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习惯成自然——0~6岁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汉书·贾谊传》有这样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是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0~6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及时改正不良行为,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大未来。

1. 婴幼儿成长特点

医学史上有这样一个报道:“一名6岁的意大利男孩的一只眼睛失明,但经过多名医生的检查确定这只眼睛是完全正常的。最后才弄明白,在这个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了治疗轻微的感染,他的眼睛曾经用绷带包扎了两个星期。这样的治疗方法对于正处于发育中的婴儿的大脑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由于在包扎的这段时间,男孩的这只眼睛不再工作,大脑内相应的神经细胞发生了萎缩,造成了孩子的视觉障碍。”

完全正常的眼睛会失明,这在我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为了找出原因、得出结论,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一只刚出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的猫的眼皮同时缝上,过一段时间后拆线,结果小猫在眼皮拆线后陷入失明,而成年的猫在拆线后视力恢复正常。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研究人员后来又在动物身上做了多次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地形成、发展。0~6岁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动作行为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与培养,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父母要了解婴幼儿成长的特点,以便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地抚养、教育孩子。

语言关键期(0~6岁)

孩子在6个月左右时就已经步入了语言的敏感期,这时孩子还不能发出确切的声音,处于语言前期;2岁左右是语言的爆发期,主要表现为爱模仿等;3岁左右,孩子会将自己的认知与语言相匹配,能够用更多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3~4岁的孩子主要表现出爱说悄悄话等特征;5~6岁是理解并应用语言的主要时期。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各个时期,父母都要耐心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并给予积极的指导。

秩序关键期(2~4岁)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表现为: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别人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要重来等。尤其是在3~4岁时,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执拗、不可理喻的行为。在这一时期,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顺序感,如吃饭前先洗手、擦干,玩具玩完后要整理好放回原位等。

感官关键期(0~6岁)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借助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功能来熟悉周围的环境。0~2岁是听觉发展期,孩子喜欢能发出声音的玩具;0~2.5岁是味觉、触觉认知的形成时期;2岁时孩子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与认识;3~6岁的孩子可以通过具体的感官分析判断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认真观察关键期(1.5~4岁)

在1.5~4岁时,孩子会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这也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的关键时期。如孩子会对衣服上的某些图案感兴趣,父母不能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瞎闹”,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动作关键期(0~6岁)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走路,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不仅要让他们练习行走与跑步,还要注重对孩子精细动作与行为的培养,如在家庭大扫除时让孩子负责擦桌子、叠衣服等。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动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

社会规范关键期(2.5~6岁)

孩子在2.5岁时会逐渐出现结交朋友的倾向,这是孩子的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要指导孩子的生活规范与日常礼仪,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写与阅读关键期(3~6岁)

书写关键期一般为3~5岁,阅读关键期一般为4~6岁。孩子3岁开始上幼儿园,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出于好奇,孩子更多的口头禅是“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培养孩子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父母要给予耐心的解答。

2. 好习惯成就一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眉头紧锁,十分不解:“为什么四月的时候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就约了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山实地考察。爬到山上,凉风袭来,冻得人不禁瑟瑟发抖。沈括见此情景茅塞顿开,对其他的小伙伴说:“我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很多,所以花季就比山下来得晚。”其他的小伙伴都称赞沈括聪明。凭借着这种探索求实的精神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长大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由此可见,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与模式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与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

好习惯可以塑造孩子健康的身体

身体健康是孩子得以快乐成长的根本,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暴饮暴食、熬夜玩游戏、不讲卫生等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娱乐游戏中,不健康的习惯很容易造成孩子体力透支,使其无法全心地投入活动中,无法享受娱乐的乐趣。健康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则会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形成生物钟,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使其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去。

