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徐光启
朱由校见崇祯确认可以使用也是无比兴奋,原本以为制造无比艰难的弹簧居然一天就做出样版了。
“小检阿,这次可全靠你啊。”朱由校一把搂过崇祯的肩膀。
“低调,低调。知道就好,说出来就膨胀了。”
朱由校疑惑地问:“膨胀?”
崇祯打着哈哈囫囵地说道:“皇兄,我那还有事。我就先走了。虽然做出了样版,但是要做到能批量生产才行。”
“行行行,你回吧。你给了那么多资料我得研究研究。”朱由校直接转身带着工匠干脆利落地走了。
“心真大,也不问问资料哪里来的!准备好的牛都没法吹了。唉,还准备来一个神仙老爷爷托梦什么的吹吹牛。弄个什么神仙转世之类的名号来玩。”崇祯也那么一丝失落地离开。
崇祯回到御书房屁股刚坐下一个小太监就进来行礼说道:“启禀皇爷,魏厂公求见。”
“让他进来。”崇祯大咧咧地坐在靠背椅子上一脚搭在桌子上。
魏忠贤推门进入见崇祯就那么大咧咧的把腿搭在桌上连忙低头装作没看见一样行礼说道:“启禀皇爷,您要找的作物已经找到了红薯。徐光启在门外等候着。皇爷要不要宣他觐见。”
崇祯听到徐光启这个名字就愣神了,怎么就把明朝这个牛人给忘了呢!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对于红薯这个外来物种在明朝没有其他人比他更熟悉了。
除了农业方面是专家以外,在天文,数学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还会带兵,对火炮有着很深的了解。这几乎就是一个全能的人才啊!
崇祯连忙把脚放下整理衣冠说道:“快快快,赶紧让他进来。我早就想见他了。”
“是。”魏忠贤连忙退了出去。毕竟看皇帝有失礼仪的样子是很危险的。
没一会一个头发全白但是却梳理得整整齐齐身穿官服的徐启光捧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
徐启光走到崇祯桌子前弯腰行礼说道“臣徐启光,见过陛下。”
崇祯连忙走出去扶起说道:“免礼免礼,来人快点赐座。”
徐启光可是个人才啊!能不能解决灾荒就看他了。最重要的是徐启光应该只有几年就过世了。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多发光发热。得给他配个御医,看看能不能多活几年。尽量活到把饥荒问题解决。
“陛下,使不得臣站着就行了。”徐启光可不知道崇祯心里想的东西。不然估计得气得少活两年。
崇祯将徐光启摁在了小太监搬过来的椅子上面对着小太监说道:“愣着干嘛,上茶啊!”
“是,皇爷,马上就送过来。”小太监急匆匆地向外走去。
崇祯看着徐启光手里盒子问道:“徐爱卿,这盒子里的该不会就是红薯吧?”
徐启光见崇祯问起盒子就利索地打开说道:“回陛下,是红薯。吏部颁布消息说陛下要找几样作物。红薯臣那里刚好有,所以就连夜进京给陛下送来。”
崇祯身上拿过盒子里差不多有半斤重卖相很好的红薯。这皮是红色,圆润有二十厘米左右长。他握着两边用力一掰,红薯啪地一声就断开了。淡黄棕色的肉质,还有一股红薯的淡淡清香。
崇祯拿着右手的红薯在龙袍上擦了擦就咬了一口吃了起来。红薯其实已经洗得非常干净了。入口清甜,还有一股刚刚挖出才有的红薯味道。崇祯吃着熟悉的味道。感觉这明朝的饥荒问题差不多能解决大半了吧!
“这,陛下。这还是生的。得煮熟之后才能吃。”徐光启见崇祯突然掰断擦了擦就吃了。虽然红薯生吃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这吃的人可是皇帝啊!万一吃出个什么问题来自己全家可就遭殃了。说不准还有连累九族也说不准。
崇祯把左手的红薯递过去说道:“朕也不独享,爱卿这给你。”
徐光启无奈地接过半截红薯。张了张嘴但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动用了整个朝廷找红薯、马铃薯、玉米不会就是为了吃吧!如果真是这样就真成了自己今天在京城听到的传闻一样皇帝就是个昏君!
崇祯再咬了一口问道:“徐爱卿,这红薯亩产能达到多少?”
徐启光不解崇祯为什么这么问,不过还是恭敬地回答:“土地肥沃加上管理得好可以亩产十五到二十石。如果土地贫瘠,但是如果管理得妥当亩产能达到五石以上。红薯对土地要求并不高,只要管理妥当产量可观。臣在旱区实验过,只要不是毫无水分的死地都可以生存。加上妥善管理也能亩产四五石。”
“这么多?干旱地区也没问题?”崇祯急促地问道。
一石大概百斤左右。也就是说多可以亩产两千斤,连干旱地区也有几百块的收成。那肯定可以解决大片地区饥荒问题了。老天保佑啊。老天保佑。
“没问题,只是这红薯虽然能充饥。却不能长期作为主食。不然会造成营养不良。还有就是这红薯不能作为纳税之用,而且贩卖价格极低。所以百姓一般都不愿意种植。”徐光启将其中的利弊说了出来。
崇祯那能听的话,长期吃营养不良怎么啦?再过一两年那些原本就连年干旱的地区都要饿死人了。还有谁管有没有营养?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到时候土都没得吃!等找到了马铃薯,玉米,再加上红薯三个轮流换着吃问题应该不大。至于那什么营养不良之类的等熬过这小冰河再说吧!能活着就不错了。总比用人口大屠杀减缓粮食压力来解决好吧!
等缓过劲来了解决了农民起义和北边的建奴之后。再把这些灾区的人想办法迁移出去或者大力兴建水利工程治理环境。
崇祯摆了摆手说道:“徐爱卿,你觉得我们大明现在粮食缺口有多大?”
徐光启沉思了起来。大明陕地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南方也是时不时洪涝减产。积攒下来的粮食缺口可想而知。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案了。再想想这红薯虽然长期食用会营养不良但是却能活下去。对比之下就有了取舍。
看来皇帝陛下可不是什么昏君,能想到这些东西足以说明外面的言论只是中伤而已。