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做高情商父母,培养高情商孩子

父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第一任老师,唯有高情商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最先模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传身教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孩子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都会有父母的影子。因此,想要孩子拥有高情商,父母首先要修炼自己的情商。

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放低姿态是为了体现一种平等,是为了架起亲子感情交流的桥梁,是为了进行心灵的对话,试试放低姿态和孩子沟通,你将看到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

我们时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意跟我讲”“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真难”“跟孩子说不了几句就来火”。而孩子却这样抱怨父母:“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他们总是用一种命令的口气跟我说话。”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究其原因,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而一旦沟通都成了问题,情商教育便无从谈起。

那么,该如何开启正确的沟通模式呢?家长不妨试试放低姿态的方法,即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一个闷热的下午,妈妈去接荣荣放学,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妈妈一边气喘吁吁地蹬着自行车,一边时不时地擦汗。荣荣坐在后面和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妈妈,今天君君又迟到了,我算了下,这是他第6次迟到了……”闷热的天气,加上后面的小人儿在不停地念叨,妈妈有点心烦。

忽然,荣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起来了,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一盒水彩笔,我的刚好用完了。”

妈妈看着刚刚路过的文具店不耐烦地说:“刚才干吗去了,不早说,都过了文具店了。”荣荣不说话,等到妈妈带着她返回文具店的时候,荣荣气鼓鼓地对妈妈说:“不买了,回家!”妈妈也来了气,母女俩沉默不语。

回到家里,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开始质问、批评荣荣,荣荣眼泪汪汪地忍不住说:“妈妈,我们小孩子也挺可怜的。”妈妈一下子愣住了,荣荣继续说:“你们大人生气的时候朝我们发火,可是我们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呀,我们朝谁发火呢?这太不公平了!”听着荣荣为自己辩解,妈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有点后悔,后悔刚才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荣荣。

从这件事以后,在和荣荣沟通的时候,妈妈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和荣荣交流,渐渐地,母女俩之前的一些代沟也消失不见了。

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应该是一个和孩子友好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而这些都需要借助良好的沟通去实现。

著名教育评论家谭柳青曾说:“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只有对孩子施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熏陶,才能得到孩子的正面回应。简单来说,就是尊重孩子要以人为本,讲究平等交流的艺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低姿态的沟通艺术,和孩子真诚、平等地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情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尊重,例如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建议等。再比如,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蹲下身子,直视着孩子的眼睛,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尊感,从而更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当然,放低姿态并不仅仅是针对肢体动作方面,父母更要学会从心理上放低姿态,和孩子保持心理上的平等。比如家长可以真诚地和孩子做朋友,这样就容易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给予孩子指导。

提升情感智慧,教养高情商孩子

父母情感智慧的高低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教养出高情商孩子,父母就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做“情感教导型”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大致有两种父母:一种是“情感疏离型”父母,另一种是“情感教导型”父母。前一种父母的情商较低,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压抑孩子的情绪;后一种父母的情商较高,懂得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孩子心爱的小兔子死了,哭得很伤心,一位父亲是这样说的:“死了就死了,再给你买一只养就好了,有什么可伤心的。”孩子听到父亲这样说,哭得更厉害了。

而另一位父亲是这样说的:“小兔子死了,你很伤心,是不是?”孩子点点头,父亲继续说:“是不是觉得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孩子又认真地点了点,父亲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温和地说:“爸爸知道你很难过,以前爸爸也养过一条很可爱的小狗,我失去它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揉揉哭红的双眼,问道:“真的吗?”爸爸点了点头。孩子停止哭泣,向爸爸恳求道:“爸爸,帮我买一条小狗吧,我想养一条小狗。”

同样是孩子失去心爱的小兔子,两位父亲的做法完全不同,相应地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前一位父亲比较粗心,属于情感疏离型父母,面对孩子的伤心哭泣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的情绪没得到纾解,在这样的教导下,孩子不容易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后一位父亲则比较心细,属于情感教导型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摆脱了伤心情绪,经过这样的教导,将来孩子如果碰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就会进行自我调节、情绪梳理,而且这样的孩子也较容易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较高的情商。可见,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父母也要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做情感教导型父母。

那么,该怎么做情感教导型父母呢?