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朝着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而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在玩完玩具之后没有及时地收起来,等到下次再找这些玩具时,就很有可能找不全或者找不到,这时孩子便很容易情绪暴躁、失落;如果孩子养成了及时整理的好习惯,下次想要玩这个玩具时,他就可以去固定的地方拿,既方便又开心。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对生活中的事情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好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好习惯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会提醒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情,从而逐渐地让孩子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如起床后刷牙,吃完饭漱口,学习时不分心,每天跑步锻炼等。对于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来说,这些事情不仅不是负担,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乐在其中。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做事情有条理,就不会在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起点,这与孩子以往的生活方式都有所差别。在集体生活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他的生活与学习会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孩子在家里“唯我独尊”,他就很难融入集体中,也无法跟其他的小朋友和平共处;如果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而一直吃零食,那么在幼儿园他就可能饿肚子;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脏兮兮的,什么东西都往身上蹭,那么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也不乐意跟他玩……而如果孩子懂得尊重与分享,可以好好吃饭,讲卫生,那么他就会喜欢幼儿园,也可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3. 坏习惯阻碍发展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一天,小孩子慌张地从学校跑回家里,母亲见状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小孩子说自己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就将写字板偷了回来。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夸他做得好。听到母亲这样说,小孩子便放心了。后来小孩子又偷了别人的衣服,同样受到了母亲的夸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渐渐地养成了偷盗的习惯,成为一名惯偷。一次,他在钻进金库作案时被当场抓获。在行刑前,小偷恳求再见母亲一面,跟母亲说几句悄悄话。可是没想到当母亲把耳朵凑过去时,小偷张开嘴咬掉了母亲的一只耳朵,并怨愤地对母亲说:“如果我第一次偷写字板时你能批评我,教育我,告诉我这是不对的,我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了。”母亲听了这番话追悔莫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常说“积少成多”,小善做多了可以成为大善,而小恶做多了则会让自己走入歧途,给自己与他人都带来伤害。故事中的小孩子做了一件错事,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虽然现实中的很多父母都不会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包庇、袒护孩子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小孩子的是非观念薄弱,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适时的教育与引导会帮助孩子认清对错,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行为;而父母的不当教育则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其逐渐养成坏习惯,从而阻碍孩子今后的发展。那么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呢?

孩子自身性格影响

孩子自身的性格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正如“延迟满足实验”中所展示出来的结果一样,急着吃掉手中一颗糖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会屈服于欲望,逃避挑战;而耐住性子等着拿到两颗糖再吃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控能力,可以抵制住诱惑。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格训练,如孩子想要一个奥特曼玩具,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在他过生日的时候可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但是现在不行。

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

父母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行为,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分清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坏的,于是就照单全收。有些家长吃饭的时间不固定,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孩子也会学着他们的样子,不重视吃饭,而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决定是否吃饭;有些家长用完东西就随手放在一旁,孩子见到后也会习惯随手乱丢东西,而不注意整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去模仿、学习,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家长要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模仿榜样。

重复同一行为方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就是重复的力量。对孩子来说,一个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没有制止,孩子接下来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直至形成习惯。如孩子在看电视时霸占着遥控器,不允许其他人换台,如果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父母没有注意,而是听之任之,那么孩子接下来就会不断重复这一行为,每次都自己霸占着电视机,导致家里的其他人都无法看电视。

纵容孩子的不良习惯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十分纵容、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有些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孩子改正,而是“你没事吧?没事就好”。如孩子在玩玩具枪时把子弹打到了别人身上,被别人训斥,家长立即就会跑过去抱住孩子,问:“你没怎么样吧?有没有受伤?”确定孩子没事后,他们还会对被打的人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这样的纵容、溺爱,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变本加厉,进而会导致孩子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4. 习惯养成的规律

鲁迅自幼聪明勤奋,在三味书屋私塾读书。鲁迅的父亲长期患病,家里没有钱,鲁迅就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拿钱去药店给父亲买药。一天早上,父亲病重,鲁迅便一早去了当铺和药店,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鲁迅迟到,便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辩解,默默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并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父亲的病越来越重,鲁迅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去当铺和药店,再跑到私塾上课。即便如此,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之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这说明他养成了不迟到、守时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长期的坚持。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遵从孩子的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受到正确的教导,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能操之过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逐渐增加教育的内容,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逐步的积累中形成习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需要三个阶段,即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也就是说,幼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需要经过这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过程深化,孩子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好习惯。

