧。学问要慢慢地去想,才能变成自己的。好在你明天要去相亲,一个人在路上,正可以好好地想一想老子讲给你听的许多道理。”

“只是,明天孩儿还不能去相亲。”孔子望着母亲认真地说。

母亲听了,大吃一惊,走下织机,望着孔子,问道:“是不是老子还能给你学习的机会?”

孔子摇摇头,说:“不是,老子虽然还要在鲁国呆几天,但他的时间都给了其他的事情,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能把时间都给了我。”

“既然如此,你为何还不能去相亲?”

“是这样的,南宫容告诉我,鲁昭公与三桓,明日都要去泰山脚下举行阅兵仪式。对孩儿来说,这可是个难得的机遇,故而想前去看看。”

“三桓”指的就是三分公室的季氏、孟氏、仲氏三大家族。早在孔子生前11年时,他们就把鲁国的公室一分为三,三家各有其一;把私家军队并入国家的军队,三家各帅一军。这11年里,鲁国的军队一直掌控“三桓”手上,直到去年,在王室老臣再三请求下,三桓才将军政大权重新分配,给已然长大的鲁昭公一些军队。

鲁昭公是鲁襄公最小的儿子,父王襄公死时,他仅18岁,三桓看上了他的稚嫩立之为国君。虽为一国之主,昭公的王室却十分的卑弱,手上无军队,要去打猎,也要到季氏或孟氏家借几个善于骑射的士兵。从去年以来,昭公有了自己的一些军队,就一直想去泰山阅兵。泰山高大、雄伟,自尧舜以来,便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说法,由此成为帝王们封禅祭天的神山。昭公此次前往泰山阅军,一是想向天下申言自己是正宗,二是想由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对于把礼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孔子来说,能观赏这样隆重的礼仪,实存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遇,他不想放弃。颜征在听了,垂头想了许久,这才说:

“我的儿,你明天还是出门相亲。只是,往北多行150里,到了泰山脚下,看完阅兵仪式,然后再向南往宋国去相亲。”

母亲的意思很清楚,为人要讲信用,明天必须出门去相亲,只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不能放过。孔子听了,非常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感激地望着她,轻轻地说。“谢谢你,我的好母亲!”

“去吧,我的儿,好好地睡一觉,一直睡到明日太阳西下时。”母亲说完,举起烛灯,拥着儿子到他的卧房去。孔子回过头来,望着母亲,说:“老子的学识,实在是太渊博了……”

“我知道。”母亲打断他的话说:“我的儿,你今后也会这样的。”

“真的吗?”孔子走进卧房后,站在床前惊喜地问母亲。

“一定。”母亲信心十足地说:“你今年才十七岁,学问已在京城远近闻名,再坚持下去,穷尽一生地去努力,无论什么事情,肯定是都能够做成的。”

“如果我真有所作为,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我的。”孔子真诚地说。

“唉,想起来母亲也真惭愧,不能像南宫容的父母那样给你荣华富贵。”

“可是,你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做人的品德。”孔子深情地望着母亲说:“南宫容对我也非常羡慕和敬佩。”

“是苦难让你早熟,人在无依无靠时,最能创造奇迹。”母亲平静地说:“快睡吧。”

孔子终于躺下,颜征在替他掖好被子,望了望很快进入梦乡的儿子,端起烛灯,来到叔梁纥的灵位前,欣慰地说道:

“夫君,我已经尽了力,履行了当初对你许下的诺言。现在,我替你们孔氏家族种好了一颗树,从今往后他可以吸收大地的营养、沐浴上天的日光,自然而然地成长。相信祖上的荫庇和他自己的努力,他一定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作为他的父亲母亲,你和我都无需再替他担心了。”

11

高大的泰山,雄伟壮观。那南面的山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叠起的山峦,更是气势非凡,奇、险、秀、幽,蕴藏其间。远远的,孔子如痴如迷地望着,心都醉了。

鲁国的千乘革车,七万五千军队,就在这令人心醉的泰山脚下,排列着、呼喊着、前进着,气势十分的雄伟壮观,似乎要与泰山比着壮美一般。26岁的鲁昭公,站在三恒的最前面,若有所思地望着眼前的四支军队。这些军队虽然都是鲁国的,但能听命于他这个国王的就只有人数最少的一支,而其他的三支则分别听命于他的三个臣子。这应该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谁都是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原本由周天子分封本该臣属于周天子的诸侯国,早就没人去听周天子的号令了。现在能够在诸侯国中说话算的,只能是在武力上最强大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所有的诸侯国都渴望自己更加有武装实力。这不,连鲁国这样武装实力在诸侯中中等偏下的国家,也要搞一个泰山阅兵了。

由于相隔得太远,孔子看不清昭公脸上的表情,但他却分明地听到了昭公心底的声音:为什么,本该属于寡人的国家,要让三个大夫来瓜分;为什么,本应由寡人一统的军队,要让三个大夫来分别统领?!

远远地,年轻的孔子听了昭公心底的呼喊,有几分遗憾、有几分伤心、更有诸多的不平和愤怒。孔子为陪臣专权、为国君的委屈所愤怒,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说:昭公,待我来帮你!

