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企业信息化与云计算架构和关键技术
1.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和转型重点
企业信息化绝对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包含诸多层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10~15年为一个周期,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周期性。根据信息化内容、信息化范围及信息化价值,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30多年划分为3个大的阶段,并分别简称为信息化1.0阶段、信息化2.0阶段和信息化3.0阶段。
1.1.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图1-1所示,企业信息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同生产方式的演进一样,三个阶段之间也是一种递进和创新的关系,是一种扬弃而不是颠覆。
图1-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下面就分别了解一下每个阶段的特点。
1.信息化1.0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单个部门的单系统应用。1981年财政部推动提出了“会计电算化”概念,国内企业开始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该阶段的应用特点如下:
从信息化内容角度看,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以财务电算化和档案数字化等个别领域。
从信息化范围看,主要是单个部门的应用,很少有跨部门的整合与集成。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效率提升方面,在IT部门总体地位不高,价值不显著。
目前,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已脱离这一阶段,仅有部分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这一状态。
2.信息化2.0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应用特点如下:
从信息化内容看,重点是企业级套装软件的实施和开发,大部分企业引入了ERP、CRM、PDM及行业特性管理软件,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从信息化范围看,信息化首先是跨部门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整合,而后是跨过企业边界,部分实现了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的整合。
从信息化价值角度看,企业IT部门的地位随之提升,成为对流程与管控创新有重要影响的部门,IT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主管企业信息技术的IT主管也成为企业高级别的领导,CIO群体逐步崛起。
目前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处于这一阶段,“信息孤岛”是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集成、整合是工作的重心和难点。
3.信息化3.0阶段
随着电子商务的成熟,以及各种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BATJ”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迅速开展系统升级和转型,它们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兴信息技术,引领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并引领这一潮流迅速向传统企业扩散。该阶段有以下几大特点:
从信息化内容看,建设的重点从前一阶段的系统建设和整合方向转向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信息化建设从IT阶段向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阶段进化。
从信息化范围看,企业通过从内部资源的集成到外部资源管理的扩展,建设一体化平台,构建内外融合的生态圈,使应用的边界模糊化。
从信息化价值看,信息化地位再次提升,已成为战略创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目前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大部分是电商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仅有少部分的传统企业信息化达到了这一水平。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1.1.2 企业信息化转型的六个重点
从概念到大规模实践,短短数年间云计算迅猛发展。它与诸多行业深度融合,带来了颠覆性创新,凸显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未来几年,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筹划。因此,面对新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应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未来几年,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将发生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也即六个重点。
1.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从内部向外部转化
传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更多的是关注内部。例如,在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中,“PDM+ERP+MES”是信息化的核心,实现从设计到计划再到生产的集中管控是信息化的主要工作。在未来,企业的经营要向互联网扩展,要逐步将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商务活动与互联网直接连接起来,去除价值链中的中间环节,直接与消费者、合作伙伴连接,用信息化手段再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的生态圈,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要支持这一战略的落地,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要从关注内部向关注外部转化,通过外部需求倒逼内部系统的升级。首先在客户端要满足O2O、电子商务和C2B的需求,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营销、客服、设计和生产计划等系统的改造;其次在供应端要满足B2B的需求,构建功能强大的平台,支撑生态圈的高效运作。在这样的形势下,“PDM+ERP+MES”将不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且它们也需要进行改造,从支撑大批量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换。
2.信息化建设重点从应用向数据逐步转化
在信息化2.0阶段,大家往往更关心如何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和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而对数据的重要性不甚了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价值,企业系统都是以流程为中心,大家关注的是产品功能。
工具和技术不足,缺乏有效处理多种类型、不同格式数据的能力。
需求不足,信息化主要还是满足业务操作和中层管理的需求,真正数据分析挖掘的需求和动力不足。
随着基本信息系统建设的完毕,未来信息化的重心必然会随之变化,将逐步从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3.信息系统从追求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
企业要快速发展,业务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业务调整带来信息化大量的变更,而且响应不及时,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只有设计出智能的、柔性的信息化技术架构,才能快速地适应业务变化,及时地为业务提供信息化的相关支撑。信息化2.0阶段的一大特点是以套装软件为主,企业只能被动地适应软件的要求,不仅困难而且成本高昂。随着业务的快速变革,僵化的软件不但没有成为业务发展的支撑,反倒制约了业务的变化。SOA思想诞生后,意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但由于成本高昂,效果并不理想。未来的互联网转型要求信息系统必须随业务快速变革,这就要求系统从原来的大一统向“平台+组件化”转变,从业务入手,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分层和解耦,以动态支持业务变革。
4.IT基础架构向云端转型
近几年,云计算基础资源加紧布局,核心技术逐步完善,服务租赁的意识日趋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几年,随着PaaS层和SaaS层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会将系统部署到云端,混合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IT基础设施的常态,如何处理好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关系是考验IT建设和运维的一道难题。
5.IT系统从PC端向移动端转化
对比“云大物移智”几大IT新技术,移动应用或许是最容易走进传统企业的,移动应用对传统的IT架构并没有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成本也相对较小,但给终端用户带来的价值却是最大的。因此,移动信息化在传统企业将会快速推进,并成为未来几年信息化的一项核心工作。
6.信息系统开发从瀑布式向敏捷转化
业务向互联网转型后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试错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这就要求信息系统开发从传统的瀑布式向敏捷开发转化。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方法,严格遵循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与测试的步骤顺序进行。步骤成果作为衡量进度的方法,如需求规格、设计文档、测试计划和代码审阅等。瀑布式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它的严格分级导致的自由度降低,项目早期即做出承诺导致难以根据后期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代价高昂。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敏捷开发是针对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开发模式,目标是提高开发效率和响应能力。敏捷开发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相对较小的功能,强调的是能尽早将尽量小的可用功能交付使用,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改善和增强,以应对业务的快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