依从阶段

依从主要指的是孩子对某种行为缺乏必要的认识,但是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他们表现出与其他人相一致的行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行为缺乏主观上的自觉与自愿,只是被动地或被迫地做出了某种行为。幼儿的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依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孩子的行为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孩子在刚出生时就会出现吮吸、睡眠、膝跳反射等本能反应,这些都是无意识的。随着孩子成长,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他们会尽力与大人的行为表现一致,如家长使用筷子吃饭,孩子也会想要用筷子;家长用抹布擦桌子,孩子也会去旁边比画。当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时,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会转移;因此,父母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让孩子在依从、模仿时形成好的习惯。

认同阶段

认同主要指的是孩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并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一致。在认同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较为刻意,但是这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具有他们的主观意识。在这一阶段,孩子很可能会以自己的父母、老师或同学为参照、模仿的对象,也可能会将动画片中的某个人物当作自己的偶像、英雄,这都是正常的行为,父母要予以理解。

在认同阶段,父母与老师既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也要注意孩子周围人的行为方式,以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家长发现从来不说脏话的孩子在交到了新朋友后开始说脏话了,那么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小伙伴说脏话,而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模仿,出现了这种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要及时地关注孩子的变化,对孩子出现的不当行为给予制止,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内化阶段

内化主要指的是孩子在思想、观点与行为上都与他人相协调,将他人与自己的思想、行为相融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当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认知行动时,他们会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而当孩子的行动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认知后,他们就会感到内疚、不开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做了一件好事后,虽然并没有得到什么奖赏,但是会觉得很开心,为自己点赞。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就会由衷地感到开心。这种愉悦感会促使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行为,并将其内化为稳定的习惯。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5. 培养孩子好习惯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在长到5岁时,有一天突然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虽然感到诧异,但还是向邻居借了过来。仲永当时就写了四句诗,这首诗受到了乡里秀才的赞赏。此后,乡里人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也能立刻作出一首好诗。渐渐地,同县的人都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些人还会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带着仲永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到仲永十二三岁时,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又过了7年,方仲永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方仲永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他比一般的人优秀得多,但是由于后天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成了一个普通人。可以说是方仲永的父亲一手造成了这个结局,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要成为合格的父母,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能力得以发挥,让孩子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坏习惯是人生的债务。0~6岁的孩子理解能力还较弱,他们无法清楚地知道哪些习惯属于好习惯,哪些习惯属于坏习惯。有可能孩子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并乐在其中,但是父母却因此大发雷霆,这样的情景会让孩子百思不得其解。因此,父母要知道应该培养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

饮食好习惯

“民以食为天。”良好的饮食习惯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必备要素,所以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定时定量饮食、不偏食挑食、少吃垃圾食品、吃饭时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讲究用餐礼仪等方面。

睡眠好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会让孩子心情愉悦,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孩子都会因为家长的不良示范或者本身缺乏自制力而晚睡晚起,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有“起床气”。那么家长就要注重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消除孩子的“起床气”。

卫生好习惯

正所谓“病从口入”,小孩子经常会把手指或者其他的东西放到嘴里,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生病的概率。孩子仪容仪表的整洁还会为他们的形象加分,吸引更多的小伙伴。因此,家长要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换衣服、勤洗澡、不咬手指、不乱扔垃圾等。

行为好习惯

知行合一是对孩子教育的重点。虽然很多孩子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到真正要做时,他们的行动往往跟不上语言与思想,造成“知”与“行”的脱节。如孩子知道应该把作业写完再看电视,但是他们大多会把作业扔在一边,等到看完电视节目或者是晚上睡觉前才开始写作业。这种“拖延症”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知”与“行”不统一的表现。因此,父母要从小杜绝孩子这种坏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情绪好习惯