不知昭公有没有听见,反正他是扭过头去,像是不愿理会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一个身着紫色丝衣的人,这时却来到孔子的跟前,指着他声色俱厉地问:

“你是谁,在这里嚷嚷什么?”

孔子伸手擦了擦被他喷在脸上的唾沫,望着他,静静地望着,不愿意说话。这人见了,竟然大怒,提高声音吼道:“快说!你嚷嚷什么?要不然……”

“他是我的朋友,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他的名字叫孔子。”南宫容过来,打断那人的话说。那人见是南宫容,谗媚地一笑,迅速地离开。慌乱中,他却没有忘记对孔子狠狠地瞥了一眼。

“他是谁?”孔子问南宫容。

“季大夫的家臣,阳虎。”

“如此专横跋扈,定是狼子野心的人,季氏一族,一定要毁在他手上了。”

南宫容听了,吃惊地望着孔子,问道:“真会如此?”

“季氏可以取昭公而代之,家臣何尝不会照此办理?乱,就是这样产生的啊!”孔子冷冷一笑,说。

南宫容听了,沉思着。阅兵仪式还在继续进行着,军队那单调却是排山倒海地呼喊、前进,本来是孔子最动心的事情,现在因为阳虎的出现,已再也提不起孔子的兴趣。他看了看似乎一直在思虑的昭公,又看了看似乎一直兴高采烈的三个大夫,对南宫容说:

“我想借了这难得的机遇,到这五岳之长的泰山顶上去看看。”

“可是,我不能擅自离开。”

“没关系,我想一个人去。”

“现在日头快要偏西,此去山顶,将近二十里,今晚是回不来了。一个人去……”

“你知道,我是不信鬼神的。”孔子打断南宫容的话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在泰山顶上,领略上天的启示。”

“既然如此……谢先生!烦劳你领了孔子往岱庙去。那儿,有一条路,步步登高,一路佳境,直达泰山之顶。”南宫容对谢息说。

跟着谢息,孔子很快到了岱庙。抬眼朝北仰望,看到了泰山另一番风景:雾霭纷纭里,隐隐约约中,巍峨的泰山,像神了个娇羞的新娘。孔子见了,激动起来,他暮然想起了他要去迎娶的亓官氏,一个常在梦中出现的姑娘。

“上天啊,真美!”孔子在心里喊道,与谢息作别,兴奋地往北一直走去。

12

攀登泰山后不久,孔子走过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顺着一条弯曲的石径,开始往上爬。石径是青黑色的,由于长年累月被人践踏,闪亮着幽幽的光泽,彰显着时代的旷古久远。

蜿蜒绵长的二十多里山路,一路的青树红花,柔和美丽,全然见不到什么悬崖峭壁。“远看高大雄伟的泰山,走近时更能感到它极温和的一面啊!”孔子在心里对自己说。然而就在这时候,孔子走到了一处较平整的峭壁上,他看到了稍远一点的前面写得非常潇洒的两个字。这字啊,犹似一条云雾中的天龙,似在做着呼风唤雨的乐事。孔子看了许久,终于认出了这两个字。

“如意!”他轻轻地念着,一时间不由得感慨万千:

生而能为人在这个世上,应该是如意的。除了天和地,在这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跪拜在人的脚下。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丢下一粒种子就能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来,找到一个蛋就能使它孵出一群鸡来……要过生活,对人来说实在是太容易、太容易了!可人生偏偏就是不能如意,这实在是人自己的过错,是人君和陪臣们的过错啊!难怪老子要君王们“无为”!没有君王们来遭残百姓,人世间该是多么美好!君王啊!你们统统都走开吧,百姓不需要你们!!

可是,这办得到吗?这不可能办到啊!没有君王,将是一个更乱的世道。羊群中也有头羊,狼群中也有它的首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君王,必然会生出许多小的君王来,现在的世道不就是这样吗?关键,应该是要有一个好的君王!周文王还能号令诸侯时多么好啊!周文王就是一个好的君王,他制定了那么好的礼、乐,他分封的这些族人、功臣却不遵行,结果天下大乱了,世道不能如人的意愿了。想到这些,孔子长叹一声,似乎看到了当初写“如意”这两个字的人,跟他一样在叹息。“他一定也不如意,他一定也渴望百姓都有如意的生活。”孔子在心里对自己说,双膝跪下,对着“如意”,深深地一稽首,行了个臣子拜见君王的大礼。

孔子继续往上攀登,他很快被满眼的苍松翠柏吸引住了。他实在弄不明白:这沿途的苍松翠柏,它们的树枝为什么都朝着路的一侧长,还会特别突兀地朝路上伸出来,像似在挥舞着手欢迎上山来的朋友。“哎,真是山高有路,松柏有情啊!”孔子感叹道。

走过壶天阁时,孔子看到了一副对联。“至壶天已是此山一半,登极顶造临人间福地。”他极富情感地读出来,感到顿时增加了不少精神。“人,总是因为有了美好的希望,才会勇往直前地朝前走!”孔子自言自语地说,看了看开始西沉的太阳,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以后的路又稍微平坦一些,孔子一鼓作气,走了将近十刻钟,终于上了十八盘,来到了南天门。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脚下黑幽幽的路,模糊得隐隐约约如在深水中,四周黑魆魆的,孔子也已经非常疲倦了。他停下步来,抬头望天,看见一抹淡淡的白光,心平气和地留在天边;触手可及的星辰,心甘情愿守护在头顶;还有丝丝一文不铭的烟雾,簇拥在白光与星辰的周围。“我已经到了天庭的大门口,只要加一把劲,就可以进入天庭。我要在这‘人间福地’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这才不枉我第一次泰山之行!”孔子在心里对自己说,一边又把这话大声地唱了起来。他用的是祭祀里的音调,充满了一种虔诚而庄重的韵味。

