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前天上午听了一场有关集约用地方面的报告,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走出会场时雨下得很大,想着下午马治权先生在万邦书城还有一个书法的讲座,就心里琢磨了一会儿行走的线路,一南一北,过去大约也得一个小时的时间。到小寨后先去了汉唐书城,偶然看见去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王稼句《看书琐记二集》,就买了一本。网上很早就有消息,但没有网购,觉得心里老惦记它可以督促自己总是往书店跑。万邦一直没有到货,我有它的金卡,一年下来能省很多钱,它没有,就只好在汉唐买了。
马先生的讲座准时开讲,他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讲稿的核心部分几天前就发在网上。书法的范围太大,泛泛地就不好讲,他讲书法的美,书法的功用,书法创作者的修养,习书的方法,书论等,看似杂乱无章,其实自成体系,浑然天成的。他算是一个有演讲才能的人,因为读书广,阅历深,能把不相关的话题“化”得圆融相通,因而总觉得他有说不完的话。知天命之年已过,他是很从容的,有一种人生的“放得开”的因子在体内活蹦乱跳,又显得豁达。他是陕北人,陕北人,你见过内敛的陕北人么?这成熟的男人这天穿着枣红碎花白底短袖,平头,俊朗,皮肤又白,幽暗的讲台灯光一打,恍如仙境,想着都有一种魏晋人的美。
后来有一个自由发言和讨论的时段,我在这里只想记录一个话题,就是有关甲骨文的临写。甲骨文是太古老的文字,一般的书写者习书不从它开始,我想最大的障碍在于不认识它。在文字学上,它那时还不规范,异体字较多,文字数量还偏少,书写工具和程序又和现在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区别,很不利于书法创作的。但它确实很好看,线条很美,有着遥远的质朴的美,在一切都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强烈的返朴归真的心理对它的需求和欣赏,是可想而知的。但要临写它,首先就要认识它和研究它,这个过程,可能比临写它下的功夫还要艰苦和漫长。我有一段时间临写石鼓文,但后来还是回过头来做它的识辨工作,不认识一种字体而要把它真正写好,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我觉得,在书法创作上,临习甲骨、金文等,有可能得先是一个学问家,其次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书法家。而临习其他书体,识辨的工作这一关,就有可能不太花很大的功夫了。马先生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这样简单的说了说。
为朋友购得一册《马治权散文人物卷》,马先生签了名,我曾经在海霞天地买过一本。后来购得上海书店新出的扬之水与陆灏合著《梵澄先生》,陈平原《走马观花》。这套丛书,断断续续地出版,真是太有看头了,是读书人的幸事。
200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