孩子的世界虽然很单纯,但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如2~3岁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他们想尝试任何东西。当事实与孩子的想法出现差距时,他们就会觉得受挫,进而出现小情绪,如爱发火等。对于孩子这样的情绪,家长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引导孩子逐渐地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学习好习惯

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后就正式地步入了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学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遵守纪律等,为孩子今后的学习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交往好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必不可少,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好习惯,可以让他们更受欢迎,也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交往的好习惯主要包括真诚待人、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不自私自利、不给别人添麻烦等。

礼貌好习惯

“不学礼,无以立。”人如果没有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会让人心生喜爱,受到人们的夸奖与赞赏;而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会让人讨厌,受到人们的疏远。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往往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因此,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

品德好习惯

好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孩子成长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品德好习惯主要包括尊敬师长、感恩父母、诚实守信、勇于承担、知错就改、拾金不昧、遵守公共秩序等。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安全好习惯

孩子大多活泼好动,安全意识薄弱,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培养孩子的安全好习惯,才能防患于未然。安全好习惯主要包括不碰危险物品(刀具、电线等)、不吃变质食物、警惕陌生人、遵守交通规则等。“安全无小事,小事保安全。”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习惯,让孩子得以平安成长。

6. 坏习惯“对症下药”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父亲为了让他今后能学有所成,就把他送到了学堂去读书。可是,学堂上的内容很不好学,李白学起来困难就更加不想学了。一天,李白逃学出来到小河边玩耍。正走着,他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在磨石旁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很诧异,便问老奶奶:“老奶奶,您磨铁棒做什么呢?”老奶奶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把铁棒磨成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更加诧异了。老奶奶不慌不忙地说:“孩子,这根铁棒虽然粗,但是我天天磨,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滴水都能穿石,铁棒怎么就不能磨成针呢?”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很受触动,他想:“只要做事有恒心,不怕困难,每天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学习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只要我每天都学习,慢慢学,总会把这些内容都掌握的。”于是李白转身跑回了学堂。从此以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出现一个个小插曲,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如欺负别人、不懂得分享、不好好学习等。就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一样,我们的孩子也是十分贪玩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孩子,父母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从而使其自发、主动地形成好的行为方式。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孩子受到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会经常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形成不好的习惯。面对孩子的坏习惯,父母既不能忽视不理,也不能过度地包容,而应该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趁早改掉坏习惯。

孩子性格差?——进行性格训练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性格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怯懦、焦躁的性格则会让事情越变越糟。因此,对于性格较差的孩子,父母应该对其进行性格训练,让孩子从小养成好性格。如有的孩子性格急躁,父母就可以在平时放慢与孩子交流的节奏,孩子想要吃糖时,父母可以过一会儿再给;孩子大声吵闹时,父母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跟他们交谈。通过经常性的性格训练,孩子的性格与行为会逐渐地发生转变,父母也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进步,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孩子要模仿?——家长以身作则

“您让我现在就去睡觉,可是您还不睡呢?”“您在看电视,却总让我去看书,为什么您不去看书呢?”……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听到孩子这样说,面对孩子的质疑,家长也只能哑口无言。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身教往往比言传更重要,对孩子的影响也更深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行为,孩子都会模仿、学习。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孩子会重复?——借助故事熏陶

在抚养、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注意不能破例,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做出不恰当的举动时,家长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可以通过故事熏陶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当孩子说谎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匹诺曹的故事,并告诉孩子:“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其他的小伙伴们也不喜欢说谎的匹诺曹。”充满童趣的故事便于孩子理解,他们也乐于接受。如果家长对此置之不理,孩子就会觉得这种行为是被默许的,是可以这样做的,接下来他们也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去行动,如果打破了孩子的这种“常规”,他们就会生气。因此,及时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手段。

家长太纵容?——家长改正方式

现在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就使得一些父母心里觉得愧疚,亏欠了孩子,于是就对孩子有求必应,溺爱、放纵孩子。家长这样的做法使自己得到了心理安慰,却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可以分清是非与对错,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