孔子的歌声在南天门上荡开,传出很远,又隆隆地回到他的耳里。孔子听了,愈加地兴奋起来,他加快了脚步,在黑暗里,简直就像一个一流的登山运动员,向泰山绝顶作最后的冲刺。

第五节:天下小了

13

孔子迈上最后一步石阶,来到一处较宽阔的、被人荣为“人间福地”的平顶。这就是泰山的主峰之巅,又称之为“太平顶”的地方。

太平顶,多好的名字!天下乱的太久,人们都渴望太平,连这泰山之巅也在帮着人们呐喊了。孔子心中感叹着,虽然困极累极,却还是尽可能打起精神,睁大眼睛,想看一看这泰山绝顶的美丽。却不料,映入眼帘的,只是以然就在脚下、已被夜雾笼罩着的、深黛色的山峰隐约印下的一些稍重的墨影。稀疏的几颗星星,就在头顶,仿佛伸手就可以抓到手心。孔子感到有生以来自己第一次这么高高在上,已经到了天庭。尽管是在黑暗中,他也分明地感到,天地从来没有这么宽阔,这么一望无际。

“美,是需要光明的;没了光明,美也不愿出来与人相会。”孔子喃喃自语,倒头便睡,他实在是太困了!

黎明时分,东方亮出一线晨曦,开始是灰暗色的,不一会变成淡黄,又渐渐地变成橘红。昨晚的星星,不知什么时候化作了满天的彩霞,在阳光的辉映下,红红紫紫、出奇的美丽。孔子静静地观赏着,眼睛一眨也不敢眨一下。突然,那橘红的一团撩开彩霞,冉冉地升起,须臾间,金光灿灿,傲然而立于东面的天际。再看昨晚深黛色的山峰,云蒸霞蔚,都变得明明朗朗、勃勃然充满生气。孔子心中激动,不由得跪伏于地,久久地才抬起头来,大声地呼喊道:

“太阳啊,人世间离不开你的光辉!苍天啊,你是这么的洁瀚,这样的尊贵!”

呼罢,孔子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又看了许久,这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从绝顶的东面来到南面,举目眺望自己的故乡曲阜。那相依着的两个山峰,正是曲阜南面依托的峄山和凫山!曾记得,孔子刚满十岁时,母亲带着他去爬了一回峄山。顺着一条狭窄的盘道往上攀登,沿途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有许多松柏清泉……当时明显的感觉是:这山,真高啊!可是现在,峄山在孔子的眼里,实在是太矮、太小了些。孔子看着、想着,感慨着,为又矮又小的峄山感到遗憾,同时又感到自己的心胸,正丝丝地在阔大。

孔子深深地吸着这绝顶上格外清新的空气,兴奋地走到西面。当他再次举目远眺时,不由得惊呆了:曾经见到的,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黄河,此时犹如一条金色的、闪闪发光的飘带,撩挠在层层峰峦的尽头;更让人惊诧不已的是,在“飘带”的上空,竟有一条波光粼粼、银光闪烁,如金银铺成的天河,从西南至东北,一泻千里,直奔天地相汇处去。“江山如此壮丽,世人为何还要纷争?”孔子举目苍天,再一次大声喊着走向北面。

映入眼底的,是东至渤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齐国。孔子知道:早在周天子的权威被诸侯蔑视的初期,隔着泰山、都是周王朝分封在东方的大国——齐国与鲁国——相互之间就已经时常发生战争。开始,双方势均力敌、各有胜负;到了齐恒公时,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不久实力大增、国力富强,很快灭掉许多小国,曾经称霸诸侯。等到桓公一死,齐国立刻失去了霸主的地位。直到灵公、景公时,这才又强大起来,成为仅次于晋国的中原强国。只是又过了不久,齐国却再次发生内乱……孔子望着脚下的这一片比自己的鲁国大了许多的土地,想着齐国的兴兴衰衰,一时感慨万千。陪臣们纷纷作乱,故然十分可恨,但这都是向君王们学习的啊。如果各国的君王都臣伏于大周王室,他们的封国,怎么会发生内乱呢?孔子为自己对天下各诸侯国的内乱找到了根源而欣喜若狂,大声地喊道:“乱由诸侯之争始啊!”

在下山的途中,孔子惊喜地发现路边一株古趣盎然的紫薇,但见她树干虬如蟠龙,正开着灿烂如火的花朵。一阵微风吹来,她娇娇地颤动,孔子忍不住要伸手去扶住她。这般雄伟的山中,也有这般娇柔的花朵!孔子对她一叩首,轻轻地告别说:

“也真难为你们了,倘若不是急着要去迎亲,我真要在这里陪你们睡上一夜了。”

孔子回到泰山脚下时,日头早已偏西两刻。上山时有些匆忙,竟然没有看到西北悬崖上有两块逼真的红门。但见滴翠的冬青,艳丽的牡丹簇拥着她,红绿掩映着,在晚霞的映衬下,景色极为壮丽。孔子心旷神怡地看着,一日一夜的疲惫似乎为这壮丽的景色给化解了。就在这时候,他看见远处有几乘豪华的轻车。孔子万分地好奇向一位老者一揖,问道:

“请问丈人,那边是什么人的车?”