1.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情绪反应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反应和情绪反应,比如:有的人喜欢红色,不喜欢绿色;面对他人的指责,有的人心平气和,有的人则火冒三丈。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觉反应和情绪反应,不要在孩子的感觉、情绪前加上自己的是非论断。

比如,一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妈妈一听,生气地说:“不上学将来长大了能干啥?爸爸妈妈辛辛苦苦为了你,你却对我说不想上学了?”这样一顿批评过后,孩子的厌学情绪不仅得不到疏导,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而如果妈妈这样说:“怎么了,孩子?跟妈妈说说,为什么不想上学了。”这时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比如不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样通过沟通,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疏导厌学情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不要轻易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不管是快乐、愉悦,还是悲伤、痛苦,都是人性的体现。但是我们常常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回家就说:“我讨厌数学老师!”家长马上纠正说:“老师是教你知识的人,你要学会尊重老师,怎么能讨厌老师呢?”这样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而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孩子不再愿意向父母表达他们的想法,甚至把一些不良情绪压在心底。

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要接纳、认同他们的情绪,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控制情绪。

做一个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

权威型的父母,并不是居高临下,只会发号施令的专制者,而是能遵循“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这一原则的高情商父母。

由于受到西方教子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开始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愿意当权威型家长,但是家长们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与孩子沟通起来愈发困难。其实,大多数家长对父母的权威产生了误解,认为权威就是专制,其实真正的权威型父母并不是这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

(1)权威型家长。这类家长不但能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而且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同时,他们又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懂得倾听孩子、尊重孩子。所以这类家长是严格的,是理性的,也是民主的。

(2)专制型家长。这类家长有点独裁者的意味,家长只是一味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很少理会孩子的感受,因此也常常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如果孩子不愿意听从,家长就会非常粗暴地采取惩罚措施让孩子听话。

(3)溺爱型家长。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属于这种类型,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高要求,也不对其进行适当的管教。

(4)忽视型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十分马虎,认为不需要刻意去管教孩子,抱着顺其自然的心理,所以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也不会为孩子设定什么规矩,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关心。

相对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更为恰当。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家长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不过正如鲍姆令德所指出的,相对来说,权威型的家长最利于孩子成长。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有权威的,而且这种权威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权威型的父母会为孩子创造极佳的成长环境,同时会进行适当的限制;他们给孩子指导,但不是控制孩子;他们会批评孩子的过错,但是同时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就应该做一个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

什么是建设性的关怀?即用积极的、热情的、负责任的态度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教育手段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励孩子成长。给予建设性的关怀是培养孩子情商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情感环境,比如家庭环境要宽松、和谐、民主;其次,要多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再次,要塑造孩子积极的行为,鼓励孩子上进;最后,要恰当地表扬孩子的合适行为,以爱和鼓励引导孩子。

2.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约束

相对于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对孩子进行约束更为困难。不过只要父母谨记以下几点原则,便能逐渐成为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

(1)给孩子定规矩,如果可能,把这些规矩写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并监督孩子。

(2)在孩子开始调皮捣蛋前提醒他们,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

(3)借助书本、影像等资料,向孩子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准则。

(4)如果孩子违反了某些规定或是限制,给孩子适度的惩罚。

(5)犯了错,让他们面壁思过,学会反省。

(6)全家人统一战线,切不可让“权威”摇摆不定。

给孩子一些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我们不要试图去揭开它,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也需要被尊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他们把自己的秘密锁在日记本中,锁在手机里,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到,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也不可以。然而,很多父母却总是想方设法地“探寻”孩子的秘密,比如翻看孩子的手机、日记,偷听孩子打电话。殊不知,父母的这些做法俨然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是孩子最反感的行为。

吃过早餐,吉吉去上学,可是刚出门没走多远,吉吉突然想起来,自己的作业放在桌子上忘拿了,于是急忙往家跑。吉吉回到自己的房间时,看到妈妈正在翻看自己的日记。看到突然回来的吉吉,妈妈愣了一下,表情有点不自然地说:“吉吉,你怎么回来了?”

吉吉说:“路上想起来作业忘拿了。”继而质问妈妈:“妈,您怎么偷看我的日记?”

