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六医庙

共御

狼酷金山雪松

在豫陕交界处,耸立着两座呈东西走向的大山,北边一座较高的叫三尖山,三座山峰一字排开,远望欲刺破天穹,山峰怪石嶙峋,奇石峥嵘,却各有不同,两边山峰比中间一座整整高出一头,山顶之石多为方形或远处一看为三角形,犹如被斩断的棵棵树桩和把把利剑直插云天,而中间山峰却为圆形,石头表面光滑如镜,三座山峰终年云雾缭绕,风儿阵阵,大风来临,时而会发出声声嘶鸣,如鬼哭狼嚎,若是身临其境,就是七尺男儿,亦是胆战心惊,寒毛直竖。

从山顶往下走去,只见四面全是苍松巨柏,蔽天遮日,树下落叶枯枝很厚,踏在上面犹如海绵一样的松软,人在林中,即是盛夏亦有凉意。只有在大树较稀处,才可看见几棵低矮的灌木和稀稀拉拉的几棵茅草。

半山腰往下多为橡子树,其中也夹杂少许野杏,毛桃,山梅子,和野葡萄,其间荆棘丛生,争相疯长,人行其间挡脚碍腿,你只有绕道而行,这道路实在难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三尖山往南延伸出几道山脊,北高南低,绵延几十里,山脊陡峭,如像几把利剑直插下来,山的两侧也是林木蔽日,山沟中条条溪水清澈,山野樵夫口渴之时,跪于溪水边,低头畅饮之后,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其中,一条山脊下行时,又突然抬头,形成一个圆圆的山头,人称人头山。

这人头山,正南是一块一百多丈高的石壁,滑滑溜溜地直上直下,人头山的两侧又分生出两道山梁,一道往东南,一道则向西南,举目远望,恰似一巨人叉开双腿,站立在那里,在人头山的石壁下,天斧神功,大手一挥,开出了一片平地,南北短,东西长,约有十几亩之多,在平地北面,紧挨石壁下,坐北向南,有三间大殿,大殿正前方有一条青石板,铺成四五尺宽的一条通道,穿过庙前的玉米地,到尽头向东西方向,各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拐入东西山梁,下至坡底。

庙前的十几亩地,是庙中唯一的财产,聚粮种菜,全靠这些田地,来维持了庙里的所有开支。

顺着石板路,来到大殿前,抬头只见一横匾上,书有“修心济世”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殿前廊下的两根圆柱上,刻有二行字,右边是“修己心,医人病,修心更胜医人。”

左边是“不为利,不图报,愿仁心共存之。”

进入大殿,庄严肃静,一尊彩色塑像,羽扁官巾,鹤发童颜,嘴唇微张,面带笑意,右手握一拂尘,左手单臂向前,五指向上,如合十状。肩上斜挂一葫芦,双腿盘坐与蒲团之上,身后墙上绘有二十四孝图,东面墙上画的是天堂绕景,美女如画,面西山墙则画的是小鬼无常,呲牙咧嘴,面目狰狞,东西相对,各具特色,令人费解和深思。

此殿人称为六医庙,大殿何年修建?供奉哪位神仙?至今无可考证,庙内主持历代相传,已传七代,众乡亲只知道庙中供奉一位医者,姓陆,他是第一代主持,二代主持在师父圆寂时,为其师父塑身,泥塑下则安葬着医者本人。

如今主持已是第七代长老,此庙与其他庙宇有所不同,庙中历代只有主持一人,其余弟子,皆四乡乡民,而众弟子来去自由,更无什么清规戒律,闲时向七长老学习医药针灸,忙时则回家耕种,更多人是来帮七长老管理庙前庄稼及打扫殿堂,卫生琐事。

庙中主持一不诵经,二不坐禅,只是研读医道,传授医术,所来之人,天黑之前,各自回家,庙前地里所产的粮食,供路远之人,中午一顿便饭。

庙里每月两次开放,供乡亲上香,香客烧香,许愿来去自由,香火兴旺,庙人无人看管,却总是一尘不染,这都是香客之功,积德而成。

其中,上山入庙多为病愈之后,前来烧香还愿,也有多人的是向七长老,问病求医,七长老所教弟子中,从不私自收费,自医就诊病人,而是七长老指派前往病家,上门看病。

若三天不见病情好转,则由七长老,亲自登门问诊切脉,煎汤赐药。

每代长老在诊病的同时,也打听诸弟子中谁人医德医术高超,挑选一人,来继承自己的衣钵,这是庙中历代相传的一条规定,同样,诊病赐药,分文不取。

而四乡百姓上山砍柴或地下干活,踫到草药,便随手采摘,路远晾干,而路近者,就直接送往庙中,交七长老做药之用。

庙中长老则不论多少或贵贱全部收下,真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致使庙中草药,从不间断,碰上珍贵中药,如人参,羚羊角之类,自有大号商户病患者,花钱买来送往庙里,历代传承下来,已成传统,庙中不为缺药发愁,方圆四乡百姓不用担心,有病无钱而耽误治病,把六医庙,又称为六医爷,传至今日,六六难分,六医爷也就是六代长老之全称。

从六医庙走到山下,自西向东,蜿蜒而来,一条大河,叫丁河,河水清澈可见,河床宽处有二百米处,窄处不到五十米,因河水落差较大,急流处水声咆哮,撞上大石或山边,就会激起浪花四溅,可遇上弯处又形成一个水潭,水深处足有三四米,河水由西向东直冲,六医庙两边大山,被山坡阻挡去路,无奈的向南流去,从南边绕行一个很大的弯,又朝东而去,在县城西南汇入灌河之中。

在六医庙坡前边,形成一个冲击平原,此河两岸土地肥沃,种植农产品极为丰富,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芝麻应尽应有,当地流传着“六医庙前一亩田,胜过别处忙半年。”之说,这些地,聚集几家大户,挨河边的用地,旱涝保收,而靠山边的零星坡地,才是贫穷人家之用,这些田,成为养家糊口的救命地,它只能靠天吃饭,追究其原因是田块小而零散,靠河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