“齐人。”

“齐人!齐人为什么会到鲁地来,莫不是他们又要来进攻鲁国?”孔子这么想着,心中不安起来,赶忙朝轻车走去。

14

在离轻车不远的地方,孔子终于看得清楚:乘车人头戴华冠,身穿宽袖的官服,还带着女人和孩子。孔子心里一亮,顿时明白了几分,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肯定是齐国的贵族,看来他们的国家又乱了。”

“夫子真是料事如神。”南宫容从孔子的身后走来,敬佩地望着他说。

“究竟是怎么回事,快告诉我?”

原来,强大起来的齐国到庄公时又发生大乱,大族崔抒谋逆,杀死庄公,专权不久又被齐国的另一大族庆封所杀。庆封在齐专政仅仅一年,齐国的四大家族栾、高、陈、鲍与庆舍联合,打败了庆封,将他赶往吴国。从此之后,齐国一直为栾、高、陈、鲍四大家族所撑控。没想到,四大家族的内部又开始相互不满、互相暗斗,不满日渐加深、斗争不断激烈。就在昨天,四大家族中的陈、鲍联合,进攻栾、高两家。栾施、高疆抵抗不住,只好怆慌逃奔到鲁国来。

孔子听了南宫容一五一十地讲述,沉思良久,对南宫容说:“这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啊,如果他们都能守礼,又何至于会有今天?”完了,孔子与南宫容告别,踏上了前往宋国的征途。这回孔子行走得很快,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来到了宋国的地方,微山湖畔。

眼前像一幅展开着的神秘而美丽的画卷,渔船、芦苇、荷花,还有湖中的小岛、周围的山,山下鲜红的落日、袅袅的炊烟,这一切都巧夺天工般布置得深合适宜,鬼斧匠心。单是那满湖的荷花,就已经让人醉了。那逼人眼目的深绿,那似乎能包容山川日月的阔叶,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令孔子心生敬佩,想再一次跪下来。然而,就在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簇拥中,还有一处更让孔子魂缠梦撩的地方,这就是他的先祖,殷周微子的墓。还在很小的时候,孔子就听母亲说:

在宋国微山湖的微山岛西北部的一个小山上,埋着他孔氏先祖微子的骨骸。母亲曾告诉他,这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到了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便葬在宋国东北面的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顶上,时人称这山为微山。过了一百年时,在一日太阳刚出来时,随着一阵山崩地裂的巨响,微山沉陷下去,变成了一片汪洋,原来葬着微子的顶峰,变成了汪洋中的小岛,后人便称这片汪洋叫做微山湖……

孔子正想着,有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走来,夫妻俩都非常年轻,小孩大约十岁左右。他们来到湖边,沿湖向前漫步,观赏着满湖的荷花。孔子想到了自己小时,想到自己的母亲,羡慕地看了他们一眼,登上一条小船,对撑船的妇人说:

“到微子墓去。”

孔子很快上了湖心的小山,他心情沉重地来到那圆形的墓前,凝望着栩栩如生的微子塑像。他仿佛看到了三百年前叱咤风云的先祖,看到了微子在斥责商纣王暴政时一张愤怒而又无奈的脸。孔子跪了下去,宽大的额头贴在墓前潮润的地上,过了许久,才缓缓地抬起头来。凉凉的湖风,从周围丛生的翠柏吹进来,带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清韵,散发出凝绿滴翠的松柏气节。

“先祖们走了,走了很久很久,先祖们却又没有离去,一直都没有离去。他们把自己的魂魄,留在荷花里,留在翠柏中,溶进了这天地间永恒的美里。眼前的美物美景,那一处没有先祖的身影啊!”孔子的眼睛湿了,泪眼婆娑的,却分明地看见了自己的先祖微子。只见他高冠素服,神态安逸,徐徐地游走在云雾里。“先祖,孔子问你:当初不肯受禄,来此隐居,是厌恶官场,还是无力救世?”孔子问罢,已经是眼泪汪汪,泪湿沾襟了。

他恋恋不舍地离开微子墓,乘船回到湖岸,却看到刚刚还是那样快乐的青年男子,正与他的妻子望着湖水在失声痛苦。原来,他们仨都不幸掉进水里,他好不容易救起了妻子,孩子却被活活淹死。一时周围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死了就不能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妻子可以另娶,孩子死了就不能再活。孔子听了议论,皱紧眉头,说:

“他无论救出谁,都是对的。他对他们有同样的爱,而救出一个是因为他有限的能力。”

有自作聪明的人听了不信,就去问那伤心的男子:“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我就只想救人。”男子说:“我对他们游去,结果抓住了妻子,就拼命游到湖岸,再返回找到孩子时,他已经死了。”