“偷看?当妈的看看儿子的东西有错吗?”妈妈也有点生气。

“那您也不应该没经过我的允许就偷看,这是我的隐私!”吉吉也毫不示弱。

“小孩子哪里来那么多隐私,还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快拿上作业去上学!”妈妈合上吉吉的日记本,然后把桌子上的作业装到吉吉的书包里,走出了房间。

很多家长像吉吉妈妈一样,觉得孩子还小,根本没什么隐私,而且作为父母,关心孩子也是应该的,有必要知道关于孩子的一切。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发现大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比如父母会有一个上了锁的抽屉,不许自己碰。这让他们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大人就能有自己的隐私,且不让他人去触碰,而自己就不能呢?他们渴望长大,渴望被当成大人一样对待,于是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后,也渴望获得大人的尊重。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这一点,美其名曰是关心孩子,殊不知随意打开孩子珍藏秘密的锁,会使孩子失去对大人的信任,把亲子关系弄得很僵。而且父母这样做也是一个糟糕的示范,即让孩子认为只要是关心别人,就可以毫不在意对方的隐私。这样,在父母错误的示范下,孩子将来自然就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而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隐私的孩子,情商通常会很低。

因此,为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为了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障碍,我们有必要在尊重孩子隐私这件事上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孩子隐私合同书》,写上哪些事是孩子的隐私,父母要尊重,哪些事是父母应该知道的,孩子有必要告诉父母。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让孩子放心,在没有自己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不会窥探他的隐私;第二,父母的这一做法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反而会更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秘密。

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娇惯孩子

现在给孩子幸福,将来就是给他痛苦;现在给他天堂,将来就是给他坟墓。

——卢梭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却把握不好爱的尺度,把爱变成了溺爱、娇惯。

钰钰长得白白净净,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过全家人也不介意,甚至觉得钰钰十分可爱。

可是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钰钰身上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由于平时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喂饭吃,所以钰钰到幼儿园不肯吃饭,每次都要老师哄她几句才肯动筷子;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很和谐,唯独钰钰吵吵闹闹,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且只要是她看上的玩具就会去抢夺,因此,常常因为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发生争执……

由于在幼儿园不顺心,钰钰常常回到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一天,钰钰回到家之后,妈妈做了面条,钰钰不想吃,对妈妈抱怨说:“烦死了,天天吃面条!”妈妈不知道谁惹着这位小祖宗了,只好拖着疲倦的身体给钰钰做了她最爱吃的蛋炒饭,钰钰这才心情大好。

像钰钰一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从小娇生惯养,也因此添了不少坏毛病,比如:有些孩子在家中被宠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到三四岁还要大人喂饭,不会自己穿衣服;有的孩子任性,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以哭闹、不睡觉或是不吃饭来要挟父母;等等。

也许家长爱子心切,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进入学校,走入社会,孩子身上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不尊重老师,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没有同情心,毫无责任感,为人自私、冷漠,等等,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高情商呢?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守护着孩子,总有一天,我们要放手让他自由去闯荡,自由去飞翔,但是如果我们从小娇惯孩子,等到将来他想要自己独立去生活的时候,却丧失了独自生活的能力,这是何等的悲哀!因此,我们要温柔地爱孩子,但也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给孩子立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才是最好的爱,家长应该给孩子立规矩,给孩子规矩内的自由。比如跟孩子“约法三章”,即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给孩子制定规则,告诉孩子如果事情发生了,他就要根据当初的约定约束自己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立的规矩一定要简单、具体:“简单”是说规矩要容易执行,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是说规矩要清晰明了,不能笼统模糊。并且,家长设立规矩后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软磨硬泡就朝令夕改,使规矩失去效力。

2.让孩子吃一些苦

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孩子从小吃一些苦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帮你提一些东西;到了五六岁,让孩子扫地、擦桌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节假日的时候,带孩子去乡下走走,让孩子做一些粗活;寒冷的冬天,陪孩子一起去锻炼身体;等等。

总之,要让孩子在吃苦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坚强。

3.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守护者,但是作为孩子的守护者,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欲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比如当孩子摔倒时不要急着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当孩子向父母寻求不必要的帮助的时候,适当地拒绝他;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忙着帮他解决,试着让他自己处理;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不要替他承担责任,要让他适当承担做错事的后果;等等。

当然,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变得很脆弱,这时家长就要伸出援助之手,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爱。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在这所学校里,情商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孩子学好这门功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必不可少。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阐述了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注重家庭氛围的和谐,热爱生活,孩子自然会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如果父母自身脾气不好,或是非常情绪化,高兴起来对孩子大加赞赏,生气起来对孩子严加苛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商普遍不高。