孔子怜悯地看了那自作聪明的人一眼,离开微山湖。

15

孔子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商丘,不仅因为他马上就可以见到那位端庄柔媚的姑娘,更因为这儿是他老祖宗生活的地方。从他有记忆时开始,他的母亲在给他讲叙他充满荣耀的先祖时,就常常会提到商丘这个地方。最早的时候,颛顼帝曾建都于此;后来,帝喾的儿子契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再过了13世,契的后代成汤,灭了夏国建立商国;到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孔子走进商丘时,已经黄昏过后,朦胧胧的街道上,似乎看不见什么行人。他一边想着商丘的往事,一边想着就要见面的新娘,放慢了脚步,按照母亲给他的描述,寻找那两扇玄色的大门。他走过两条街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它。孔子心里激动起来,在门前默默地站了一会,待自己的心情平定下来后,这才伸出手去,不轻不重地在门上敲了三下。他停了下来,抻耳听着里面的动静,耐心地等待着。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满脸胡渣的老者探出头来,问道:“你是谁?为什么敲门?”

“在下姓孔名丘,敲门是来迎亲。”

“孔……姑爷!”老者高兴起来,双手将两扇门拉开,说:“快请进,我家主人等你多时了。”

随着老者,孔子走进一间客房,亓官和他的夫人正在那儿等他。老者介绍之后,孔子向岳父岳母行过大礼,献出一个红绸包着的“礼品”。这是当时的礼俗,新郎迎亲时进了新娘的家门,必须献上一份礼物。亓官当着孔子的面打开红绸,只见用了一根彩丝串着的,是七个玲珑体透的佩玉,这可是一件极其珍贵的组佩。亓官见了,连声说:“怎么送这么贵重的礼品。”

“应该的,应该的。”孔子也连声回答。

亓官再不吭声,看看组佩,又看看孔子,然后领他进了书房。孔子恭恭敬敬地坐在亓官的下首。岳母要去安排家宴,临行时回头不舍地将孔子看了又看。

当时,对祭祀、祭祖非常重视,诸侯各国,设专人负责,官名称之为“亓官”,是传承世袭的。当时除了君王,一般庶民都没有固定的姓氏,多以辖、权、赐、承谓之。亓官就是权的称讳,是君王所赐官职的称谓。孔子能做宋国亓官的女婿,纯因一次偶然的事情。去年亓官因国事出使鲁国,参加了鲁国的一次祭祀。小有名气的孔子也在那里协助主持,碰巧又刚好站在亓官的身旁,知道亓官的身份后,孔子不断地向亓官请教,这时有人笑孔子说:“如今人人都说你学问渊博,为什么还要不停地问这问那?”孔子听了,也笑着说:“不懂就问,这本身就是礼,就是一门学问啊!”那人一时无话可说。后来,亓官在与鲁国大夫釐子闲聊时,谈到这件事,感叹地赞扬孔子说:“有子如是,生之福也!”釐子对孔子本来就很佩服,听了亓官的感叹,就说:“闻言令爱刚好二八芳龄,何不嫁孔子为妻?这样亓官之愿可足矣。”亓官听了,点头说:“如可能的话,公可转告孔母得知,如也是这般想法,按礼序行事,到时来提亲就是。”就这样,经过颜征在的一番努力,终于说合了这门婚事。

亓官与孔子在那次祭祀上已经相熟、相知,夫人走后,他便亲切地询问孔子:“这一路来,好几百里,贤婿一定非常辛苦了。”

“一点儿辛苦的感受都没有。”孔子笑着说:“我只是高兴,收获实在太多了。”

“这话从何说起?”

“我登上了泰山绝顶,我到微山去拜谒先祖……”孔子充满激情地给岳父讲了他沿途的经历。

亓官听了,说:“你的先祖微子,当初因纣王淫乱,屡次劝谏不听,这才失望出走。武王克商后,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地。他到宋地之后,为政贤能,把宋国治理得很好,深得殷地民众的爱戴。”

“是啊,可惜到了殇公,他喜好战争,在位十年中就发动战争11次,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孔子接着说。

“是这样,你说得很对。”亓官听了,高兴地望着孔子说:“但到了宋襄公时,他却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他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会诸侯,迫使鼎鼎大名的齐桓公、楚成王等诸侯大国也不得不来参加。结果,各国协商后写下和好息战盟书,致使各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孔子说到这儿,眼中的光芒暗淡下去,稍停了一会叹口气后接着说:“可惜,可惜只有一年的好时光,百姓只有一年的休养生息,到第二年,宋襄公就悍然出兵伐郑。结果,他接连两次失误,郑国没能伐下来,却伐得自己全军覆没,他宋襄公也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从此,宋国日渐衰颓,再难为诸侯之强国啊!”

“可不是,这确确实实是一件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不过,襄公之败,是因为他不听谋士劝告,只强调‘仁义’治军。其实,打仗就是生死的搏击,讲仁义的一方,注定是要吃亏的。”

孔子听了,有些不同意岳父的看法,一时又不想说出来,于是沉默下来。

亓官正兴趣盎然地与孔子交谈,却再没听到孔子的说话,抬头看他,见到沉思的孔子,突然问道:“贤婿这次登上了泰山绝顶,可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感到天下小了!比原来在晚辈心中的天下,实在是小了许多许多!!”