刚上二年级的星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周末的时候,星星在家里写作业,忽然听见“哗啦”一声,晒在阳台上的衣服被打湿了。星星仰着头向窗外探了探脑袋,心想肯定是楼上的阿姨在浇花时不小心把水洒了下来。

这一幕正好被坐在客厅的星星爸爸看到了,爸爸是个急脾气,马上上楼跟邻居理论去了。说是理论,星星只听见爸爸骂骂咧咧的声音,不一会儿,爸爸回来了,一边气冲冲地去阳台收衣服,一边数落邻居的不是,星星看在眼里,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

有一次,星星正要出去玩,开门时,正好看到一只小狗在自家门口小便,这小狗星星认识,是隔壁王大爷家的,星星十分生气,学着爸爸的样子,一边嘴里骂着,一边找王大爷理论去了……

看到邻居家的小狗在自家门口小便时,由于受爸爸的影响,小小年纪的星星便学着爸爸的样子破口大骂起来,我们可以想象,长此以往,星星就会像爸爸一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立即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基本没什么情商可言,可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情商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该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1.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于父母的言行,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全然接受。因此,父母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跟着父亲学习担当,跟着母亲学习细腻,不断启迪孩子的心智,提高孩子的情商。

2.夫妻关系要融洽

家长是家庭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要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一定要融洽,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喜欢用争吵来解决问题,殊不知在父母的“战争”中,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孩子。孩子总是担心父母会争吵,因此会变得忧虑,进而变得怯懦、退缩,或是脾气暴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渐渐地,孩子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有暴力倾向或是有性格缺陷的人。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即使是夫妻之间有争执的时候,也要静下心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3.打造和睦的亲人关系

除了夫妻关系要融洽外,亲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更加友善。因此,家长要做好示范作用,在和亲人相处时要互相敬爱、互相帮助。

给孩子多一点陪伴,陪孩子一起成长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给孩子多一点陪伴,便能帮孩子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人格,表现出更高的情商。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要长大了”,这句话一度广为流传,我们能从话语中感受到孩子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孩子的伤感和无奈,这是因为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太忙太累,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另外,也不乏一些父母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在一旁自己玩,父母拿着手机刷新闻、聊天。甚至还有些父母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子陪伴,殊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陪伴是比物质更重要的心灵给养。

一天,爸爸妈妈和花花准备去看电影,可是到了电影院,一家人却在选片时产生了分歧,爸爸想看科幻片,妈妈想看喜剧片,而花花则想看一部倾心已久的动画片。妈妈建议大家各自看自己喜欢的电影,看完后在大厅集合。爸爸赞同,妈妈作为提议者没意见,而花花则有点不情愿:“我一个人怕黑,别的爸爸妈妈都陪孩子一起看,我自己看没意思……”最后妈妈只好陪花花去看了动画片。

电影散场后,花花意犹未尽,开心地和爸爸妈妈讲述电影里的场景,花花问妈妈:“妈妈,您也觉得很好看吧?”妈妈点了点头说:“确实还不错,不过妈妈已经是成年人了,妈妈本可以选择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但是妈妈因为爱你,所以选择了陪你一起看,其实让妈妈开心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你开心的样子。”

花花想了想,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您有想做的事,我也陪着您。”

从此以后,花花学会了“陪伴”这个词。妈妈在电脑前打字,花花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妈妈的水杯没水了,花花会去帮妈妈倒一杯热水;爸爸想去跑步,花花陪爸爸一起去跑步;刚来的小邻居没什么朋友,花花主动和他玩耍……

陪伴是一种情感能力,孩子只有学会这种能力,才能懂得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感受,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而父母是孩子言行的指示器,让孩子学会陪伴,最简单的方法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他人身上。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陪伴孩子呢?

1.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的很多家长,从早忙到晚,其间除了和孩子一起吃饭,接孩子上下学外,几乎很少有时间进行亲子沟通,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父母每天都能看见孩子,但是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时间长了,亲子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很容易产生隔阂。为此,家长每天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这段时间内,家长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放下,全身心地陪着孩子。

2.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既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陪同”,也不是监督式的“看管”,而应该是建立在互动和交流基础上的有质量的陪伴。比如: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亲子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每天睡觉之前,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将亲子阅读变成你和孩子之间重要的情感升温方式;空闲时间带孩子逛逛自然博物馆、昆虫馆、海洋馆等地方,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和孩子谈心,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孩子指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