第六节:母亲没死

16

晚餐异常丰盛,满满地摆了一桌。孔子已经有许久没吃过这么丰盛的饭了,加之这时确实也很饿,由不得眼睛睁大了许多。好在亓官没有看到他的馋象,正一手举了个金碗,一手小心地将桌上最好的几个菜都抓一点放入金碗里。他神情肃然,一丝不苟,双手捧了满碗的佳肴,缓步地走到祖宗的灵位前放好,这才回到餐桌的上方,问孔子说:“贤婿得美食,也要先祭祖吧?”

“禀岳父大人,晚辈即便是粗饭汤菜,饭前也要取出一些来祭祖。在家里用攴时,家母一直是这么做的。”孔子严肃而恭敬地回答。

“好,好!”亓官点点头。因吃饭的时候不能再说话,他赶忙指着桌上的一盆汤向孔子介绍说:

“这汤叫夏邑汤,是商丘名吃。原料不是很特别,主料有肥羊、牛肉、母鸡;配料有煞米、调料、葱、姜、辣椒、食盐。只是加工比较费时:先在甑中熬煮几个小时、停火焖盖又要几个小时,然后再烧开点入开水、芡汁、香料、胡椒方成。呆会儿贤婿食用时,盛入碗内后,还要淋些麻油,撒些韭黄、蒜苗花。这样一来,喝着原汤原味,吃肉虽不见肉,却会有一种非常的鲜美可口、色香味气俱佳的感觉。”

孔子听了,连连点头,取了汤勺伸进汤盆,满满地舀起一勺,倒进自己面前的木碗里,双手捧起就喝。亓官见了,再不言语,接过大勺,也舀了满满的一勺倒进碗里。粘粘糊糊的,辨不清是牛肉、羊肉、鸡肉、还是煞米、葱姜,灌进了许多到孔子的肚里,他这才渐渐地感到这夏邑汤确实鲜美。又吃了一大碗玉米饭,孔子克制地打了个饱嗝。亓官这时也吃饱了,看看孔子,站起身来,孔子也忙着起身。

“如今宋国,虽然较弱,但毕竟是国公执政,比起你们鲁国,政权为三家瓜分,国公象周室一样只作陪君,又要好上许多。”来到书房坐下后,亓官忧心忡忡地说:“鲁国恐怕还要乱,不知贤婿看法如何?”

“晚辈也有这样的看法,昭公不会甘于陪君的处境,如今他手里已经有了一些军权,只怕是迟早要与三桓一战。”

“唉!”亓官重重地叹了口气:“战乱不已,百姓甚苦啊!”

“不知岳父大人,对平息战乱有何良策?”孔子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时有幸与知多识广的岳父交谈,忍不住虔诚地问道。

“良策?”亓官摇了摇头:“老夫也常在想着: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办法,来平息战乱。可是,想了许久,也想了许多,还是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在这方面,贤婿可有什么好办法吗?”

“晚辈来宋之前,见到了老子。”

“老子?”亓官眼睛一亮,望着孔子,那目光分明在催他讲一讲详情。于是,孔子将当时的情况一一讲出来,最后说:

“老子主张是无为而治,晚辈认为:如今天下,人心不古,个个只想着功名利禄。诸侯王想唯我独尊,称霸天下;各国权臣贵族,又只想着如何分了国君的权利,取而代之;至于一般士人,心浮气躁,使奸用诈,一心就想出人头地,或做官或成名。这么一种状况,谁又愿意‘无为’?”孔子虽然言辞犀利,神态却很安详,说完之后,征询地望着岳丈。

“这么看来,贤婿是不同意老子的无为而治,可还有什么更好的治国方法吗?”

“对于这个问题,晚辈并不是想得很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

“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难道还有什么话不可以说吗?”

“我现在就说出来,请岳父大人指教。”

“别这么客气,像这样的天下大事,多几个人加入意见,或许会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孔子听到这里,再不客气,开口缓缓地说道:“晚辈以为,当下乱世,已有几百年。究其根本,还是以下犯上,这才使得天下大乱、国家大乱。自平王东迁,周室衰弱,诸侯各国,强大起来的,就再不听周王室之命;接着,诸侯国内的大臣、贵族,强大起来的,也再不听诸侯王之命,渐渐地天下就乱成了一团。因此,要治乱,就要依靠‘礼’,如果能用礼的原则来治理天下,治理国家,让各诸侯国君、僚臣都能守住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天下就乱不起来了。”

“不知贤婿说的礼的原则是什么?”亓官问道。

“晚辈以为,礼的原则就应该是‘克己复礼’。”

“何谓克己复礼?”

“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情操,从而恢复社会原本良好的迭序、风气、礼仪!这样一来,诸侯就会听命于周室;臣子们就会听命于国君,大夫们就够安分守己,百姓们才能够安享太平。”

亓官听了,沉思着说:“贤婿有这样的见解,很好。只是在老夫看来,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似乎有些相同的地方。”

“是什么?”孔子急忙问道。

“就是,要恢复旧礼,恐怕难为现在强大起来的君王、大臣们所接受。”

“是啊,弱肉强食成了社会习惯,要纠正起来实在太难。”

“不止是难啊!”亓官有些痛苦地说。

“可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人知‘礼’么?如果就知道弱肉强食,与动物又有何异?”

“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的。但如今天下的诸侯王,恐怕真没有一个相信礼而不相信弱肉强食的。”

“难道他们连动物……”孔子突然用手掩住自已的嘴,他不愿对诸侯王说出太不敬的话。

亓官见了,理解女婿的苦衷,对他鼓励地一笑。

“晚辈会穷其一生的努力,去说服诸侯王恢复周礼,使天下重返太平。”孔子坚定地说。

17

似乎是刚刚打了一个盹,亓官就清醒过来,他简单地抹了一把脸,匆匆地来到孔子的卧房。朝阳柔和的光,从窗户斜斜地溜进来,停在孔子那张年青的脸上。他正在熟睡,不知是在梦着昨晚与岳父一宿的畅谈,还是梦着在与新娘见面,脸上满是欢喜的笑容。

“贤婿啊,老夫真想与你再好好地谈谈。”亓官望着沉睡的孔子,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年青,学问就这么渊博,又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热情,看来我女儿是嫁对人了。”亓官这么想着,走到窗前,轻轻地拉了拉窗帘,看看阳光再也晒不着孔子的脸,这才不舍地走了出去。

孔子醒来时,已经是夕阳西下了。他睁开长长的眼睛,正茫然地望着窗外,不知是傍晚、还是早晨。亓官与夫人,再次不安地进来,见孔子醒来,立即高兴起来。

“你醒了,真好!”岳母高兴地说。

“有什么好,许多话都没时间聊。”亓官遗憾地说。

孔子赶快起身,穿好衣服,跪在地上,对两位老人施礼,说:“惭愧、惭愧,晚辈怎么就醒不了啦!”

岳母上前扶起他来,说:“奔波了这么些天,昨晚又一宿没睡,怎么能醒得了!快不要自责,跟我们来。”

孔子随了岳父、岳母,来到新娘的房间,亓官氏端坐在床沿,头上蒙着头盖。

“时间不多了,你快去与惠姑说说话,我们去给你准备车马。”岳母说完,拉了亓官出去。

自从母亲给孔子提亲半年来,孔子也曾多次想象着亓官氏的人品、模样;在迎亲的途中,却给对山川美景的迷恋忘却了许多;直到进了商丘,这才又开始想到这位梦里多次出现的姑娘;谁知与岳父的一番长谈后,思绪又转到了对天下、国家的忧患。现如今,孔子面对端坐在床沿蒙着头盖的亓官氏,一颗年青的心,这才又回到新娘的身上。他看着她的头盖,看着她火红的衣衫,看着她那绣了双蝶的鞋尖,心中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柔情。

“惠姑,我今生今世的女人!”孔子呼唤着,来到新娘的跟前。他突然发现她的身子在微微地颤抖,又听到她急促的呼吸,不由心痛起来,伸手揭开那厚厚的头盖。他立刻看到了一张端庄的脸,上面有一丝娇羞、有无尽的喜欢、有肃肃然然的顺从。她的那双黑亮的眸子,在微闭着的眼皮下,象宁静夏夜里的一抹星光,藏在长长的睫毛深处。孔子的眼睛睁大了,十七年来他第一次睁得这么大。

“你,真美,美得就像一个顺从的‘顺’字。”孔子喃喃地说。

亓官氏听了,睁开眼来,问道:“夫君喜欢为妻的,就一个顺字?”

“还有‘柔’。”孔子高兴地说:“顺、柔这两个字,我看夫人都已经具备了。”

“恐怕未必,夫君难道会看相不成?”

“会一点,只是还算不上很精。”

“既然如此,就有可能出错咯?”

“看你不会。”孔子很有把握地说。

“这个问题以后再说,为妻想请教夫君,顺柔为什么是做妻子的美呢?”

“因为妻者,必敬必戒,无违丈夫,以顺为正,以柔为正,这才是正道啊。”

亓官氏听了,沉思着。这么些年来,父母精心地培养她,教她读书识字,教她明理做人;待她大了,父母也教她做女人要柔、要顺。她嘴上虽不与父母争辩,心里对此却有许多疑问:一个女人,为什么就是要顺从别人呢?难道女人就不能有自己吗?这么想着,她希望有一天来问自己的夫君。没想到,孔子第一天与她见面,就是要她柔顺。因为是第一次见面,她还有些害羞,这才没有立刻发问。就在这时候,母亲进来说:“车子已经套好了,你们去罢。”

亓官氏想着就要与父母常相离别,刚才涌上喉咙的疑问一时咽了下去。她突然生出一些害怕、一些伤心,还有许许多多的牵挂,忍不住扑上前去,紧紧地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起来。孔子在旁见了,一时手足无措,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母子俩在一起流泪。亓官进来,对女儿说:“太阳已经西沉,再哭下去,恐怕是星星就要出来了。”

亓官氏听了,这才止住哭声,把目光转向父亲、又转向母亲,最后停在孔子身上。孔子迎着亓官氏的目光,走到她的身边。俩人一道跪下,给父母行过大礼,相互又看了看,告别父母,出门驾车而去。

18

孔子每日里赶车,看到马儿累了,他停下来休息一会,看到马儿有些精神,又继续朝前赶路。到第三天的傍晚,他们的马车就进了阙里,驰过熟悉的墓道,来到自己的家门前。三间简陋的房子,此时挂满了许多喜庆的红绸条布,那塌了的一角,也早给颜征在修补好了。

听到嘀嘀嗒嗒的马蹄声,颜征在挣扎着迎到门前。她昨日突然病了,而且病得很不轻。孟皮、南宫容、懿子和曲阜大街上的一些亲戚朋友,还有孔子最尊敬的外公颜襄,大家满满地都站在小屋前。孔子虽然疲惫已极,却还是支撑着上前,与大家行过见面礼,搀扶新娘下车。孔子扶着新娘,从门屏边一步步走进厅堂。人们都来向他们祝福,大家都说着最美好的语言。孔子深谙婚礼的整个过程,以前替别人主持时,他总是有条不紊,主持得非常得体;可今晚他是当事人,就只能听由别人呼来唤去,待到深夜时,才完成了该行的礼数。一切渐渐地安静下来,孔子与惠姑被人推进了装扮一新的洞房。人们都离去了,宽大的木床上,就只剩下了孔子与他的新娘。十七年来,除了母亲,孔子这是第一次与女人独处一室。

好在,关于男人与女人的事情,孔子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在《召南·野有死麕》篇里,他看到了一个青年猎人与一年青姑娘私合于效外的故事;在《郑风·子衿》里,他看见了一个女子等候情人时“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在《小雅·隰桑》里,他又见到了一女子见到情人后的高兴;在《陈风·株林》一诗中,他看到了卫宣公上蒸其母、下占儿媳的丑事;在《齐风·南山》里,他看到了齐襄公之妹文姜在嫁给鲁恒公为妻后、又返齐兄妹通奸的故事。对最后这个故事,孔子很是不解。那个文姜,已为人妻,却还要去与兄相会。她为了能早些见到兄长,天没亮就出发了。“鲁道有荡,齐子翱翔”,在鲁国那平坦的大路上,急于偷情的文姜姑娘,简直就像一只发情的鸟儿,抖动着双翅,使劲地飞翔,要去见她的亲兄长,要去做那鱼水鸳鸯的事情。

当时的社会,因为刚从母亲的大家庭中过来还没有多久,兄妹之间,叔侄之间,甚至儿子与姨姨、庶母之间的男女之事,无论是皇室中、还是百姓间,并不是绝无仅有、而是常有的事情,但作为读书人,特别是可以称之为君子的人,已经走向时尚、走向文明,对这些行为以之为耻了。关于男女间的事情,过去的、时尚的,孔子不仅从书中,还从自己的生活里看到不少。他十五岁那年,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想去挣些钱来帮助母亲,于是他放下手中的书,偷偷地溜出阙里,去替人做吹鼓手。为此,他挣了一些钱,也看到了许多事。他的一个鼓手朋友,就用一个发夹,引诱一个姑娘脱光了衣衫,在山上的草丛中做下了那种事情。还有一位年长的妇人,倒贴了钱让他的鼓手朋友伏在身上……这些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当时心里虽然是痒痒的,但他记住了母亲的话:君子是不做苟且之事的。于是,他以之为耻。

大概是十三岁开始,孔子就已经有了对女人的向往。四年,整整憋了四年,他总算有了自己的女人,可以正大光明地领略女人的滋味、品尝女人的美妙了!这一夜,孔子非常努力,也非常开心、非常惬意。第二天,他醒得很迟、很迟,就同在岳父家里一般,差不多快到黄昏,这才醒来。惠姑在母亲的指导下,为孔家做了第一顿晚饭,可惜母亲不能来吃了。此刻,颜征在已经病入膏肓,要不是想等孔子醒来跟他说说话,她或许早已经过去了。

因为母亲的病,外公没有离去,他陪着孔子,来到颜征在的身边。母亲原本苍老的一张脸此时更加苍老,那双一直闪露出爱的大眼,此间已深深地陷了下去,肉红的眼眶也变成了黑色。

“母亲!”孔子上前拉住颜征在颤抖的手,动情地呼唤。他这才发现母亲病得很厉害,掉过头来问颜襄:“医生,没有请医生?”没等外公回答,他又对颜征在说:“母亲,你坚持一会,我这就去给你请医生。”

“医生已经来过了。”颜襄说。

“在哪里,医生!”孔子大声地喊道。

“他又走了。”颜襄悲伤地回答。

“又走了,为什么?”

“你母亲已经用不着医生了!孩子,快向她告别!”颜襄爱怜地看着孔子说。

孔子回过头来,母亲已经闭上早已疲惫的眼睛,他感到自己握着的母亲的手,正在渐渐地僵硬……

“母亲!母亲!”孔子撕心裂肺地喊道。

这一夜,孔子一直守在母亲的身旁,不停地向母亲叙说着迎亲途中的事情。第二天,他去请来了昔日同过的一班子吹鼓手,替母亲举办了丧事。母亲已经安歇在黄土中了,孔子站在墓前怎么也不想离去。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了亲人死去的痛苦,他根本就不相信母亲已经死去。

第二天早晨,亓官氏和颜襄来到墓前,将孔子扶回屋里。半夜过后,孔子醒来,又来到母亲墓前,沉沉地睡去。亓官氏无法,求助地望着他们的外公。

颜襄劝孔子:“不要这样,母亲已经离去,你要爱惜你自己、你要照顾好你的妻子。”

“母亲还活着,我知道,母亲没死!”孔子嘟嘟嚷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